要做能吃饱饭的木匠
—— 宫殿木匠小川三夫(1947年7月17日生)
盐野米松:我曾经用了十年的时间采访过建造法隆寺(位于古都奈良,历史悠久,
始建于公元607年)的大木匠西冈。这期间有不少次都听西冈提到过小川,他是西冈惟一
的看家弟子。我一直想见见他,向他更多地了解些西冈师傅的情况和继承"宫殿木匠"这
一绝技的奥秘。小川跟西冈的身世不一样,他不是那种世世代代的祖传木匠,他是银行
职员的后代,所以就更加地诱发我想听听他对宫殿木匠这一特殊技术的传承所持的看法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我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对西冈和小川这一对师徒进行了采访。小川
跟着西冈是以日本最传统的师徒关系进行学技和传授的。
这种传授方式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靠自己边看边学。
刚开始学徒的时候,每天工作的内容就是先磨各种刃器。师傅会交给你一片刨花,
你要将手里的刃器磨到能刨出同样的刨花才行。这,就是他们每日的功课。
小川的修练有了结果。在一般人看来需要十年的修练,他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就完成
了。他在代替西冈师傅修建完了法轮寺(位于奈良,始建于公元622年)的三重塔以后,
就开始作为一名宫殿木匠起飞了。但是,他的前面始终站着他视为榜样的师傅——西冈
。西冈作为历代法隆寺的专职木匠,从未接过建造民宅的活儿。因为他有着作为宫殿木
匠的自尊。没活儿做的时候他靠种田来养活家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他甚至卖掉了农田
,始终没有放弃作为宫殿木匠的人格。但是,这种做法他只想在他这一代成为最后,所
以,他没有让他的儿子继承他的手艺。
小川正是看到了西风的这种做法,才下决心要让自己成为能吃饱饭的宫殿木匠。
他还想,如果有想要学宫殿木工的年青人,他要亲自培养他们。所以,他们就必须
经常有活儿干。
西冈师傅曾经无数次地让小川站在他工作的现场,是为了让他见习他的技法。
小川创办了一个名为"斑鸠舍"的木工技术中心,他们承接全国各地寺庙佛阁、厅堂
、高塔的修筑。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在西冈树立起来的传统的师徒关系下,培养
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成为宫殿木匠的年青人。小川也是只教弟子们磨刨刀,仅此而已。
他相信弟子们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素质成长为各自不同的人才。不管花多长时间,
只要一点点地将经验累积起来,最终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这就是"斑鸠舍"的做法。
现在,他的门下有二十多个年青人。他们同饮食、同劳作,在尽各自所能的同时又
学着技术。这些年轻人当中已经有几个成长为独挡一面的木匠了。
小川是昭和22年(公元1947年)出生的,是担负着"现在"的宫殿木匠。他写过一本
记录了西冈师傅、"斑鸠舍"和自己学徒时代的书,书名是《树之生命。树之心》。
小川三夫口述:
我到西冈师傅那里去学徒的时候是18岁那年。西冈师傅让我单独承建法轮寺三重塔
的那年我25岁。对外,说我是西冈师傅的代理,但那时,我自己是觉得这种说法实在冒
昧于师傅。我怎么敢当?因为当时西冈师傅在接药师寺的金殿工程,所以,他就说:"法
轮寺的活儿你替我去!"就是这么一个由来。
西冈师傅的绝技,也就是建法隆寺的大师的绝技,这代代大师的绝技都是通过"口传
"而流传下来的,这些口传在过去能培养出一名出色的宫殿木匠,现在怎么样呢?我是经
历了那样一个时代的宫殿木匠之一,从师傅那里学到的真谛是想成为大师级宫殿木匠的
基石。
说到密传,其实没那么夸张,不过,我想先说说这"口传"是怎么回事。
宫殿木匠的口传:
秘诀其一是"选四神相应的宝地"。
一般建寺庙的时候都有先要"选四神相应宝地"的习惯。
