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应当怎样培养孩子
应当怎样培养孩子,家长,老师,政府等,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角度,立场和侧重点。我站在家长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提出对老师和社会的建议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我,对孩子,以及对孩子的家人的想法和建议。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是对孩子一个正式的寄语,同时整理自己的思路,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自我监督。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即我想通过这次思考解决什么疑惑,达到什么目的。其次,应当怎样培养的孩子的第一层含义:希望将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最后:怎样培养孩子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后面两个说法可能不太准确,因为有人说孩子成长为什么样,是未知的,家长不能抱有将自己的愿望放在孩子身上来实践,我想表达的是对孩子的一些寄予和希望,而不是说划定一个标准或模板。
一 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
有两个因素促使我思考这个问题,外不因素和内部因素。外因即来自我和孩子的生活环境,更多的是我的生活环境,孩子是怎么看待和感知这个社会的,现在还不得而知。内因即个人自发的一些感受和认知。
外部因素:1、日常生方面:论坛,网页上,微信群里,都在讨论,家常里短的交流过程中,学区的选择,培训班的选择,培养什么特长等,等等。想不参与都不行。有的帖子或言语是家长自发的考虑和讨论,还有一些则有用心的人们商业炒作学区,贩卖焦虑,然后都影响到了我。2、社会的大形势: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变迁的速度更快了,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也更大,对生存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也在不停的变化。比如,几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社会的变革速度比较慢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也慢,掌握一门技能就可以满足生活基本的需求。但是现在,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些职业,但更多的是消灭了一些职业。比如;农业方面,科技的进步说是解放了农民,但同时更多的缩减或者消灭了这样一个社会角色,如果只会像过去那样种地,那就无法在将来生存。再者,自动化的发展,工厂里也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这些多余出来的劳动力,站在劳动力自身的角度看,是被解放了,还是被淘汰了呢,他们又当怎样面对。
内部因素:1、自我的反思:到了不惑之年,开始思考自己的前半生: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的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实现了自己追求么,我幸福么。我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我走了哪些弯路,有哪些教训。希望把这些经验和教训告知我们的孩子,给他们指点方向,让他们少走弯路。2、替孩子的思考和规划:家底普通的我们必须要考虑,孩子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上首先能够比较舒适的生存。此外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喜欢做什么。我应当怎样帮他去实现这些目标。
综上所述,这次思考主要是想解决,孩子应当成为什么样,过什么样的生活,孩子的父母家人怎么样帮他。
--
修改:tianyacaoxhb FROM 223.71.10.*
FROM 223.71.10.*
二 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
最初的本意只是想找几个词,作为对孩子即将步入小学的寄语,但是就在思考这几个词的时候,我竟然发现,这几个词竟然这么难找,这几个词是送给孩子的,但又何尝不是送给自己的呢,因为送给孩子的东西必定是家长认为好的。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我自己做到了么,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却希望孩子做到,是否强人所难呢。一般成功学的那些说辞,我是不太认同的,也有些质疑自己,是否因为自己不太成功,反倒不希望孩子本着成功的目标去努力,况且成功的意义或者标准本就难已定义,唯物论盛行的时代,定义成功大多从物质的角度去考虑,挣多的钱,住大的房子,开好的车,穿戴名牌等等。我没有做到,我承认我努力了,也没有做到,因此不能强加给孩子。那就本着自己的想法,寄语孩子一种生活状态吧。其实就是自己在反思,如果不考虑物质上的成功,那么应该如何去生活。
