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Brush_Art 讨论区 】
发信人: schoollife (4.27), 信区: Brush_Art
标 题: 11—18岁农民工孩子的美术创作(公益倡议)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Jul 16 17:03:57 2009), 站内
大家好,我是一名记者,用清华朋友的帐号在艺术讨论区发帖,希望能引起清华美院和其他院系朋友对这个集体的关注。
这个集体是北京大兴行知新公民学校的“小农工工作室”,由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孩子组成。他们还在读小学和初中,然而,他们受教育的过程注定流动不定、坎坷曲折。
在北京及其他各大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权利相对前几年有了改善,但他们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毕业后的出路,还远未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已经在读大学的各位朋友不一样,初中毕业后的他们,绝大多数不得不直接走上社会,稚嫩的劳碌奔波的身影不得不过早地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因为,由于目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在城市继续读高中、考大学,回乡读高中的路走得也异常艰难,绝大多数职校目前的师资状况、学校管理和课程内容设置也让他们退避三舍。没有文凭,没有技能的他们,很容易“失业”,无事可做,内心空虚无聊。
面对这样的现实,在义务教育阶段,有意识地将基础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是摆在这些农民工孩子面前,我们不得不做出的妥协选择。
谷老师带领“小农工工作室”正在努力开创的,便是为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发展,找到的一条可行的出路。这条出路以艺术创作教育为核心,将基础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附件中附上的这张作品,正是这些孩子创作的一百多幅作品中的一幅。也许,从美术专业角度,这些作品算不上什么,但如果你知道了它们出自何人之手、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对这些孩子它们意味着什么时,也许您会改变看法,甚至感到惊讶和赞叹。
曾经,这些11-18岁的孩子从没有拿过画笔,几乎没有上过美术课,但就在短短的一年半的业余时间内,他们能进行现实主义工笔画创作,年纪大一点的学生已经能设计图纸和生产制作欧式家具。他们的作品参加国际第三届和平的旗帜绘旗活动,曾获两金五银十九铜的佳绩。
与大家在大学的良好学习条件不一样,这些孩子家庭都很困难,为了购买必需的美术用具,他们都靠节省午饭钱,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有权使用的“零花钱”。
你能想象没有空调、没有暖气设备的北京的寒冬么?学校的其他同学放寒假了,平日里总觉得课余时间不够的这些孩子总算有了集中的创作时间,他们舍不得休息,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在犹如冰窖的教室里作画。许秋丽在日记中写到:“这个寒冷的冬天里,美术班里没有暖气。晴天的时候,屋里比外面还要冷。尽管已经穿得很多了,但我们还是要靠接满热水的瓶子来取暖,因为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取暖措施了。很多同学的手被冻裂、冻肿,肿得像胡萝卜一样,更严重的,还冻得流出了脓水……”
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这些,其中之一便是家长的不支持和不理解。我相信,中国绝大多数家长都对美术都抱有狭隘的观念,以为美术就是画画,对今后生存和赚钱没有什么用。附件中这幅作品,受到联合国扶贫官员的认可,表示要出资培养创作者王珊。但在这之前,王珊就已经被父亲逼回老家读初中,中学没有念完,为生活所迫,到一家发廊打工……这样的遭遇令人痛心。但,这样的遭遇又不仅仅只有她一人……
由于缺乏最基础的资金(美术班不收取任何费用)和美术行业内的关系资源,已经装裱好的一百多幅学生作品(受到南都基金会的支持),半年来一直无法出版画册,无法在美术馆展览;已经完成的家俱设计和小模型制作,由于没有资金购买专业的雕刻工具、机械和木材,也停止不前;甚至美术基础创作中很重要的色彩课程,由于颜料要求较高、花费成本较大,家庭贫困的学生难以承受,这门课程也一直无法开展,学生的创作也因此难以有突破性地进展……
这一百多幅现实主义工笔画作品,如果能集册出版或者在美术馆展览,如果能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意味着他们的少年阶段没有荒废。
与城市孩子相比,他们内心的自卑和无助感比较严重,这些作品如果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好评,意味着孩子们的自信和自我确定感能够逐渐建立。这种自我确定感,对一个人今后的成长很重要。
如果他们的作品能够有机会展览,甚至得到爱心人士的拍卖,这意味着他们将有发展的资金,意味着他们能够开设由于资金限制一直无法开设的色彩课程,意味着他们的父母可能由此转变观念、支持他们,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拥有这样的受教育机会……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虽然令我震惊的是他们的作品;但是,最触动我的是这些孩子的内心和品性。在生活中,他们知道爱人,知道同情怜悯他人的疾苦,知道考虑别人的感受,知道帮他人做事,这些平日里微小的习惯和细节,才着实令人感动。因为,通常绝大多数11-18岁的孩子还处在自我中心特性很强的叛逆时期,很少有孩子能够在这个年龄阶段有这样的心性。四川地震爆发后,这些孩子都能自发地三天不吃饭,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灾区。
也许,你会疑惑,究竟是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让这些孩子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他们的心性能获得如此成长?很简单,生活即教育。谷老师强调,从身边生活中最触动自己心灵的地方入手,要求学生观察事物、体察他人的生活。当然,其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不仅如此,请恕我难以在这里详细介绍。
如果您对这些孩子的作品感兴趣,如果您关心这些孩子的成长,如果您想更多地了解相关情况,请直接联系我。我叫鲁小彬,现在是《中国扶贫》杂志社记者,联系方式是15011063162,luxiaobin418@yahoo.com.cn.
您也可以在百度或新浪上搜索“小农工”博客,这是孩子们自己开创的网上园地,借此您可以了解更详细的基本信息。
请打开您的心灵,伸出您的援助之手。如果您愿意,您可以做:
将此帖转贴到更多的论坛,清华的或中央美院等,希望能更多人知晓,能得到更多朋友和爱心人士的支持。
如果您看到了,请您转告您的同学、朋友、老师,如果能以系学生会或社团的名义展开支援活动,到工作室来参观,给孩子们上课,向他们讲述故事,募捐一些美术用具等,您将是撒播希望和爱心的天使,给对他们带来莫大的鼓励。
如果您能认识一些与出版画册、举办画展、作品拍卖等活动相关的人士,如果您愿意,请也帮忙转告,发动他们的关注和参与。
工作室的孩子们自己写了一首小诗。如下,共享。
关注我们的人们!你们好
我们总有梦想
一个简单的梦
期待那美好的期待
思想那单纯的思想
我们在寻找
寻找那前进的航标
寻找那指路的导航
您的到来
就是我们的期待
您的到来
我们的思想才会长出美丽而又坚硬的翅膀
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谢谢!
鲁小彬,15011063162,luxiaobin418@yahoo.com.cn
--
FROM 222.131.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