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amao (慢慢的一个转身集中了所有的美), 信区: modern_art
标 题: 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自白1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2月06日18:54:31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自白
我是一个行为艺术家!
这个概念是在数十次公开的表演中被强化出来的,尤其在与大众的接触中,似乎需要
一
个确定的身份去描述那些看上去模糊的概念;另一方面,在有些学者朋友面前,自己不得
不
沿着海德格尔谈技术的思路,不厌其烦地唱和着一个杯子的故事:一个杯子,装水的时候
称
为水杯,装烟的时候称为烟缸,给小孩儿接尿则变成了夜壶...而水杯、烟缸、夜壶都不是
它
,这样,我又变的什么都不是。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状态下,我开始穿梭于市民、商人、诗
人
、学者, 同行之间。
究竟这个披上 "行为艺术家"外衣的人是什么?还是从自己的幼时说起。
我的文化渊源和毕业于解放前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外婆有关,外公是留日的,
抗
战时从东北迁往重庆,后定居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小镇,自己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至
今
能写些诗词、间或流露出一些古典的忧郁气息想必受熏陶于那时外婆借以消遣不断吟念的
唐
诗宋词。六岁那年回到四川泸州的父母身边读小学。开初,学习兴致很浓,虽用功少,但
成
绩一直不错。由于文化课的优异,尽管美术表现出众,但清华毕业的父亲与中科大毕业的
母
亲在那个年代,似乎并没有把艺术构想进自己的将来。
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自己有一个金色的童年。
灰色的记忆是从初三开始的。一方面,由于小学过分受宠,尤其老师们在批评"坏学生
"
时总爱以自己做比而埋下了祸根;另一方面,因读了过多的"野书",逐渐怀疑起学校的教
育
制度,已无心上学,成绩直线下滑,逐渐失宠于老师;而一直认定了上大学并始终维护着
名
次的"好学生"早对我以前的出彩不满...说不清是怎么开始的,以后的几年里,周围的同学
,
老师与自己渐渐疏远。八九年是当时高考实行预考制的最后一年,通过预考后,我放弃了
高
考,成为父母那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一大新闻。不久,在一个闷热的夜里,自己选择了
一
条荒凉的马路实施了唯一一次的裸奔。当时压根儿不知道有叫"行为艺术"的东西。以后自
己
的作品虽再未涉及裸体,却常听到一种议论,认为行为艺术不脱就不纯粹,也无法体现出
艺
术家的勇气;大概简单的犯禁行为更易酿成一种事件,方便某些着急的艺人搏出位。更糟
的
是,在这片土地上,裸体的艺术家极易被误读为性解放的"先驱"。
高中毕业后,对当时的教育方式我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基于这种心态,包括看到
艺
术院校表面的自由下依旧呆板的教育方式,91年,在四川美院培训班呆了一年后自己最
终
没能坚持报考下去,初恋的女友也为此离开了我。一切似乎很明白,为争取到一个大众认
可
的位置你必须妥协、委曲自己的独立人格,甚至蒙蔽内心的那点真性,就象多数同胞都会
唸
叨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尤其我们活在一个高度赖以"比较"的人群中,当时被
普
遍看重的文凭与眼下时尚的手机、轿车、别墅等等其实都是"比较"链上的交替环节。最近
关
于"知识分子流氓化"的系列表演自己就揭示了"知识分子"在达到权力目标的奋斗过程中,
为
趋利避祸常扭曲其人格,一旦得势便厚黑形外。尤其飘浮在传统根基之上又普遍丧失了信
仰
的当下。近来火爆起来的色厉内荏、浅薄滑稽的"新人类"敢于张狂而不可一世,不正是有
一
片向得势者鞠躬的土壤吗?另一个原因,也在于发觉自身已难以溶入周围的人群。那时美
院
的师生大致分三种:一种生活过分靠感觉,很"花";一种看重掌握技术(国内艺术院校普
遍
偏重技艺的培养),尤其象雕塑系和工艺系,多数学生对未来都有明确的目标--独立工作
室
或是开公司;还有就是希望把画画好,能通过画本身过一种"贵族样式"的生活。应该说,
后
者是多数学生可望不可及的,搞艺术的同时还能过优雅的生活,受人尊重(自己也一度产