这"四神相应宝地"说的是:东有青龙,南有朱雀,西有白虎,北有玄武,这些都是
作为保护神存在的。在挖掘"高松墓"的时候,就在最里边发现了乌龟和蛇的饰物,那就
是北方的保护神——玄武。
这四神相应的宝地是什么样的地形呢?就是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要低,比如有
沼泽地或者浅谷最好。西边要是大道,北边要背着山才好。这就是所谓的四神相应的宝
地。
你们大家看一看法隆寺就会知道,法隆寺的东边流淌着富雄川,南边是大和川,地
势比法隆寺低很多。也就是说,当你从法隆寺站下车以后朝前走,越走你会越感到是在
往山上走,走到头儿就是法隆寺了。西边呢,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了,但在过去那里曾经
有过一条路。再看北边正好背着一座山。这就是法隆寺所处的地形。
但是,这四神相应的地形跟药师寺的地形就对不上。药师寺的东边是秋筱川,南边
的地势不但不低反而是与药师寺相齐平的。西边倒是有一条大路,北边并没有山。所以
,法隆寺虽然已经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可还保存完好。再看药师寺呢,除了还剩下
一个东塔,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了。东大寺,从南门开始地势变低,因为它的大佛殿是在
从南边往下的位置上的。它的东边是若草山,西边虽有一条大路,但绝不符合四神相应
的地势。所以就曾遭到过火攻,这些在你们听来也许有些强词夺理,但,确实是有关系
的。
选好了四神相应的宝地,就要在那里开始动工了。过去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打地基,
先把地上的表上去掉,露出上边最硬的表层,然后从别的地方再拿些硬层来撒在上边来
夯实,这样就出来了一个稍高的地势,基盘也就算打好了。
那夯地基的方法,并不是靠我们这些男人的实劲,因为那样很容易因用力过猛而造
成硬表破裂,所以,这貌似需要体力的活儿,还要靠女人们轻轻地嗵嗵嗵地每放一块硬
表就夯上几下。这种做法是非常费时又费钱的。
这种叫"板筑"的建筑方法大概在天平时代(公元8世纪,美术史和文化史上,天平时
代也称为奈良时代)就结束了。再以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打地基的方法。
修筑寺庙用的建材,过去都是说"不买木料去买座山来"。像建五重塔那样的东西,
如果分别从不同的地方买来木料,日后它的收缩程度也会不同,那时候塔会变成什么样
就很难说了。所以,师傅都是说"自己到山上去看看木料"!
根据山的环境不同,生长在那里的树的习性也不同。比如,有些树是生长在山谷里
,它们终日接受的是来自同一方向吹来的风,于是,其形状都会有些扭曲,把它们伐下
来,再挖正扭曲的树干,树还会进行反抗呢。这就是它们的习性。所以需要亲自到山上
去看。当然,现在如果想这样做,往往不太容易了。从前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前些日子为选新建寺院的材料,我还真去山里看了树料。我们这里所说的树料,也
就是建寺院和殿堂用的木料,指的是丝柏。尤其是建寺院,对用什么树的木料都非常讲
究。
丝拍这种树很不可思议。它在被砍伐下来以后,被伐的那段木料不但不会萎缩衰弱
,反而会变得很强壮。而且二百年都不会变形。所以,如果调查一下法隆寺的木料就会
发现,跟刚刚伐的木料在强壮程度上几乎没什么差别。经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还会
跟现在的新树差不多强壮,真是不可思议吧。我这样说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不久前我才
做完了它的大修理。也叫"昭和大修理"。那个时候,需要更新的木料只有35%,而其余
65%的木料都是还可以再用一次的。那需要更换的35%也都是一些常被风吹雨打的部位
,因为这样的地方损耗最严重。更换了35%新的木料,再加上那65%尚完好的木料,我
就把五重塔重新翻修了一遍。
一般地说松材经过五百年就会很快变糟,杉材要八百年。只有丝柏才能保持一千三
