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B%B2%E6%B5%81/3030944?fr=aladdin在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中,长期居民可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盲流一般为农村户口持有者。在传统体制下,农村人口转入城市是在统一计划条件下进行的 , 盲流在进入城市后一般无长期正式工作,亦非城市企事业单位雇用之合同工,其生活无可靠来源。5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大量农村人口因贫困流入城市,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 《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1956年秋后,农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区域的现象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国务院于年底再次发出《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并于1957年初对该指示作了补充再次下发。
1959年3月,由于极左路线盛行,饿死人的情况已经大规模发生时,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了一个《关于制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的紧急通知》。所有未经许可即离开乡土、“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都是“盲流”。这份文件口气强硬,不仅要制止农民外逃,而且指示各省、市将“盲目流入”城市和工业矿山地区的农民收容、遣返。产生问题较多地区的外逃饥饿农民被地方政府以“盲流”名义堵截、收容,部分人员饿死在收容站。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成为普遍的现象,1989年达到高潮。
产生盲流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别的存在。中国广大农村人多地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加速积累而确定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制度安排,以及农业政策的不稳与波动常常侵害农民利益,客观上形成了工业剥削农业、城市剥削乡村的现实,从而影响和挫伤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积极性;农业生产仍停留在相对简单的个体化生产阶段,抗拒风险能力差,现有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灾害的抗拒能力十分脆弱。这些都是产生盲流的具体原因。盲流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治安,增加了铁路和其他运输压力。解决办法主要是确立三农政策的根本地位,不断改进农业政策,促进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就地安排农业富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盲流是在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一种农村人口从城市流入流出的社会历史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盲流现象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方面二元户籍制度及政策在现代社会扩大了城乡二元制的差距,给广大农民及农民工带来了身份歧视,另一方面也违反了公民的人身权益(如迁徙自由权,公民子女受教育权利、社会保障权、居住权等等),应当予以调整乃至废止。
随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政策的改善及农村生态经济的兴起,盲流现象和盲流待遇也会随之改善乃至消失。
【 在 ann1122 (ann1122)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想让农民和城市工人调换一下。要知道,农民不是没有进城的渠道,给你了你跨不过去
: ,你让国家和社会给你兜底?
: 欢迎讨论说理,我也希望自己被说服。那种啥也说不出来,就会骂人空帽子的,就自己鄙视一下自己吧,我都懒得鄙视你。
--
FROM 222.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