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大树能砍出四五个木盆
——木盆师平野守克(1925年5月26日生)
盐野米松:平野居住在福岛县南会津郡的桧枝歧村。这里位于福岛县最靠近深山的
位置,与新泻、群马和枥木三县交界。越过南边的帝释山脉就可到达日光(属枥木县境
内的观光胜地——译者注),西南是港岭和尾濑(国立公园,位于海拔1500米左右,有
面积为6公里大的潮湿平原和沼泽。开放在潮湿平原上的白色水芭蕉是这里的一个景观)
,东边连着奥只见湖,周围环绕着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脉。桧枝歧村的地势就像是一个
死胡同,曲径幽幽。这个曾经没有现金收入的贫寒的村庄,随着尾濑国立公园的开发(
现在每年来这里观光的游客达60万人),也慢慢地繁华起来了,建了不少为游客和登山
者们提供住宿和歇脚的小旅馆。
从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山上采回枝条、木头,制做一些长把木勺、竹筐或木盆
之类的东西,然后再用它们去换些生活用品,有时也能挣点儿现钱回来。但是现在,作
为传统手工艺的长把勺和木盆,已经没有什么人在做了。走在村子里只要看到大门口堆
放着很多圆木头,便可知这一家就是那有数的几户尚在做木盆的手艺人之一。这里至今
不种稻米,村里的人家是紧靠着江边儿散开着居住的,随处可见的是荞麦田。
平野的作坊就坐落在桧枝歧川的岸边。门前放着大块大块的杨树圆木。在这些圆木
的小的一头上都用粉笔划着线,那是为切割它们而作下的尺寸记号。旁边堆放着已经切
割好了的大块木料。这样的活儿都是在外面完成的。
作坊是一个只用氯化聚乙烯板围起来的很简易的空间。里边的地面未经过任何处理
,就是原来的土地,一张大的工作台深而牢固地埋在地里。因为要想准确地挥舞刃器,
就必须有一张结实牢固的工作台。周围是堆积如山的刨花。他做的木盆是用链据、电动
刨、木锛来完成的。当我们看到那做工精致细腻的木盆时,绝不会想到从原料到雏形这
一过程是多么的大刀阔斧地劈来砍去。先是用链锯沿铅笔划的线锯出一圈缝痕,把中间
的部位取下以后就可以加工雏形了。最后确认好木盆的形状以后,就用斧子来砍,木锛
是用来刨光木盆内侧的,成品木盆内侧的波纹应该是好像海水的涟漪一样的。这种木盆
用来和揉荞麦面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又因为手擀面的深受欢迎,所以,近来这种木盆的
订货总是络绎不绝,但是,制作木盆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平野那里也没有继承人。
这个地区被雪覆盖的严冬很长。平野在没有雪的季节里制作木盆,而冬天他会在室
内做些长把勺。没有人与他一起工作,他的工作是一个人在默默中进行的。他今年68岁
,除了是制作木盆的名手艺人这一身份以外,他还担任着村议会的议长一职。
平野守克口述:
我是从桧枝岐来的平野。我们桧枝歧是在福岛县的最南端,地处新泻、群马和枥木
三县交界的一个小村子。从我们那里可以直接进入尾濑国立公园。四周围被山环绕,稻
米和其他的谷物都无法种植,可以说几乎连耕地都没有,有的也只是道路和人家。村里
居住着二百户、七百多口人。
我是专门制作木盆的。在桧枝歧,夏天做这个的有我和另外一个人,冬天还有三个
人也在做。
为什么要在夏天做呢?因为我的作坊小,所以,从整材到出雏形都是在屋子外边完
成的,而我们那里的冬天几乎每天都在下雪,户外根本不能做活。因此,冬天我就改做
些长把木勺一类的小东西。
今冬已经下了两场雪了,下第一场雪的时候还只是积了一层薄薄的雪,可这第二场
下了足有20公分厚,要等它们融化得到4月以后了。
在我们当地管这种木盆叫"饭造"。听老人们说,这是因为早饭、中饭、晚饭三餐都
带饭字,我们那里每餐都是以吃荞麦为主的,而这荞麦又是在木盆里和操的,木盆是被
用来做饭的,因此而得名"饭造"。又因为这种木盆很厚,在过去没有冰箱的时代,早上
做的饭放在里边,盖上盖子,等到晚上吃的时候都不会变味。所以也有的人叫它"饭藏"