百年,而且强度不减,这以后也许再过多少年都不会出问题。到底还能用多少年,这个
我没试过,以我的年龄恐怕也试不出来。
说实话,飞鸟时代(公元507~710年)的古木材真了不起,稍微削下一点儿,就能
感受到浓重的香味,好像那种香木的味道。
西冈师傅曾经告诉我,他在为法隆寺的五重塔做解体整修的时候。当去掉了塔顶端
的瓦以后,过了一个星期,原本是朝下的木头一下子都翻了上来。而我在给东大寺的大
佛殿更换房顶的时候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尤其是末端的木头。这也就是说丝柏生命力
之强早在飞鸟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
秘诀其二就是"所用木头的方位要跟它生长的方位相同"。我们通常讲究要立着用木
料,就是保持它生长时的状态。飞鸟时代,为取一根柱子,要从山里将粗大的树劈成四
瓣再搬运下山,因为搬运原木的话太重了,所以,就把它分成四瓣,然后再一根根地分
别做成柱子。这一点只要看看飞鸟时代的建筑就知道了,凡是那时建的殿堂,里面的柱
子都是没有芯的,没有芯就说明每一根柱子都是树的四分之一。
如果有芯,那说明柱子是用一根整树做的。没有芯的柱子才能保存得长久而不腐。
"跟树成长的方位同方向用",意思是在将树劈成四瓣的时候,各部位分别是什么方
位,用的时候还让它们在什么方位。比如:四瓣中位于南方的部位,在盖殿堂的时候还
让它用于南方。一般的寺庙多是朝南的,而用于朝南一方的木料上又有很多的"节眼",
是因为树朝南的那一面很容易长出节眼来。只要观察一下飞鸟、白凤(645一710年)、
奈良时代的建筑就会发现,后侧和北侧用的都是些外表平整且好看的木料,而偏偏南侧
用的木料都是些有节眼的木料。比如:东大寺有一个叫"转害门"的建筑,那上面就满是
节眼。一定有人会想为什么在这样显眼的地方用节眼多的木料呢?过去的人是非常诺守
"规定"的。生在南侧的树就一定用在建筑物的南恻。
秘诀其三是说"塔木结构不靠尺寸而靠木头的习性"。就拿法隆寺的五重塔来说吧,
正中央的柱子一直往地下延伸二米左右,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就安放在这根中央柱子的
下边,因为如果仅仅是一根柱子立在那里的话是毫无威严的,所以要在柱子的周围加些
装饰和点缀,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五重塔的诞生。那么,在柱子上是不能打针的,只有
在塔的四周围的柱子上加力,但是,这样一来木头会缩紧,木头的习性也会出来,再加
上瓦的力量、壁的力量都会使木头紧缩。于是,在施工前就要把木料紧缩的大约尺寸计
算进去。如果不计算好的话,下一层的塔柱就会撞到上一层的塔檐。所以,木料要先搁
放一个时期再锯,而且,锯的时候还要根据树料的材质,并计算好它们所需的尺寸。
建塔其实是很微妙的,仅仅是上瓦就需要这边一块那边一块地平均着来,如果先只
上一边的话,那么一定会造成倾斜,以致倒塌。因为塔本身是不稳定的,晃晃悠悠的。
在修法轮寺的时候是这样,修药师寺时也一样。在最后收尾的时候,木匠要用锯子锯掉
多余的角木,那么,这时,其他的木匠也许有的正在往板子上钉钉子,有的也许是正站
在为建塔而临时搭起的外围操作架上,他们会因锯子的作用力,而感到整个塔都在摇晃
,活像一个左右摇摆的玩具娃娃。据说那超高层的楼房就是参照了这种不固定死的结构
来建造的。因此,在有强风的时候,如果你身处超高层的楼房中,就会感到微微的晃动
。
五重塔和松木
听了前面说的这些,有的人也许会以为塔原来就是一个简单的结构建筑,其实不然
。我可不认为它只是简单的结构建筑。首先,塔要建得有美感,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能
让人对它肃然起敬。其次,还要建得经久不变。
我记得刚到西冈师傅那儿学徒的时候,西冈师傅对我说:你看,法隆寺的五重塔有
稳定感吧?有动感吧?我当时就想,用的都是很粗很粗的木料,看上去当然有稳定感。
可是,西冈师傅还说有动感,这我可就弄不明白了,过了二三个月以后师傅又说:你再
看看松树。松树的树枝是从底下数最下边的一层长,第二层稍短,然后,第三层稍长,
