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angchen (相信 ), 信区: Art
标 题: 波普尔谈音乐和艺术(4)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3月02日17:12:42 星期天),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t 讨论区 】
【 原文由 bugbug 所发表 】
关于音乐及其一些艺术理论问题
卡尔·波普尔
来源:音乐阵线
作出这一发现时我感到大吃一惊。我对巴赫和贝多芬两人都很钟爱,不仅爱他们
的
音乐,还爱他们的为人。我觉得,他们的个性通过音乐显露出来。(莫扎特则不同,因为
他
的魅力后面藏着某种深不可测的东西。)一天,我吃惊地发现,巴赫和贝多芬与他们自己
作
品的关系判然不同,我们可以把巴赫引为自己的楷模,但决不可用这种态度对待贝多芬。
我觉得,贝多芬使音乐成为一种自我表现的工具。这大概是使他能在绝望中继续活下
去
的唯一方式。(我认为,他在180Z年10月6日的《神圣市民的遗嘱》「Heiligenstaedter
Te
stament]中暗示了这一点。)没有比《费黛里奥》「Fidelio]更动人的作品了;没有比
表
现一个人的信念、希望、内心隐秘的梦想以及他与绝望的英勇搏斗更动人的了。然而,他
心
灵的纯洁,他那激动人心的力量,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天赋,这一切使他得以用一种我认
为
其他人所不能的方式进行创作。我觉得,试图把贝多芬的方式奉为一种理想、标准或楷模
,
那对于音乐来说将是再危险不过的了。
正是为了区分巴赫和贝多芬两人对他们作品的这两种迥异的态度,我引入了--只是为
我
自己--术语"客观的"和"主观的"。这两个术语可能选得不很恰当(这无关宏旨),而且在
这
样背景下,它们可能对哲学家意义不大。但是多年后,我高兴地发现,阿尔贝特·施魏策
尔
「Albert Schweitzer]1905年在论巴赫的巨著中一开始曾应用过它们。照我自己的想法,
客
观的方法或态度和主观的方法或态度(尤其在对待自己的作品上)之间的差别,是决定性
的
。而且它很快影响了我对认识论的看法。(例如,请参见我近年来一些论文的题目,如《
没
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关于客观精神的理论》或《没有观察者的量子力学》。)
现在我试着解释当我说(至今只对我自己和少数几个朋友说过)"客观的"和"主观的"
音
乐或艺术时,心中想到的是什么。为了对我早期的某些思想较好地作出说明,有时我要用
一
些在当时还不大可能用的表述。
或许我应从批判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艺术理论开始,这种理论主张,艺术是自我表现
或
艺术家个性的表现,或者他的情感的表现。(克罗齐和科林伍德是支持这一理论的许多人
中
的两个。而我自己的反本质主义的观点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如"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决
不是真正的问题。)我对这一理论的主要批评是简单的:表现主义的艺术理论是空洞的。
因
为一个人或一个动物所能做的一切,(除了其他而外)都是对一种内部状态、对情感和个
性
的表现。一切人类的和动物的语言都是如此。对于一个人或一头狮子行走的姿势,一个人
咳
嗽或擤鼻子的姿势,一个人或一头狮子注视你或不理睬你的姿势,这都成立。对于鸟筑巢
,
蜘蛛织网,人造房屋的方式来说,这也都成立。换句话说,这并不是艺术的特征。由于同
样
的理由,关于语言的表现主义的或情感的种种理论,也都是无谓的,没有提供什么信息,
因
此是没有用处的。
当然,我不打算回答"艺术是什么?"这类"是什么?"的问题。但我的确认为,使一件
艺
术作品令人感兴趣或有意义的.绝不是自我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艺术家需要具
备
某些能力,我们可称之为创造性的想象力,或者幽默感、情趣以及(相当重要的)献身于
工
作的精神。作品对他就是一切,作品必定超越他自己的个性。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心理
学
方面,正因如此,它还不是主要的方面。重要的是艺术作品。这里我想先说一些否定的东
西
。
有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不具备伟大的独创性的。如果艺术家的意图主要在于使他的作
品
成为独创性的或"非同寻常的"(除非以一种风趣的方式),那这样的艺术作品几乎不可能
是
伟大的。真正的艺术家的主要目标是使作品尽善尽美。独创性是一种神赐的恩物,像天真
一
样,可不是愿意要就会有的,也不是去追求就能获得的。一味追求独创或非同寻常,想表
现
自己的个性,就必定影响艺术作品的所谓"完整性"[integrity〕。在一件艺术杰作中,艺
术
家并不想把他个人的小小抱负强加于作品,而是利用这些抱负为他的作品服务。这样,他
这
个人就能通过与其作品的相互作用而有所长进。通过一种反馈,他可能获得成为一位艺术
家
所需的技艺和其他能力。
我所说的这些话可能指出了那给我深刻印象的巴赫和贝多芬的差异所在。巴赫在工作
中
是忘我的,他是他的作品的仆人。当然,他不能不在其作品上留下他个性的深刻烙印,这
是
不可避免的。但他与贝多芬不同,后者不时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甚至他的情绪。为了这个原
因
,我认为他们表现了对待音乐的两种相反的态度。
例如,巴赫在指导他的学生演奏通奏低音时说道:"它应当构成美妙的和声,赞美上帝
的
荣光和心灵允许有的欢娱;像一切音乐一样,它的finis[终止]和终极原因决不是别的,
只
能是上帝的荣光和心灵的娱乐。如果对此掉以轻心,那根本就不会有音乐,只有可憎的吵
闹
和喧嚷。"
(本文共8页,请点击翻页继续阅读更加精彩内容)
--
FROM 166.111.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