生
过这样的梦想)。行为、装置艺术对于当时的大多数师生还停留在几个模糊的单词。
为了真正独立起来,离开美院后,我开始下海从商。先是在几家装修公司干,一开始
很
累,常常因加班和工人一道睡在现场临时铺的地毯上。刻苦与能干逐渐打动了老板,后来
自
己介入了业务工作,并有机会与老板、客户一道经常出入酒楼、夜总会、星级宾馆等高消
费
场所,目睹了林林总总的众生相。这些经历为自己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不否认,在当
时
自己算得上是高收入,加上精力过人,和很多单身"白领"一样,爱把钞票投进各式各样的
夜
生活,也品尝了不少时尚的刺激。在灯红酒绿的状态下,一度想到过放弃艺术的追求,除
了
生活的快感,还因为在下海的过程里,发现了自己经商的天赋。即便今天,我敢于在创作
成
功的同时依然留下几条退路,其中之一便是商业。在我看来,那些才智平平却要无奈的批
着
"艺术家"的外皮涎着脸周旋于评论家、画商、老外之间的人远不如一个踏踏实实的商人;
即
便一些有才华的"艺术大腕",过分将艺术视作出人头地的捷径,比及一个明明白白追求利
益
的商人到底谁更真诚?前者至少多了几分想当婊子也想立牌坊的尴尬。后来"玩世绘画"的
兴
起乃至文化人口头时髦的"平和"一定程度也是对此尴尬的敷衍。
商业环境同样有着商业环境的尴尬,毕竟中国经济的发展和400年前的西方有着很大的
不
同。后者远不象我们的今天面对若干的参照物--依然迅猛且遥遥领先的美国,地广人稀容
易
引发移民情结的加拿大、澳洲,恒定有着清晰文化脉络的欧洲,毗邻折腾不断的亚洲四小
龙
…...国内众多人口排开文化素质偏低不说,对自身传统的疏远、漠视伴随着种种欲望沉渣
泛
起…当时的南方,在自己身体力行的商业环境中,我看到了肆意穿行的浮躁和泛泛面临生
存
环境的尴尬。能否有一种艺术出现在民众当中,从一个看似独特其实更本质的角度提出问
题
,又不是说教式的,既有效地引发人们的思考同时也保持其纯粹及高度?虽从事商业,自
己
也一直在思考着许多看似和商业无关的问题,其中纠缠着这样的拮问:为什么要追求艺术
?
为在挥洒才气的同时获得一份愉悦?得到舒适的生活条件?以此方便出国满足一下好奇心
与
虚荣心?答案在一次次的反复中逐渐清晰,那就是--随这块土地的痛苦而痛苦、随这块土
地
的尴尬而尴尬、随这块土地的快乐而快乐、随这块土地的发展而发展,为这块生我养我的
土
地献身,为给东方文化提出一种创造性的解释而努力,进而创造出本土的现代艺术,用有
价
值的精神食粮去平衡过于物化的心灵。做到此,既符合国内精神文明发展的形势,还能务
实
的为世界文明作出一份贡献。有了理想之后,在具体怎么办时自己再次陷入了思想的困境
;
周围,古典的人文环境已经变异,继续狭义的描绘“唯美”对我来说实在勉为其难,如在
画
布上放纵一番又容易落入西方表现主义的范畴......
93年,从当时《文摘周报》一小块文字里读到北京有一自由的画家村时,我立刻放弃
了
自己在机场路的广告部独立承接的300平方米路牌广告,片刻不歇地赶到了那里。当时自己
2
1岁,每月收入已达到两万元,时值机场路两边刚好辟为经济开发区,自己的广告部又挂靠
在
当地最炙热的一家开发公司下,可谓风雨兼顾(至今都不怀疑如果继续干下去自己至少会
成
为百万富翁里的一员)。随着改革的深入,商人在人群中的印象和八十年代比较已发生根
本
性扭转,大好形势下,面对我的一走了之,家人曾用心劝过我:要追求艺术,完全可以先
赚
一笔钱,买上一套足够大可充当画室的房子并且衣食无忧了再静下来搞。这是一条看似更
完
美的坦途。由于职业的缘故,我结识了不少的装修或广告人,他们多半有绘画的前科,也
多
半有这样的梦,或不时流露出这样的梦以示高雅的一面;但和他们交往越深,越能感到这
样
的梦在他们越来越顺利的商路上也越来越象是海市蜃楼。除非艺术包括了"行画"(圈内人
对
单纯商品画的通称)。他们中的部分确实会在经商面对逆境的时候抄持其"行画",作为一
种
状态或心理、经济上的过渡,外界也一概会将其归入从艺的范畴。中国民众对艺术的理解
最
为简明,也最为含糊,这和艺术长期在教育中沦为"豆芽科"不无关系。我虽不是一个彻头
彻
尾的古典主义者,但始终相信艺术中最为可贵的原创性一面。今天不断有一些批评家撰文
,
称当代艺术原创性已消解,眼前艺术正面临着"日常生活化",至于这里面有没有原创,他
们
没有详说。这很荒唐,作为一个表述基本精神指向的词语,除非从来就不曾有过一个叫"原
创
"的玩意儿,要么就是支撑语意的语境已发生根本性的转换。不同时间的人类总认为自身处
于
一个特殊的年代,其实只要人群存在,那些基本的东西也就存在并发挥着作用,至于为什
么
今天"日常生活化"被提升,这和中国前卫艺术面临走出长期的地下状态不无关系。
--
FROM 166.111.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