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sohu.com/a/404035294_120713952/?pvid=000115_3w_a 一、事情回顾
事情的主角是山东济宁任城区苟晶女士。1997年,她就读于山东济宁市实验中学理科班,平常的成绩排在班级十多名,属于中上等水平。然而黑色七月结束后,她却意外落榜了。只好复读了一年。1998年接着参加高考,虽然高考前摸底考试取得全区第四名的成绩,但是这一次高考她依然以落榜为结局。
时隔六年后,也就是2003年,顶替者的父亲,苟晶的高三班主任邱老师写了一封道歉信透露了当年的事情。因苟晶与邱老师的女儿长得相像,她被顶替去北京读大学了。
其实,这件事只是当事人不知道,苟晶的同学基本都知道。当时,苟晶忙于照顾孩子,农民父母也没有能力去追究,感觉已成定局的事情,追求没有意义了。
苟晶
二、刻意远离家乡,来救赎高考莫名落榜留下的心灵创伤
高考落榜后,苟晶来到了浙江,最终在杭州定居,很少再回山东老家。高考落榜的打击太大了,苟晶很多年刻意忘记高中的生活,几乎都想不起高中同学的样子,更记不得高考那几天的事情。
通过刻意的忘掉过去,苟晶来救赎自己的心灵。
她刻意避开高中同学,没有与任何人联系。可能是,她无法接受当初同班同学们毕业后形成的落差。
当年的高三同学,除了1名同学上了大专,其他同学都上了大学本科。这么多年来,这些同学先后毕业过上了稳定的生活。有的当了中学老师,有的在统计、环保等行政事业单位。更让苟晶羡慕的是,还有8位同学读到了博士,成为教授。
苟晶说:"我觉得人家都是文化人,我不配。"直到2015年,苟晶通过努力做了电商的营销和管理职位,人生的自信才重新回来,并且被拉入了同学群。
三、受伤的又是农家子弟,认命了
这次的受害人苟晶竟然又是农家女孩。在那个年代,信息的不对等,农家子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与王娜娜、陈春秀和王丽丽一样,苟晶出生在一个有三个女儿的、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是没文化的农民,只能靠地吃饭。这种家庭,经历过90年代农村生活的人都熟悉。
与所有父母一样,苟晶的父母从来不会亏待子女。自己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给孩子,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可以说,与所有的农村孩子一样,苟晶的高考代表了一个家庭的希望。高考的落榜,打碎的是家庭的希望。
两次高考落榜,苟晶内心深处有深重的负罪感。
知道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后,她觉得自己无权无势,没有能力接触到任何直接的证据、档案。
她认命了。
对命运的认可,恰恰是农家子弟遭受不公的基本态度。苟晶以佛教的因果论来安慰自己。
四、悲哀的父亲,临死前都无法原谅自己
促使苟晶将这些事情揭示出来的是,无法面对父亲的死亡。在她的感觉里,父亲是带着无法释怀的自责离开这个世界的。
有两次机会摆在父亲的面前,他没有发现冒名顶替的真相。
第一次是,邱老师的女儿去北京上大学时刻,苟晶的小伙伴发现了线索。她的父亲打电话给苟晶的父亲谈论这个事情。苟晶的父亲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实质。
第二次是,假苟晶的档案寄到了苟晶的老家所在镇,也有人通知了苟晶的父亲。苟晶的父亲也没有意识到里面有问题。
这两次机会白白流失,当知道真相后,作为父亲该多自责啊。但是,为了不让女儿伤心,父女俩总是刻意回避这个话题。
2015年,苟晶的父亲得了脑癌。2018年脑癌恶化,他已经失去了语言能力。在父亲面前,苟晶和同学无意中提到了当年被冒名顶替的事情。
父亲突然情绪激动,拼命颤抖着,把手抬到半空。几天后,父亲就去世了。
这些年,苟晶的脑海中经常回想起父亲举在空中的颤抖的手
今年6月21日父亲节这天,苟晶再也压抑不住对父亲的愧疚,第二天才将这件事举报到山东省教育厅,并将其公布在网络上。
她说:"我不需要道歉,也不要赔偿。我就是想找到一个真相。"
这也是为父亲找一个答案。
--
FROM 36.57.14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