第四层又稍短,就这样一直向上延伸。仔细观察松枝的形状就会发现五重塔的形状其实
跟松枝是很接近的。五重塔的檐端就是一层稍短一层稍长着上去的,不是笔直地而是交
错地递减。总之,飞鸟时代的人真是了不起。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人们对松枝就有这么
深刻的研究了。
翻建药师寺三重塔的时候,我把很角落的部位都量了,第一层承重的柱子之间用天
平尺量的是24尺,最上面的第三层是10尺,这么一来中间二重的部位一计算就是17尺。
而实际上是16尺8寸6分,缩了1寸4.1寸4分其实很小很小,但是古人却知道正是这1寸4分
的差能让整个塔看上去很美。古代的建筑并不是很严谨地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尺寸去做。
这一点现代人远远不及呀。
每一个建筑都包含了美观、结实和持久这三个条件。
过去,按照这三个条件来完成设计的都是宫殿木匠的师傅们,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
建筑设计师。
秘诀中还有"木头癖性的结构就是工匠心的结构"。意思是说作为宫殿木匠头领的师
傅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
建殿堂或者塔这样大型的建筑,不管你是多么出色的师傅,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
够的。因为这样的工作离不开泥瓦匠、石匠、屋顶匠的协作,没有他们的配合,没有他
们个性的施展不可能建好一座好的殿堂或高塔。西冈师傅不久前被政府授予了"文化功劳
奖",他作为我们这些宫殿木匠的领头人,让我们感到十分的珍贵和荣耀。
"师傅的关心带来的是工人的心理安定",这样的话也是被作为秘诀传下来的。
如果你的手下有一百名工人,那么就会有一百个思想,如何把他们都归拢在一起就
要看师傅的器量和本领了。不是还有这样的口诀吗,"不具备把一百个思想归拢为一的器
量,那就不配做师傅"。
这些秘诀在你们听来一定觉得很难吧?确实很难呐。所以我们才会为了遵守这些秘
诀而拼命努力。
复原飞鸟时代的工具
我说说宫殿木匠的工具。我这里有一把叫"枪刨"的工具,是古代的刨子。在室町时
代(公元1333一1573年)就出现了竖拉锯,以前是靠往木头上钉楔子来劈木头的,劈的
时候是就着纤维的纹理来劈的。所以当时的木头都很结实。
但是,在室町时代出现了竖拉的锯以后,木料的形状就都变成了平坦的了。木料一
平坦就可以把它们放在台子上用刃具进行削刮了,这么一来原先的枪刨就显得效率很低
了。所以慢慢地也就报废了。可是现在也有枪刨能派上用场的时候,那就是古建筑的修
理,因为当时是用它来建的,所以还得用它来修。看来这个还是有继承下去的必要。
枪刨其实已经失传了很久,是西冈师傅把它又复原了。修理法隆寺的时候,发现了
用枪刨刨过的痕迹,而且修缮当中还必须让它保持这样的痕迹。修缮东大寺时也同样遇
到了这样的痕迹,所以,就根据那些痕迹来复原了室町时代的枪刨。你们看,这种枪刨
两边都有刃,用现在木匠通常用的平刨刨出来的刨屑是像纸一样薄的片片,而用枪刨刨
出来的刨屑是细长卷儿的。另外,因为它两面都有刃,所以,遇到逆纹理不能硬刮的时
候,可以压着往前推,总之两边都可以运用自由。也可以从左右位置更换着削来削去以
调整疲劳。这样出的活儿是很上等、很好看的。从前,树劈开以后只用斧子削砍一下,
充其量也就是用手斧再削细一些,但是,看上去很平滑很好看的都是用枪刨刨过的。
用很锋利的刃器削出来的木头具有弹拨水的能力。就像用一把利刀削过的铅笔能把
滴在它上面的水珠反弹掉那样。因为木头身上没有毛茬所以它吸不进去水。
经过削刮过的木头表面像小的竹叶那样,而抢刨刨过的痕迹又像鱼鳞,从侧面迎着
光线看去闪闪发亮非常好看。
现在我们宫殿木匠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大的丝柏树越来越少了。建寺庙、神社不
可缺少的是粗大的柱子,也就是粗大的木头。可是这样的东西却偏偏越来越少,这可真
是个大问题。
盖普通人家房子用的柱子多是六十年长成的。所以,伐了树以后再进行栽植,这样
,六十年一轮回,不可能出现资源绝迹的情况。不是有人说石油再挖三十年就绝了吗,
