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思考 艺术史论系 朱美臻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到哪里去?”
“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他自己的心中之物。”
随着工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派艺术家们群起而攻之的“生产型文化”渐趋式
微,禁欲主义资本家和严肃的父亲形象已不再对“儿子们”的享乐欲望构成直接的威胁
。时代的风向变了,人们关心得更多的不是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的增殖,而是消费、时尚
和生活方式。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商品狂欢节中,装扮成文化英雄的先锋艺术家们失去了
批判的对象,与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简直了无区别,而对“下里巴人”式的大众文化
的普遍认同以及对大众趣味直率与真诚的同情,正是人们转向后现代主义的关键。
消费与文化,在过去一直都只是一种附带性的研究课题,直到最近还仍然被认为是
派生的、边缘的、女性化的,是生产和经济这些更男性化的中心领域的对立物。现在它
们是怎样在对社会联系与文化表征的分析中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地位?难道我们已经进
入到一个文化与消费两者都在社会组织内或社会组织间起着更为关键作用的新阶段吗?
然而,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即不是客观现实发生了变化,而仅仅是我们的认知或生
活取向发生了变化。
“后现代”这个词流行起来非常快,但是要去定义它却不那么容易。我们不仅需要
去问“什么是后现代”这样一个问题,而且还要问:我们为什么、怎样才能对待这个特
殊的问题?所以,不论是否有人把实际的文化变迁与社会过程当作超越“现代”、向“
后现代”转变的证据,我们都需要去探求人们之所以能够肯定地接受后现代概念、以及
后现代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形象出现之所以可能的那些条件。后现代主义并非仅仅是
失去了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使自己的权力潜能得以实现而精心设计出来的一个“人为的”
东西,它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知识和文化的生产、传递、传播等各个方面。对比“现
代性(modernity)”与“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对理解“后现代”一词很有
帮助。“post",它包含着“延续”与“断裂”这两方面。随着明确地强调两者之间的前
后关联,“后现代”一词更多强调的是对“现代性”的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
解或消解了“现代性”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例如,进步的历史观、宏大叙事、压迫
与反抗等二元对立。这使“后现代”成为我们假想的一个时代转折的起点,而不是根据
后现代自身的特征来将它看作一个确定而完全成熟的事物。
可以说,后现代文化有两个特征: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时间碎化为一系列
永恒的当下片断。有着“拼贴画效应”的现代媒体就是一个兼具这两种特征的例子。画
面跳跃闪动的MTV,近乎为一种研究的理想类型。观众们紧紧跟踪着变换迅速的电视图像
,以致于难以把那些形象的所指连结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叙述,他们仅仅陶醉于那些由众
多画面迭连闪现的屏幕图像所造成的紧张与感官刺激。
在艺术中,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关键特征便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
了(所谓“人人都是艺术家”),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弥了;人
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
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
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
浪漫主义艺术家曾经为摆脱了工匠卑污的地位而沾沾自喜,其后继者一度把“为了
艺术而艺术”的花冠戴在维纳斯的头上。在战争和革命的间隙,那些为终结一个旧世界
、开启一个新世界而摇旗呐喊的先锋派们恍惚觉得唯有艺术才是拯救人类的武器。然而
,艺术从来不曾独立于社会其他领域,它也无力将社会拯救。艺术的至高无上不过是“
现代性”制造的一个幻觉。一旦人们通过复制技术随时随地“消费”艺术品,并把艺术
品和其他商品等同视之,关于艺术的幻觉也就到了破灭的时候。
随着“历史规律”和“宏大叙事”的消解,社会关系更趋多变、更少通过固定的规
范来结构化。消费社会从本质上打破了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固定界限。符号和影像的
过度生产,导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的丧失,并使实在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社
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文化”,“记号与形象的溶解渗透”,也被当成是消解高雅文化与
大众文化之区别所必需。消费文化使用的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体现了梦想、欲望与
离奇幻想;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不是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是那份罗曼蒂克
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然而这不过是用许多个幻觉取代了一个幻觉――从前只有个别的
“文化人”或艺术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如今每一个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有理由在一瞬间
相信自己是腰缠万贯的富翁,或者是妻妾成群的满清国王。
消费是后现代社会的动力,以符号与影像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后现代消费,引起了艺
术与生活、学术与通俗、政治与生活方式、神圣与世俗间区别的消解,既使后现代社会
形成一个同质性、齐一性的整体,又使得追求生活方式的奇异性,甚至反叛、颠覆合法
化。在后现代社会中,隔壁住着一位行为怪诞的“艺术家”,已越来越不足以唤起人们
的新奇。
“现在,我们生活在文明的废墟之中,但废墟中的多数遗物都在我们心中。”
--
FROM 166.111.4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