早期构思:
一开始,我想的是“健康、善良、快乐”,健康是第一位的,毋庸置疑。
善良是希望本着与人为善,但总感觉也不能盲目的善良,对待朋友,家人,甚至路人都可以善良,但是对待坏人时要有斗争的勇气和智慧。
快乐,快乐也分高级和低级,低级的快乐主要指一些感官刺激,短暂的快乐。高级的快乐则更偏向于精神和思想层面,精神获得了共鸣,价值观得到了认同或者验证。比如,打游戏,刷抖音,甚至吸毒、赌博都可以获得快乐,但这些快乐都是短暂的,快乐过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更何况有些获得快乐途径本就是违法的。低级快乐也不都是无意义的,我和朋友一起打了一场球,我很快乐。我吃了一顿美味,我快乐。这些快乐,也短暂,但却是可取的。同样是打游戏,我在电子游戏竞赛中取得了胜利或者进步,我快乐。同样是刷抖音,我在抖音的视频中找到了解决某个问题的办法,或者触发我有了新的想法,我快乐。这些快乐,和盲目的被动刺激的快乐是不一样的,获得快乐的形式虽然一样,但是对于个人的意义却不一样。低级快乐,获取的简单,但同样消失的也快,刺激存在时就快乐,刺激消失,快乐随之消失,然而低级快乐正因为获取的便利性,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高级的快乐,更持久,但同样需要的付出也多,物质的付出,精神思想的付出,并且更多的是精神思想的付出。但并不是说低级快乐就是低级的,不可取的。要能识别低级快乐和高级快乐,适当的享受低级快乐,但不沉溺于低级快乐,而最终还是要追求高级快乐,在这二者之间做到平衡,否则最终是不会快乐的,因为感官对于刺激是有免疫性的,过多享受的低级快乐,感官对刺激免疫,而不能享受到快乐时,会导致空虚迷茫。而一味的追求高级快乐,则可能陷于追求过程中,因为高级快乐不一定有了过程就一定会获得,最终可能因为一直在追求,却始终也得不到,最终并不快乐。
类似于此,经过多次的自我否定,在看一篇文章时,偶然发现,其实就是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考虑孩子应当具有的品质、德行。选定了“健康、光明、智慧、笃行、趣味”,健康对体,光明对德,智慧对智,笃行对劳,趣味对美,后来又考虑到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加了自主,并且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健康、光明、自主、智慧、笃行、趣味”。 综上,经过一番思考,找到了自认为适当的寄语。
--
FROM 223.71.10.*
大家都知道,但是走的路却不一样,有的佛系,有的鸡血,有的走文艺,有的走数理。为什么是不同的路呢,是有计划的行事,还是顺其自然的走下去。不同的选择和态度,是源于父母不同的理念。所以,开始之前,最好能把方式定下来,当然过程中也可以修订,但至少要成熟得考虑过,而不是简单的随大流,或者这山巴着那山高。
【 在 tigereatmeat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这些地球人都知道。
:
--
FROM 223.71.10.*
健康
无论什么时候,健康都是第一位的。之所以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健康是生命和生活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健康,后面的几点都无从谈起。健康有两个层面:生理上,心理上。生理上的健康,主要体现:身体健全形态良好、各项生理功能正常、免疫功能抵抗力正常、精神饱满、强健有力运动功能正常。并能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饮食、锻炼、注意安全等持续的保持。心理上:智力正常,能够正常的认知外界,从经验中学习。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能够理解他人并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表达自我。在合乎规范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个性,追求满足自我的需求。上面两点只是对一般健康状态的描述,然而健康的获得有两方面:先天的,以及后天的。后天的获得和保持是可控的,可以去追求的。先天的很难去控制,比如孩子生来就有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完美,甚至是缺陷。我们要接受这些缺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努力去保持或者改善这种状态。在追求身体健康的体育运动中,学会如何在公平的规则下竞争,如何去争取赢,如何去体面的输,而失败的教育对心理健康尤其重要。只有能接受失败,才能敢去投入到竞争中去。只有坦然的面对失败,并从中总结学习,才能向下一步迈进。这种接受面对失败的心理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明