。不过,这些也都只是传说而已。
这种木盆原本就是用来和荞麦面的。从前,桧枝歧连小麦粉都没有,除了荞麦就是
荞麦,于是,为了变换花样,人们就想方设法在荞麦面中加些艾蒿一类的野菜,然后,
换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吃的时候,或蒸或煮,每家都是这样。
过去不像现在这样买卖方便自由,自家用的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做的。那时我们是用
从林业局转下来的木料,在林子附近搭盖一间小房子,然后就在那里边伐树边制作些木
盆什么的。除了自家用以外,还拿它去换些别的生活用品。
做这木盆用的材料是枥树。枥树能长得很粗,而且也很多。一般比较粗的情况下,
有60公分长就够做二三个的。
切割材料的时候不是把它横着切成圆板的,那样的话会很容易开裂,需要竖着劈开
。枥树心那红色的部分最容易开裂,不能用。所以竖着劈开以后,沿着我划在上面的白
线挖下去才行。所以,一棵杨树也就只能做二三个木盆,四个都很勉强。
枥树的木料好就好在它的材质很坚硬,不轻易出现裂纹。而且用的时间越长它还会
越出光泽,油亮亮的。
除了枥树我们那里还有很多毛样树,但是毛样是一种很容易开裂的木料,所以只能
用它做些木把勺和木刀一类的东西。毛样的木料很好劈,只要沿着直木纹很容易就劈开
了,因此它不能用来做木盆。枥树劈起来是很难的。
现在这种木盆很受欢迎,我几乎天天不停地做,可还是忙不过来。随着稻米耕地面
积的减少,一些农田里也种上了荞麦,荞麦收获了以后,人们都想自己动手擀面条吃,
最近,这已经成了一种时尚,所以买木盆的人也多了起来。另外,过去城市里的人做拌
饭(在做好的米饭里拌上事先炒过的香菇、胡萝卜、竹笋和虾肉,再加上寿司醋)的时
候都是在木桶里来拌的,现在自从有人发现用木盆拌起来更方便了以后,城里来订货的
人也增多了。
木盆能盛两升五合的米
我开始做木盆是在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我还记得那时做这种东西的只有一二个人,
还不如现在做的人多。
我是在战后粮食最短缺的时候,加上我们那里本来耕地面积就少,为了能有饭吃,
就到奥只见地区去开垦农耕地,我就是在那里学会做木盆的。
我的祖父过去也是做这个的。因为我们住的地方离新泻县很近,所以,祖父做的木
盆差不多都卖到了新泻县。这里说的"卖"不是现金交易,而是拿它去做物质交换。那时
候,大米很贵,用这样的木盆可以换回满满的一盆大米。如果用升计算的话大概有两升
五合吧,这就算是一天的所得了。而在从前,一天是做不出一个木盆的。现在,因为有
些步骤可以靠机器来解决,一天做一个不成问题,可在当时,每一道工序都是纯粹靠手
工来完成的,所以,做一个木盆,快的话也得一天半,有的甚至需要两天。
因为我们那里不产稻米,又几乎没有现金收入,所以挣钱的方法只有上山去搞林业
,靠伐树来卖些钱。木盆是另一个现金收入和换大米的手段。
现在,我们那里因尾濑国立公园而繁荣起来了,每年大量的观光客的来访,使二百
户人家中一半都经营起了旅馆。这些旅馆都会给客人提供作为桧枝歧特产的手擀荞麦面
。面当然是用这种木盆和的。
学徒的时候,开始都是给师傅打打下手,轮不上做盆。一二年以后各个步骤就慢慢
地记住了。可是,算起来我做木盆也做了几十年了,真正做出自己特别满意的物件还一
个都没有。我觉得做木盆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让其内侧那刮出的像鱼鳞一样的刮痕一致
。其实,内侧是不需要很光滑的,因为太光滑了以后和起荞麦面来会粘在盆上,刮出鱼
鳞般的表面就为不让面粘在盆上。
现在,机器制作的木盆也不少了,我们村里的林产所里就在做,他们是先用机器刨
了光以后,再在内侧铸出"鱼鳞"。
做木盆时,我用的工具主要是链锯和两种锛子,还有最后收尾用的手震磨以及光滑
边缘用的刨子,还有砍外侧用的斧子。这个手震磨很重,因为太轻了手腕容易疲劳,工
具重一些用起来省劲。
别看我已经做了这么多年的木盆,可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一年中也就二三个吧。
