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革命及其成就使人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的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
脑技术在设计学科中得到普遍应用。设计部门普及电脑、各级领导审评设计方案和设计
方案的招投标亦多要求电脑表现图、设计专业的学生运用电脑进行设计并反映最终设计
成果等,无疑电脑技术给传统的设计及其设计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电脑技术是把“双刃剑”
电脑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广泛运用,带来了设计方法和观念的变革,成为设计和创
作的新趋势和新动向。首先,电脑虚拟技术的发展和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使设计中艺
术与技术的隔膜——即设计作品的物化过程的隔膜得以消失,也使传统的设计程序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即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行设计”,使设计作品能综合艺术、结
构、工艺、技术、材料、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以谋求最佳、最完善的实现途径,使最
终的物化得到理论上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的高度整合,成为检讨设计的重要手段。如建筑
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所设计的迪斯尼音乐厅,在最初传统模型构思的基础上
运用电脑虚拟技术来检讨、完善和深化,最终完成传统二维图纸所无法表现的具有戏剧
般形状、动人心弦的建筑设计作品。其次,电脑技术亦使传统的设计观念受到冲击。电
脑还是一种能够激发设计创作灵感的发生器,是获取全新的、非传统设计程序和观点基
础上的造型形态的有效手段。正如某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在中国某大学里
演讲所说的,其成功秘诀在于一时偏离“正轨”,“误入丛林”。同样,设计的创新亦
应从科学技术中捕捉创作灵感,寻求技术与艺术协调和整合过程中的一种全新的构思和
创意。电脑技术为信息时代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创意的新途径和新理念。如著名建筑师彼
德·埃森曼(Peter,Eisenman)在设计柏林最高建筑物——马克斯·林哈得(Max Reinha
rdt)大楼时即运用了电脑技术,以一几何原形来进行创意,获得了“神奇的扭转”所生
成的设计造型,诠释了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建筑景观的新理念。再次,电脑技术大大降
低了设计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设计精度和速度,而且其虚拟真实的技术使设计表现图显
得直观而生动。同时电脑技术亦能使设计成果得到重复的利用,对设计标准化和产业化
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如同一切高新技术一样,电脑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亦存在着众多的负面
效应。如电脑技术带来了设计的“异化”,反映在具体的设计中即为重“表现”轻“设
计”,设计方案招投标变成了电脑效果图竞赛;学生设计时在电脑效果表现上所花的时
间大大超过设计方案构思的时间,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形十分严重。又如电脑技
术其本身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国内有位设计师曾
说过设计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我对这个观点十分赞同,但电脑技术及
其软件其本身的局限和操作者的水平影响了设计构思,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眼即
逝的设计灵感,让使用者不得不放弃方案初始阶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而向电脑“投降
”,使设计艺术创作变成简单的工业化“生产”。再如在设计教学中,学生过分依赖电
脑和沉湎于电脑,忽视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对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和运用失去了应有
的热情和追求,最终导致设计分析、思考、创作能力的丧失,也使学生设计素养降低。
--
FROM 166.111.19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