光明对应德,是从最初的善良得来的,考虑到仅仅善良是不够的,既要知道追求善良也要有摈弃丑恶,甚至与恶作斗争的勇气。光明是对健康的进一步要求,具备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条件后,必须去进一步追求的。光明一词取自王阳明的“吾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一生在秉着知行合一的理念,追求实践良知,最终自我评价为“光明”。个人理解,此处的光明即为天理,是个人心中的法则,比道德的范围更大,除了人文社会之外道德之外,法治社会的法则,自然世界的规律,并且不仅仅是字面上理解了高尚道德,社会法则,自然规律,而且切实的去追求、去实践,给人自然、温暖、明亮的感觉。阳明的心学中对社会法制这部分比较弱化,因为道德法则和社会法则有一部分是重合的,且道德法则有些内容高于社会法则,而社会法则有些内容是和道德法则相冲突的,然而又是强制的,在两相冲突时,我们以社会法则为根本依据。即在法制允许的范围内履行道德。况且社会法则主要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因此不放在光明里去讨论。
高尚的道德是什么,自然的规律是什么。道德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环境有不同的含义,甚至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标准。自然地规律又如何去遵循。心即理,这些道理都在内心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事事磨炼,洗去“好利,好名,好色”的物欲,让内在本心的天理显露,敢于在浮躁喧嚣的社会中,倾听内心得声音,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这样,让所谓的道德,天理自然显现,在没有外界物欲干扰支配的情况下,我们的作为就是我们理解的道德和天理,比如孝敬父母,不能因为外界的约束和谴责才去孝敬父母,如果是因为外界的因素,那么就会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比如说仁爱,如果仅仅是因为要获得外界的称赞,或者是满足自己的一点优越感,才去做的仁爱,那么在聚光灯能照到的地方有仁爱。这些所谓的“孝敬”、“仁爱”,都不是这里所倡导的。我们就是要去除物欲名欲利欲之后,发自内心的行为。因此,道德和天理没有绝对的标准,你能做到的就是你认知的,在做事的过程中,进行磨炼和进步。所作所为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智慧
智慧主要包括:乐学有方、思辨、创新。乐学来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学。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即所谓“生有涯而学无涯”, 况且现在知识在以更快的速度飞速发展,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行的。因此我们要讲究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所谓方向就是知识的领域,不能要求孩子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有些领域具备基本的生存生活所需即可,而在孩子感兴趣又擅长的领域应当侧重,找到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但仅仅的知识学习是不够的,还要能够思辨。知识是死的,现实中的情况却是千差万别,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不是简单的知道知识就行了,首先要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理解,对问题进行分析辨别,问题的出现不像课本上一样几个选择项自然的呈现出来,只需要简单的判断和选择。现实中往往是多个问题一起裹挟着,答案要不仅仅是有限的几个,甚至有时候没有明确的对错,或者在不同的环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一个答案对A是对的,对B就是错的。即是所说的唯物辩证法的方式去思考分析,什么是主要问题,什么是次要问题,什么是问题的主要面,这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看透的,要去分析、推理、判断、辨别、选择,并且伴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发展去动态的看待。除了对知识、问题的思辨,还有自我的思辨,我优势长处、我的缺点短处、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我想要的,我想成为的等等,并且能在所处的环境做出相应的选择。这些都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在事事中磨炼成长。创新是学习、思考、辨别之后的进一步,我们要能对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及使分析清了问题,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可能不是现成的,要把旧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或者创造新的工具或方法。
