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杂志有专门印小册子,所以放出来的图片比较小
其他入围作品可以看
http://www.pldchina.com/zhu.asp一等奖《黑河》
作者:王思远 钟鸣/指导老师:林红 谢菊明
进入现代,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大,使广州与周边城市边界渐渐消失,城市脉络随河道扩散到每个角落,照明景观大量充斥在珠江两岸,照具技术的提高使光不单单在河面反射,LED和激光等具有强穿透能立的光线能穿过水面,使光分子在水中散射,以致河水变亮成为一条会发光的河流,一个发光的河网。以这种速度推下去,不用过久,光就会覆盖整个河道,包括河水内部,那时,黑色的珠江水将不复存在,一条合体通透的河流将把人们对珠江夜色的印象完全颠覆,照明景观间接的在破坏珠江原有的夜色景观,使广州开始如别的城市一样,在夜色和灯光的包装下毫无特点,如何还原被色广州,还原广州固有的夜色印象,还原珠江“黑河”状态,是我们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二等奖《北京-光印象体验》
作者:邹佳辰 张昊 顾艳艳 刘阳/指导老师:杨宇 何威 Prof.Swook.Suh
作品以“窝”为灵感来源,以可回收利用的矿泉水瓶为构成元素,以北京的梦幻、静谧、未来、秩序、力量的特征为基调,用铁丝穿插编织起一半球状空间。它是一个用来找寻心灵的沉静的港湾,是一个用来躲避京城夏日的燥热与不安的清凉的小“窝”;它是一个充满童年幻想的氛围,给人的心灵和生命来一次光的洗礼。
三等奖《可见的风》
作者:闫硕 白晶/指导老师:无
风——是西宁的面孔,也给我最深的印象。因为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地处季风走廊,植被覆盖率低,风较大;其次市内有潢水向东流经,因此日夜温差大,蒸发量大——两者都形成了西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以及它独一无二的“风”。设计地块选在西宁植物园入口处,位于西山北侧,其东南方山坡有刚竣工的“普宁之星”观光塔(188米)(不在植物园内);内部有一覆土的蓄水池(上有阵列状排气口),成为了主要景观干扰——因此设计目标是“解决矛盾,利用优势”,途径则利用照明设计调合两者与植物园的关系。
转自
http://www.pldchina.com/,转载麻烦带出处
--
修改:zhy FROM 124.207.45.*
FROM 124.20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