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娃女孩,现在9岁西城公立学校四年级。我的基本理念是:语言习得是一个长期和碎片化的过程,需要的主要是使用场景;能学以致用了之后,语言能力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自然增长,做为非母语没有特别高要求的情况下就不需要费太多心思了。而且英语世界的好资源真的太多了,不用上实在太可惜。所以幼小阶段我最看重的还是培养基本英语使用习惯。
目前来看初步达成了阶段性目标,即英语成为学习生活的基础工具之一。娃自主阅读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主动捡英文书来看,小说历史科普类等等都会看;平时能按对应年级跟进可汗学院的网课和练习题(目前主要是数学和英文语法课)。
跟有相似想法,不上国际学校和不在英语环境中的版友,分享一下这个过程中的一点经验体会:
一,关于创造浸入式环境:
娃三四岁时想试试家里某一个人任何时候都只跟娃说英语,假装有一个双语环境,但是第一次就把娃吓哭了,爸爸你为什么跟我说英语?加上我确实也不好意思在外面还跟娃说英语,这事也就作罢了。后来想了一下,这个方法线条太粗了,执行难度也高。那么退而求其次,改成在其他小的环节上,从一开始就制造一些迷你浸入式环境。比如儿歌只放英文儿歌,动画片只放英语动画片。因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挺有意思,普娃通常都比较天真被吸引注意力以后也不会去想为啥这些玩意儿我听不懂。所以好歹先灌个耳熟,等开始接受英文启蒙教育,随着懂的单词更多,在这些事情上得到的乐趣也随之增加,一段时间后就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作用比较明显的单项活动,是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路上开始给听英文小说。跟大家差不多都是哈利波特起步,一下就迷上了,经常有事没事就求着大人给放来听,完了又给买书看。之后听Roald Dahl的书,再之后又迷上了Rick Riordan,把他写的几个系列长篇全听完了,只有Heroes of Olympus这一套觉得读得不好听,给买了一套纸质书在家翻看。家长的主要工作是搜罗好书,发现她看完一套以后就扔一套新的在地上,她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自己会去捡起来看。
二,关于输入和输出:
我觉得大量输入不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尽早开始,因为做为语言习得的基础,它起作用是个长期过程,而且与母语输入环境相比缺乏足够的上下文,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补。至于输出则不要太着急,小孩的舌头和大脑发育都需要很长的过程,有些音其实大多数母语娃不到对应的年龄也不能发得很清楚;只要输入足够后面要达到一般水平的输出并不难。在网上看见有家长逼着小孩读清楚一段话花上一晚上也不行,火大得要命,真的没必要,违背客观规律。而且小孩子的状态也比较不稳定,有时候累了整个人都蒙的做什么都不行,睡上一觉起来又都可以了。
所以我们的输出到现在都一般。写的程度稍微好一点,除了有些词明显是只会读不会写,按读音自己拼写的;说就真的不太流利,随着年龄增长和持续输入,语音语调倒是逐渐好了一些。这个也急不来,静待花开吧。
三,关于考试、比赛、夏令营:
三年下学期时娃妈有些焦虑,还是让我带着准备了一段时间之后去参加了PET,结果是pass with merit。其实看看更高级别的考试难度,我感觉普娃这个年纪的理解能力的限制可能要大于语言能力本身的限制,所以这两年也不打算再往上考了,硬刷上去意思不大。
比较小的时候参加过几次比赛,应该说主要帮助是找准自身定位。可以遇到各种同是国内生长的神娃,有的语言能力模仿能力秒杀同龄娃 ,有的6-7岁就自发酷爱读圣经故事,背得滔滔不绝停不下来,已经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小学阶段学校报名参加过外研社的比赛,商业敛财味道太浓,去了一次就没再去参加所谓的全国决赛了。
去年暑假我自己在网上报了个某国内公号推荐过的美国夏令营,在湾区。呆了两周娃玩得是挺高兴,不过我个人感觉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加州华人太多了,营里有一多半吧,而且根据娃的反馈不管是当地华人还是国内来的,他们一起玩的时候基本都在讲中文;另外湾区住宿费用和物价都较高,性价比低。刚回来的时候感觉口语好像进步了一些,不过现在又退步回去了。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供大家参考吧。
--
修改:YaoMean FROM 221.220.129.*
FROM 222.13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