--
修改:tianyacaoxhb FROM 223.71.10.*
FROM 223.71.10.*
笃行
笃行,"笃"有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行,就是实践、履行。有了光明的心理,学得了知识,具备了分析辨别的能力,还要切实的去履行实践。如果知识和思维仅仅停留在思想中,是不够的。就道德层面来说,不去真正的实施道德行为,就不能叫做真正的知道什么是道德。举例,我知道孝顺父母应该关心父母的冷暖,但却从不给父母添衣,知道父母在家思念子女却从不打个电话问候,这样的孝顺,知与不知无甚差别。在社会行为上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却不敢坚持和追求,知道什么是丑恶的却不敢指出或与之斗争,这样的正义,知与不知不知无甚差别。学的了丰富的知识,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却不能正确的应用,不能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知识,要来也没什么用。立了远大的志向,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却不能坚持计划,一步一步的去实行,再远大的计划也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要去行,并且还要笃行,认准了方向和目标,坚定不移的去履行。为什么要突出一个“笃”,有些同学也确实在“行”,比如孩子上培训班,今天看别人家孩子弹钢琴,流畅动听,优雅之至,赶紧给孩子报了钢琴。过两天又看舞蹈也不错,报了舞蹈。然后绘画、轮滑之类的,换了很多种,确没有真正分析孩子的兴趣,没有坚持一样下来,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深入的乐趣。在比如工作,三天两头换个工作,今天看别人做软件不错,我也去做软件,明天看别人做硬件的有了积累,收入增长快,又去做硬件,忙活了一圈下来,像爬山一样,一山望着一山高,固然美其名曰爬了很多山,确没有登顶,看过高处的风景。因此我们要“行”,并且要笃行。
但是笃,不是盲目的坚持,首先要看准方向,清楚的知道自己擅长的,自己此行的目的,而后再去笃,否则,只能离最终的目标愈走愈远。其次笃的是目标,目标在一个时间段或者特定的场景下是唯一的,换了时间,换了环境,目标也可能会变化,或者说一个大的目标,在不同的阶段分解成诸多的小目标。再者,而不是做事的方法不能笃,要找到合适的高效的办法,比如孩子喜欢舞蹈,想跳的更美,更优雅。可以自己在家父母教,可以报培训班,可以报这个班,也可以报那个班。这时就要做选择,我倾向于找一个好的舞蹈班,一个好的老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即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又有利于孩子坚持,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此外,笃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痛苦和煎熬,这个时候就要去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不可避免的煎熬,还是因为目标定的不合适(偏离了孩子的本性,超过了孩子能力,方法不正确)等,即使是煎熬,也要有一定的正向激励和正向循环,还是以跳舞为例,孩子压腿很辛苦,下腰很辛苦,但这是练舞蹈必须经过的。孩子在坚持的过程中,是什么态度呢,虽然辛苦但是很高兴,很享受过程,那就证明方向是正确的。孩子虽然很高兴,也在坚持,但是确经常受伤,可能是力量还没有跟上,或者进度赶的太快了。
在方向和方法都正确的前提下,就要切实、坚定的去实践了。
趣味
趣味对应的是美,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略带严肃的艺术素养中的美,这里美即通常说的音乐之美、美术之美、舞蹈之美、文学之美等,一个是日常生活相关的,即自然之美、幽默之美、天伦之美。能够发现、感受到这些美,同样也能创造、给予这些美。即作为一个人,应当是有温度的,活生生的,充满乐趣的,相反不应当是冷冰冰,死板的,寡然无味的。这个温度、活力、乐趣从哪里来,就是一个人的趣味性。前面说的这么多美,并不是要求在每个方面都有一番造诣,达到一定的高度,你只需要本着自己的性格,做到一,便是一,做到二,便是二。只是切不可为了一些冷冰冰的知识,而忽略了趣味性的培养和建设,比如为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把孩子喜欢的兴趣砍的一个不剩。不能为了维持某种形象,而刻意的压抑自己的本性。比如为了维持家长的尊严,就不苟言笑。这些美,对于生活而言,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对于食物,只是简单的吃米饭,馒头,白水煮菜,也能吃饱,但恐怕没有几个人,会乐意天天这样吃,加了调味品就不一样了,酸甜苦辣,人们吃起来乐在其中。人也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人,知道知识,知道对错,懂得逻辑判断和选择,可以去做事,做人,生活。但是与人相处,感受不到别人的美,不能自我体会到乐趣,不能创造自己的美,不能让人感到乐趣,会有乏味的感觉,要能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表达出来。