所以,赶在这时候买到它的客人算是运气好。木盆要保持一定的重量,否则两只手
和起面来会不稳。所以,制作的时候要做得稍厚一些,稍深一些,这样就能保证它的重
量了。
我们桧枝歧近年来又增加了不少荞麦田。过去种荞麦和小米的农田,有的都已经荒
芜了,于是村里又把它们重新翻整一遍,种的这些荞麦是为了在它开花的时候让来访的
客人观赏用的。还真有专程来观赏荞麦花的旅游团呢。每年我们都搞送荞麦花的活动,
就是从我们那里把刚剪下的荞麦花带到东京和横滨送给那里的人们。
然后再组织他们到我们那里去看盛开着紫色小花朵的荞麦田。
从前,我们也都是住在林子旁的小屋里做活儿的。在靠近林子的地方盖一间十平方
米左右的小房,做活儿、吃饭、睡觉都在那里。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满地的刨花清扫一
下,铺上被褥就睡。早上起来,把铺盖卷成一个卷儿举到搭在屋内的棚子上边。家里人
跟我一起去的时候很少,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一次带上十天左右的粮食和副食,就驻
扎下来。做好的物件堆放在房间的一角,等雪融化了以后再把他们背下山去。每隔十天
我要下山去取食物,严冬的季节,就瞄准天气好的时候下山。
斧技
我手头上正有一个已经做了一半的木盆,我来做给你们看。
用锛子先把里边铸到一定程度,然后就可以用手震磨来刮了。在这之前是先用链锯
锯出个雏形,锯下来的芯的部分可以用来当柴烧。一般这种木盆的直径都在40公分上下
,我做过的最大的木盆是直径一米的。
作为木盆材料的枥树木料有的是从林业局那里转手过来的,也有的是从一般民间的
木材公司里买的,从木材公司买的时候更多一些。
具体开始做的时候,是先把一根圆木竖着用链锯锯成两瓣或三瓣。然后再按所需的
厚度锯成一块块的木料。在这些木料的表面用简易圆规划出一个圆圈,分出木盆的内侧
和外侧。
边缘的宽窄没有固定的尺寸,根据客人的喜好或宽一些或窄一些都无妨。在决定好
了边缘的尺寸以后,就可以下斧子了。我们用的斧子比木匠用的那种稍短一些,砍的时
候是立着斧子往下砍的。
外行人一定认为斧子这么粗楞楞的东西怎么能做这种细活儿?那不是很容易欲到不
该砍的地方吗?当然这里边是需要窍门的。砍完了里面,再来看盆底儿,先用链锯锯掉
周围不需要的部位,然后用平斧来慢慢地削出形状。
我用的斧子,削里侧的时候用的是圆形刀刃,削外侧用直刀刃。这两种斧子没有各
自具体的名称,都叫做"斧子"。
我的作坊里有一个工作台,是把一根直径很大的圆木埋在地下做成的。埋入地下一
米多深,只露出三公分左右来做台面。做工作台用的圆木不是枥树的木料,因为枥树埋
在地下容易腐烂。我用的是橡树,橡树不易腐烂,几年都不会有问题。
枥树作为木料属于不软也不硬的那种,取两者中间吧。比样树要软得多。以前,我
也曾经做过样树木料的木盆,但是,我们那里样木的原材料很难找。
工作的时候一整天都是坐着的。所谓的工作服也没什么特别的,也就是上身布茄克
,下身工装裤。
桧枝歧没有制作手震磨和其他那些工具的人。只有在新泻县的小出町有一位专门做
这些工具的师傅。我都是去请他帮忙来做。但是,那位师傅也因为仅靠做这个不能吃饱
饭了,所以他关了打铁的作坊卖起电器用品来了。不过,只要我去求他,他还是会帮我
做。除了他就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木盆的原材料——枥木也越来越少了。现在我们用的都是从岩手县(福岛县以北)
买来的。没有粗大的树料,就做不了大的木盆。当然稍细一些的用做一般家庭用是可以
了。
这些工具的木柄也都是自己做的。比如枫树就是很硬实的材料。看见粗细适中的枝
干,把它砍下来拿回来削削砍砍,一把工具的木柄就出来了。
刚才我说过,从前我们的木料都是从林业局那儿转手过来的,过去,砍伐树木都归
林业局管,说转手实际上也是要花钱的。只不过,在他们伐树之前我们要先选好自己想
要的树,然后跟他们说:请把那棵转给我吧。得到了他们的许可,树也可以自己去砍伐
。现在,林业局把这样的活儿交给下边专门从事伐树的公司,而这些公司卖的都是圆木
,而不是原树。
