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诺奖更是证明了,这是政府鼓励科研的唯一可选模式,大规模攻关文革时期都能出诺奖(还有一个人工合成胰岛素因为人数问题拒绝了),现在更能出了。
现在政府需要啥科研突破?芯片,航空发动机材料,大规模投入见不了效果吗?
前沿的其实中国不太渴求,因为实用性不是很强。
再说最近六十年物理科技停滞不前,只有信息技术在突飞猛进。
所以政府没啥选择。
【 在 qtpr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一条腿走路。
: 科研,特别是基础创新和源头创新,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不适合用搞突击任务和大工程的思路来搞。事实上,历史上西方科学传统的建立和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允许和鼓励“基于个人兴趣的自由探索”。对科研而言,基于个人兴趣和自我激励的自由探索,在今天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 天朝的问题是zf想管得太多,又太急功近利。部分官员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觉得科研创新能像修大楼建大桥那样,今天砸钱进去,明天就能立竿见影。对此我想说的是,虽然科研需要钱,但不是只有钱就够了。科研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科研来说,软环境,文化基础和管理水平,至少跟钱同样重要。希望部分官员脑子里边不要只用两弹一星一个例子来思考科研发展。严格地说,两弹一星属于在确知原理可行且有大量可用参考信息的情况下的技术复现和仿制,是技术攻关工程,不是基础创新,更不是源头创新。
--
FROM 36.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