自主
自主,自己能够独立做主,同时又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思。首先自己能够独立做主,这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因为思维能力或者运动能力不足,只能自己独立做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但就是要从这些简单的事情做起,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刷牙洗脸,自己上厕所,自己准备第二天的上学用具,自己完成作业等等,一步一步的过度到可以胜任的事情,家长千万不能事事取而代之,因为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将来要自己上学,自己交朋友,自己找工作,自己面对社会上的一切困难。不从小事情不能一步一步做起,大的事情到来时,也不可能突然就知道怎么去做了。孩子在自己做的过程中,更深切的去体会对环境的把握,对事物之间、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体验知识实际应用,逐步的学会逻辑分析、推理判断、分辨选择,这个自主完成的过程,不是别人能替代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需要真真切切的自己完成,才能实现对身心的磨炼。
更重要的一个层面是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方面,这一点是健康、智慧、笃行的强力加成,类似于游戏里的buff。体育锻炼也好,知识学习也好,实践履行也好,被动强迫的着去做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主动参与是一种,明显后者比前者的效果好。积极主动的做事情有更大专注力, 能够激发更大的潜能,面对困难时有更强的战斗意志,收货成功时也会有更大的喜悦,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
FROM 223.71.10.*
蹭个热度,想看下大家的思考
--
FROM 117.136.0.*
三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希望的样子(如何培养孩子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我们对孩子的成长的目标状态有了期待,就要去关注如何向这个目标努力,主要是以下几点:以身作则,倾听,陪伴,引导启发,支持。
以身作则
首先以身作则的主体,是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但是每个成员的重要性不一样,重要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和孩子接触时间的长短,二是在孩子心目中占分量,一般的家庭中,父母的责任是最大的。而两个因素中,第一点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生活状态、习惯、性格,比如说懒散还是勤快,积极还是消极,干净还是邋遢等影响较多。后者会对孩子在做一些关键选择时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比如在选择学校,选择工作,选择爱人时。父母的专业,工作的状态,可能会影响孩子就读的学校、专业,以及工作的状态,工作方向的选择。比如父亲是工程师,并且工作中充满了激情和乐趣,对孩子就有一定的正向激励,孩子有较大概率选择同样的方向。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父母的感情状态会影响到孩子对婚姻的态度,以及择偶的倾向。因此,以身作则是全方位的,不能说孩子学习我们的长处和优点,却忽略我们的短处和缺点。想要孩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父母自己先要喜欢体育锻炼,营造出运动的气氛,这一点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重要,因为父母都宅在家里不爱运动,孩子是没有机会也没有意识去运动的。想要孩子热爱阅读,热爱思考,我们自己先要把书本拿起来,充满着游戏、电视、手机的家庭,孩子又去哪里去找到读书的环境呢。父母自己做不到诚信,承诺孩子的事情屡屡不能兑现,孩子也就很难体会到诚信守约。想要孩子有礼貌,不说脏话,家长先要自己学会礼貌,把口头的脏话、口头禅改掉。想让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我们自己就要孝敬父母。想让孩子爱妈妈,那爸爸先要会爱妈妈,体贴妈妈,照顾妈妈,让孩子会感受爱,能接受爱,也会付出爱。对生活的趣味也是同一个道理,父母不去发现美、欣赏美,却希望孩子突然有了美的修养是不现实的,父母在生活中没有乐趣,没有笑声,希望孩子乐趣满满也是不现实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就努力先自我实现。自己做不到,却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者强迫孩子实现家长的梦想,是不现实,也是不公平的。
倾听
