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这首诗写了一个游客游览庐山的见闻,并带有心里的抒发。
游客是一位著名的文豪——这是一位大人物。这位大人物有着高雅的视角——他站在山顶,时而横看,时而侧看,时而看远,时而看近,由此发现了他感兴趣的对象——庐山——或许只是他感兴趣的一部分对象——许多丰富的细节。他与对象看的越多——庐山——他反而未觉得自己看到了更多的真相,反而更觉自己“不识”这个对象的真面目。他不去查资料,说明这个对象的“真面目”是什么,反而反思了自己——为什么自己就看不出庐山的真面目呢?——他很自然地又过渡到自己——这是因为自己正在山里。
这是一个真正有素养的人:他对大自然这类朴素的事物也充满热爱,他惯于用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他并不因为自己知道了多一点而自满,反而愈加感慨自己未能对知识穷尽而抵达真相,他生活的态度即是反思自己、提高自己。
就游览庐山的经验来说,在庐山云雾大的时候,横看、侧看,似乎都看不清庐山太多细节,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甚至也看不尽翠绿和晨曦。云雾遮挡视野,本是自然现象,如果说客观世界的云雾遮容易看见,主观世界的云雾却难以看清,这大概是常有的吧。
这云雾难道是故意的?恐怕不是。云雾是大气中悬浮的水滴或冰晶聚集体,常见于高山、水域等特定地理环境,也就说,在高山和水域的境界,云雾则是难免的。
我们看到了一个高素质的游客,在游览风景的途中,犹会被细节所影摄。而普通的游客呢?或是一般的游客呢?他们或许还不尽然会时而横看,时而侧看,时而看远,时而看近,他们或许还不尽然看得多反而更觉自己未知真相,而以自己看到的这1920*1080个像素为真相,他们不尽然会考虑自己,而以为庐山就是美的、丑的或是好玩的、不好玩的。云雾之下,一千个游客可能心里还有一千个庐山了。
我们想想,软件的兼容性,为的或许不是那一个高素质的游客的心情,还有这一千个心里有自己的庐山的游客。如果这一千个游客有500个使用了A设备,软件能兼容这A设备,这500个游客就能在软件上连接A设备,而不需要再做什么。如果50个游客使用了B设备,软件能兼容这B设备,这50个游客就能在软件上连接A设备,而不需要再做什么,虽然他们是相对少数。如果5个游客使用了C设备,软件能兼容这C设备,这5个游客就能在软件上连接A设备,而不需要再做什么,虽然他们更是相对的少数。软件的兼容性似乎与讨好谁无关,与大人物是怎么做的无关,与影响的人群的权势与贫富无关,与影响的人群的大小无关,它或许是昂贵的,但他关乎一种纯粹的善——纵使云雾相伴,那些上了山上的人,或许已经在看着自己的风景,为了他们流畅的不被打扰的体验,软件就应当有兼容性,因为这对那些即使是少数的人也有用。
今天的软件工程和软件工程师,何曾或许不是也在某座庐山当中?我们在一片云雾中呼唤标准的制定者、厂商和开发者,呼唤软件的工程化,经济学或许重要,大多数人的关切或许更具有商业的优先级,软件兼容性或许昂贵,纯粹的善却从不应该被失去重视和关照。
--
修改:darkk FROM 223.104.195.*
FROM 223.10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