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amao (慢慢的一个转身集中了所有的美), 信区: modern_art
标 题: 罗子丹行为艺术与《知识分子流氓化系列》 ZZ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2月06日18:50:55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迦南今在何处
——罗子丹行为艺术与《知识分子流氓化系列》
王林
在90年代中国观念艺术热潮中,罗子丹是一位充满原始才情的真正的行为艺术家。和客
串
行为艺术的人不同,罗子丹从不投机取巧,也从不追逐时尚。从1995年开始,他先后在北
京
、成都、上海作过几十次行为艺术作品,一直以个体化的自发性的方式活跃在社会舞台上
。
罗子丹讨厌那种偷偷摸摸、关在房子里面、只让批评家和老外知道的地下活动,喜欢在大
街
上、酒吧里、在各种公共场所内外从事创作。没有羞涩、没有躲闪、没有畏惧,面对公众
,
坦然而投 入。为此,他比其他艺术家遭遇过更多的麻烦,但公众和媒体却逐渐被他征服。
在
成都罗子丹是出场率很高的新闻人物。成都在中国城市中恐怕是唯一能够容许行为艺术公
开
存在的地方,成都的艺术家们为营造这种社会氛围奋斗多年,罗子丹在街头的不断表演当
起
了很大作用。
中国行为艺术的真正发生是在新潮美术之后,尽管受到西方观念艺术的影响,但不少
作
品具有浓重的中国经验和本土意识,如《枪击电话亭》、《销售文化衫》等等。后来一热
,
不少人便失去自主性而投入共谋之中,一时间你脱我脱,又一阵风四面八方虐杀动物,比
酷
比狠比极端,无非是把自己变成标本 ,以争得国际主展人的青睐。在行为艺术被机会主义
败
坏的时候,罗子丹一直在行为过程中去体会去反省周遭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
。
在其数量惊人的作品中,"白领"系列和"知识分子流氓化"系列,以其连续性给人以特别深
刻
的印象。
在白领系列作品中,罗子丹为了强化艺术意义,运用了不少使日常行为异样化的方式
:
《白领行为》是服饰与行为的反差(衣冠楚楚的白领在垃圾筒里搜寻破烂),《我挺立着
…
…》是纪念性与市俗性的混合(拿着手机的真人雕塑挺立于路口),《一半白领,一半农
民
》是不同身份异质同体的对比(两种 装束拼接一身在不同场合各自行动),《列举一种男
性
的雌化现象》是故作姿态的自轻自贱(涂脂抹粉的白领来吻一辆辆高级轿车),《白领标
本
》则是有意营造的自损自虐(在缺氧有机玻璃盒子中翻看时尚杂志)。--这些作品对中国
正
在形成的白领阶层即知识分子商业化的现实提出疑问,透过身份问题触及人欲和物恋,在
当
下语境去解读都市人格的基本矛盾。
也许可以认为,在中国被称为知识分子的社群,其人格是最复杂、最尴尬又是最别扭
的
。在历史上他们可做的只有忠臣和隐士,即便如宋江造反,目标 也是为了招安。所谓"皮
之
不存,毛将焉附",自己是不能独立的。所以中国有焚书坑儒、有反右斗争扩大化、有臭老
九
。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苏醒,是中华民族走向自觉的标志,只因为今天的知识分子乃是社
会
思考的神经。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知识分子,我想,他们不过是一群通过思考为社会和精神
寻
找可能性的人。--每每和罗子丹讨论至此,我们总是感慨不已,慨叹中国知识分子自甘堕
落
的现实。
的确,在进入市场体制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尚未完成自我意识和人格力量正在遭
受
新的侵蚀。从竞相下海到金庸热,从痞子文化到流氓化,知识分 子的道义、良心、责任和
与
生俱来的批判性正在成为被嘲笑的对象。我经常想起一位艺术家说过的话:"在拉丁美洲,
马
尔克斯述说着孤独,全世界都听见了他的声音;而中国的孤独,由谁诉说?"知识分子的市
俗
化和流氓化是中国国民素质劣根性的表现,是古代文人逃逸意向的"变形记"。
正因为如此,当我阅读罗子丹《知识分子流氓化系列》的三个作品时,我感到震动,
不
安、内疚和自责。
《野兽定美女》是男性被囚与被虐,又是男性对女性的不断占有。这是一种政治化的
性
幻想,是对中国知识分子龟避心理的有力揭示,在政治与性的关 系问题上具有警世意义。
《
流氓化给知识分子带来自由?》以文化他虐和身体自虐的双重性,来表达知识分子对于文
化
沉沦无可奈何的精神呼号,较之商业化的"文化苦旅",对既成为事实有更多的鞭挞。而《
富
有知识分子流氓化倾向》则用过去与当下、现在和虚拟的交错对比,呈现商业社会和金钱
权
利的堕落与快活,作者显然不相信流氓化会知识分子带来真正的自由。
可以说,在中国美术界,还没有人象罗子丹这样对知识分子现状有如此深重的忧思。
看
他的作品,我们多少感觉惶惑:消费时“越堕落越快活”的引诱,如海妖的歌唱,对每个
人
都具体而真切。然而,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这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准确地讲,是
精
神中不能承受之轻。因为不能承受,所以感觉沉重。老实说,我不相信当社会不再需要孤
独
、苦闷和精神痛苦--马尔克斯的孤独,厨川白村的苦闷和罗马俱乐部式的精神痛苦,这就
象
以色列人都拥向金牛犊的时候,一旁还有摩西的震惊、克制和思索。
我们不是圣人,但值得我们追问的仍然是--迦南今在何处?
2000年10月26日 四川美院桃花山
--
FROM 166.111.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