与孩子相处,要做到倾听,倾就是全神贯注,把注意力完全倾注进来,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可以随便敷衍。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能感觉到你是在认真的听他,关注他还是在应付他,但他有时候却不知道如何揭穿你。倾听的重要性,在于三点,首先,让孩子有倾诉的对象,并且有倾诉的意愿,从而建立并维持一种父母和子女可以交流的关系。孩子小时候愿意告诉你,逐步长大了继续保持这种关系,这就是亲子关系极为重要的第一个环节了。和交朋友、谈对象、甚至商务谈判一个道理,对方愿意和你谈,就表示还有希望,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对方连谈的机会都不给你了,那其他的什么也都没意义了。有很多家长到后期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犯了错或者受了表扬,就是因为交流的渠道断了,之所以断了的原因,就是父母没有听孩子说的话,或者听了,也只是象征性的应付。小的时候还好,因为孩子对父母有依赖性,即使知道父母在应付,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向父母说,不得不和父母在一起,一旦孩子大了,独立了,那可能很快就和父母疏远了,因为他发现,告诉你,你也不听,听了也没有理解。还不如不说,于是自己去做了,渐渐的就疏远了。其次,倾听可以让父母真正的理解孩子,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什么追求和目标,从而进一步的去帮助、引导、支持孩子。或者说孩子不想做一件事情,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或者问题所在,父母给与的帮助就是盲目的,甚至可能帮倒忙。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家孩子不喜欢洗澡,怎么说也不行,比如告诉她脏兮兮的小朋友不喜欢,脏兮兮的容易生病菌,但是孩子始终不乐意洗。后来有一次就问他为什么不喜欢洗澡,她说不喜欢热的水(孩子对热水比较敏感,我们觉得正常的水,他会觉得热),不喜欢水冲在脸上的感觉,后来就答应他洗澡水允许她调的凉一些,并且坐在盆里,不再要求他用淋浴。洗澡的问题终于有所解决。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孩子大一些的时候,面临问题的时候,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是没有对错的,也没有解决办法,比如感情的问题,爱或者不爱,是不能通过大人的干预去解决的。孩子失恋了,此时需要只是有一个倾诉的对象。父母是一个选择,好朋友是一个选择,但可能好朋友不在身边,或者实在没有可以告知的朋友,那么父母就是唯一的选择了。孩子虽然努力了,但可能还是考试没有考好,不能去理想的学校,或者事业上失败了等等。如果这个时候他不能把这个感情倾诉宣泄出来,那憋在心里可能就会采取其他的途径去宣泄。
因此父母要能够倾听孩子,小时候就是吃了什么饭,学了什么内容,交了哪些朋友。再大些可以是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对家里、班里、社会上的事情有些什么看法。再大了就可以探索更深的知识,以及人生的目标,感情上的发展等等。争取做孩子心灵上的朋友,当孩子有话说时,有欢乐需要分享,有困难需要共担时的第一个选择,同时也是一个保底的选择,而不至于无处倾诉,无人分享,无人求助,而走上其他极端的途径。
陪伴
父母的陪伴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个奢侈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成年人有成年人的事情,父母们忙于生计,或者忙于事业,父母出钱,爷爷奶奶或者培训机构出力。二、教育孩子主要由母亲承担。现在国内的现状,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最严重的的,父母么迫于生计,将孩子放在老家,或是农村,或是县城。虽然义务教育解决了孩子基本的上学问题,但爷爷奶奶只能照顾的基本的生活,孩子心灵上的关怀却无法弥补,假期的安全问题更是难以解决。城市职工的孩子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生活的压力使得父母双方都要努力工作,大城市的房价、物价等压得父母喘不过气起来,忙碌了一天,有的甚至加班到很晚,实在没有时间陪孩子。当然也有一些父母,有时间,但却花在了刷手机、刷剧、刷游戏,而同时把孩子也丢给了培训班,丢给了电视,丢给了手机。孩子小的时候,对你有依赖性的时候,你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怀和陪伴,长大了和你疏远了,不在需要你的陪伴了,你却反过来说孩子不理解你,不关怀你,仔细想想,除了物质上的付出,时间上、精力上、感情上的付出才是更重要的。正如儿童心理教育学专家李玫瑾所说,在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期(0~7岁),要建立起足够的依恋关系和规矩感,这是在青春期和孩子交流,在关键问题上对孩子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而这些都是以陪伴的为前提的,如果连基本的陪伴都不能保证,孩子对父母的认知仅仅是,手机对端的声音,或者一个钱包,那是不可能有依恋的,在做错了事情,父母指出或加以管教时,太不听你的。在需要解决问题需要帮助时,他不会向你求助,即使你给了意见他也不会听取,更有甚者偏偏逆着你的意思行事。