可树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只要稍加爱护就不可能绝迹。按照树的周期轮转,经过
三百年、五百年长成的树还会出现,那样的话,不是还可以建盖很辉煌的殿堂吗?然而
遗憾的是目前这样的情况太少了。我们这些从事整修文化遗产的人都知道,每隔二百年
就会有一次大的修建高潮。比如,距今二百年前的昭和元禄年间(1688~1704年),就
营建了东大寺还有很多的神社佛阁。往前的庆长年间(1596~1615年),德川家康为了
花钱也营造了许多的建筑。而再往前的室町时代文安年间(1444~1448年)正好是法隆
寺迎来一千三百年,所以,这些已有的神社佛阁也都是隔二百年大修一次。
我这里说的大修理你们也许会理解成是修理损坏了的部位,实际上,是把它们全部
解体,然后再重新组装起来。所以,只要认识到了树的这种轮回规律,日本的文化和树
的文化就一定能保得住。
奇妙的弟子们
我那里有很多的年青人来学徒,都是一些奇怪的家伙。他们不喜欢学习,其中有的
连算术都不会。但他们真用功干活。我们那里先来的和刚刚进来的都一起干活、一起吃
饭,新来的负责做饭,师兄们只管吃。新来的不懂得活儿怎么干,就给师兄们打打下手
,把师兄们伺候得满意了,就开始点点滴滴地教给他们凿子怎么用,锯怎么用,还告诉
他们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其实我理解学活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怀着颗诚实的心去理解对方
工作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是不行的。同吃一锅饭,同干一个活,自然地这种师徒的关
系就形成了。
现在在茨城县我们有一个工地,在那儿干活儿的都是年青人。因为那里的活儿需要
用很多木料,粗大的木料,上了年纪的人体力会跟不上。在那儿挑大梁当头的就是一个
从琦玉县秩父来的27岁的年青人。他们现在建的寺庙要三年后才完工,总额是12亿日元
。这么年轻就接这么大的活儿,肯定有人不相信他们能做好,但是,他们绝对没问题,
靠着他们年轻的气势,等到这个活儿完工的时候,这些孩子也就都出徒了。因为活儿是
靠真正动手干了才能记得住,不是靠从书本上或是口头上教出来的。我们那里的孩子不
看报不看电视,唯一的娱乐就是磨创刀(哈哈……)。
想当年我到西冈师傅那儿学徒的时候,西冈师傅就明确声明,不准看报,看书,连
跟工作有关的书也不行,总之,什么都不行,有时间了就磨工具。早上起来,带上便当
就去了法轮寺,傍晚回来以后先帮忙做饭,吃过饭就到二楼去磨呀磨的一直到很晚。师
傅说,其他多余的事情一切都不要想,不要干。可是也什么都不教,只是一起去工地,
他会说你来干干这个。所有的信息在学徒中都是多余的。所以,我们那里偶尔来个头脑
好的孩子,就很难办。要让他把脑子恢复成一片空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那儿有一
个从鹿儿岛来的孩子,很喜欢读书,老是利用午休的时间看书,有时候我从后面偷偷地
看一眼并对他说:哟,你看的书挺难嘛。他就说:师傅,这是法语。
也有连除法都不会的孩子。有个叫阿源的,就不会除法,让他计算伙食费,他居然
跟每个人要二十几万。人说,我没吃那么多呀怎么会二十几万呢?后来有人就问他:阿
源,你到底会不会除法,他回答说不会,别的孩子就拿来小学校的课本,教他除法。虽
说是不要求你看很多书,可也总不能连除法都不会吧?但是,这个阿源是所有的孩子中
工具用得最好的,总是亮闪闪的。没人能跟他比。他就是只想工具的事,从不考虑其他
的。跟他舞文弄墨的话,他也许不行,可是,在我们那里工具磨得好,用得好,不是更
重要吗?说白了就是这样。
他们就是这样磨练自己的手艺,总有一天都能成为建造寺庙神社的栋梁。就像西冈
师傅对待我那样,我对他们也是什么都不教。但是,给他们机会。他们会在所给予的机
会中磨练并成长。因为很多东西不是靠用嘴教出来的。从飞鸟时代就已经是这样的了,
宫殿木匠的手艺就是在实践的机会中练就出来的。
(1992年10月31日访谈)
--
FROM 166.111.16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