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时代,朱熹和同为大儒的陈亮有一次激烈的辩论,就是指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那一段。
朱熹问:格物致知为先,还是治平为先。陈亮说格物致知是自私的小儒,当然要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朱熹的意见相反,认为格物致知为先,自己立身不正,就无法治平。二人展开你死我活的较量,后来演化成政敌。这也是孔子没有解决的哲学问题。
什么是立身正,立身正必先心静。孔子为何说他达不到颜回的境界。颜回有一次打坐中说:老师,我座中感觉不到我的存在了。孔子叹道,我不如你。
立身正其实就是知行的问题,孔子始终没有谈到,孔子论语中主要还是说的政治内容,对于知行的哲学问题避而不谈,比如弟子问何为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避开了仁从何来的问题。宋儒在这个问题上展开激烈辩论。南宋大儒真德秀做《大学衍义》。主辩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这个问题在王阳明才解决:知行和一。儒家本体体系这才真正立牢。
西方注重的是本体的立牢,这个问题不解决,始终漂浮不定。所以在学术问题上西方更喜欢务实,深入本体的宋明理学,而不喜欢虚浮形式化的孔子。
--
FROM 183.19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