陪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在一起,也不是监督一样的盯着,而是像放风筝一样,给他一定的自由,一开始线放的短一些,让他看到适当的风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做一些事情,当他的能力变大了,就放更长的线,让他有更多自主的权利,直到最后,可以放手让他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线没有了,但这种感情已经建立,孩子像鸟儿一样飞出去做自己的事情,你需要他时,他需要你时还会回到身边来。陪伴是需要时间的,但时间不是衡量陪伴的唯一指标。短时间高质量的陪伴远胜于长时间低质量的陪伴。坐在孩子旁边打一个小时的游戏,不如和孩子互动五分钟。高效高质量的陪伴是做孩子的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一起去体验世界,去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和孩子有共理心,共情心。
启发引导
引导启发的想法来源于视频《中国教育现状调查》中自由教育者,郭初阳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教师应当是一个纵火者,点燃学生求索的欲望,是教室里平等者的首席,引导学生们去探索”,老师和家长教育的重点应当是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的求知欲,辅助他们探究事务的本质,养成就本质的习性。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接触过足够多的东西,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因为没有认识过的事务是不可能去喜欢的,家长需要带孩子多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观察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是兴奋的,充满了激情和渴望多参与的,并在过程中不去给孩子答案,不去告诉他明确的方法,而是告诉他目标和规则,让孩子自己去寻找方法和答案,让孩子更多的去体验、尝试,哪怕是试错,也是很好的过程和经验,让孩子更多的体会自己动手、动脑的乐趣。在经历过比较多的事情,认识比较多的事务之后,让孩子做比较和选择,认识到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找到自己认知、思考、分析、选择、判断的逻辑和方法。而引导的主要作用是让孩子走的正,走的远。在有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之前,可能会被一些违背规则的捷径吸引,比如做数学题会用手机、pad计算器,甚至做题时去网上直接搜答案,家长要做一些限制,并告知游戏的规则,和自我思考的重要性。孩子可能会沉溺与一些不健康的活动,家长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而不是粗鲁的禁止。比如孩子喜欢打游戏,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或者其他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孩子可能被一些不违法的事物诱惑,这里要明确告知法律的强制性,社会规则和法律对人对物的保护以及对破坏他人财物、人身的惩罚,以及自身健康、生命的重要性,和孩子对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意义,从而引导孩子尊重他人的财物人身,并重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支持
在孩子找到了兴趣点,有了自己的目标时,家长要给予足够的支持。支持的内容,包括财力、物力、人力,支持和陪伴一样,不是一味的给钱就可以达到目的了,支持还包括上面提到的陪伴,启发和引导。其次支持的程度是适当的,取决每个家庭的情况。适当的支持,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和溺爱,比如早期有个女孩,追星,追刘德华,家长倾其所有,为孩子创造条件,满足孩子追星的欲望。这里家长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兴趣的选择,二是对支持的度的把握,适当的支持可以,孩子自己没有判断力和自控力,家长在此时选择盲目的支持,那就是纵容。最后,支持要讲究方法,支持不是代劳,支持是在缺少外部条件时创造适当的条件,在成功时给与肯定,在失败时给予包容,在沮丧时给予鼓励,在快乐时索要分享,在分析判断有重大的不可逆转的错误时,指出漏洞或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在不知如何选择时给出自己的经验供参考,在重大的灾难时给与保护。
--
FROM 223.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