材料的好坏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所以,有时候买回来以后才发现不能用。
有时用链锯锯着锯着,就碰到了"节眼",这些节眼都是当树还在幼小的时候,有人
折了它的枝条,那么在树成长的过程中,折了枝条的地方就会自然地长死,长成以后就
形成了"节眼"。在木盆的制作过程中,有时节眼是很容易去掉的,可有时正好赶在边缘
的地方,客人是不愿意要这样的木盆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干脆把做到一半的木盆扔掉
了。所以,一年中得扔掉五六个。
没有了材料我们会感到为难,喜爱木盆的客人也会难过。如果和面不用木盆而改用
搪瓷盆,和出的面一定不如木盆和出的好吃。因为木盆能吸水,和面的时候不会粘连在
盆上,这一点是搪瓷盆做不到的。
我那里既没有继承人也没有学徒的弟子,工具不好找,原材料更是难觅,可见这种
工艺已经失去了它的魅力。
但是,这工作很有意思,说到底我还是太喜欢跟树木打交道了。
因为每一个木盆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所以,绝对出不来同样的东西。有时满意有
时不满意,这么多年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地过来的。有时也随自己的心情,心情不好的时
候,就干脆休息不干了。
勺子是钱的代用品
冬天的时候我就做勺子。做勺子又是完全不同的技法,外侧虽是用柴刀削,但内侧
的处理就比较复杂。炉子上烧一锅水,把木料放在里边煮,做勺子用的木料是毛样,如
果不经过煮的话,内侧硬得根本无法刻下来。刻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圆刃刀来刻的。
我那里做这种木勺也同样没有继承人和弟子。现在,村子里做这个最年轻的也快60岁了
。我今年68岁,在做木盆的行当里已属高龄,可我们那里比我再年长的人还有,年纪轻
点的好像只有一个。
别的地区做的木盆我也见过,比如,秋山乡就有,那种木盆跟我们做的这种在形状
上有些不同。他们做的木盆都是平底的,从边缘处一下子就斜下去,而我们的是圆底,
从边缘处斜下去的弧度也是均匀的。想必是他们那里荞麦面的擀操法跟我们这里不同,
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做那样形状的木盆。可是,听常擀荞麦面的人说还是我们这种圆
底的木盆好用。
秋山乡的人好像很少与外界交流,所以他们做的东西也相当保守。
一冬天我都在我的小屋里做木勺。下雪了,就生起暖炉,把小屋弄得暖融融的。
木勺,坐着就可以做,要在从前,一天得做上百个呢,那时候每天都要做十二个小
时以上,从凌晨三点到深夜十二点都在不停地做。现在,一天能做三十个就不错了,从
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也许是我的手艺退步了,要不就是做的速度比从前慢了。
木勺跟木盆所不同的是,工序更多更复杂。
木勺在过去就是现金的代用品。比如,在当地的商店里借了东西,都先让店主记在
账上,上山干十几天,如果是夏天就能很快地把做好的木勺背下山来,交到店里,那时
几乎是看不到现金交易的,都是物跟物的交换。
我们桧枝歧冬天下的雪能积一米五厚,而且多是暴风雪。雪,安静地下的时候一年
里只有二三次,其余的都是夹着暴风而来的。所以,到处都可见一个个的大雪堆。要问
我一冬天到底下多少雪,我还真说不清楚。只能告诉你们大概是一米五厚。
我们那里每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要举行"新荞麦节",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品尝新收
获的荞麦。按季节而言收获荞麦是在红叶落了以后。
(1993年11月28日访谈)
--
FROM 166.111.16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