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僧的绘画艺术 装潢丙---张春
四僧是指活跃于清初画坛的四位著名的和尚画家——朱耷,石涛,*<残,弘仁。
朱耷(1626—约1705),字雪个、个山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朝皇室后裔,明灭亡
后,不肯事清,满怀悲愤,削发为僧。
石涛(1641—1710?)原姓朱,名若极,更名元济、道济等,自称苦瓜和尚,别名很多
。他是广西全州(今全县)人。他和朱耷一样也是明王室后裔,入清后作了和尚。
*<残(1612—1692)俗姓刘,字石溪,号白秃,自署石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
人,因字石溪,故与石涛并称“二石”。他也是在“甲申之变”(崇祯上吊的日子)削发
为僧的。
四大名僧中还有一位弘仁(1610—1664),俗名江舫,字鸥盟,徽州歙县(今属安徽)
人。明朝灭亡后入武夷山为僧。
这四大名僧画家都是明朝遗民,他们在政治上对清统治者持不合作态度,反对清王
朝贵族的繁褥作风。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抒发心胸志向,表
达真情实感。他们也重视笔墨情趣,并寻找超然、宁馨的乐土,以抚慰曾经遭受过折磨
、煎熬的心灵。他们的创作与同一时期另一派画家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后者以“四王
吴恽”(王时敏、王鉴、王*W、王原祁、吴历、恽格)为代表,不重视所表现的内容,只
重视承传临摹的功夫。固然他们在笔墨技巧上都极为成熟,也有很高的艺术格调,但客
观上加大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四僧画家则是对他们艺术倾问的积极矫正。
明末清初,更朝换代,时局动荡,统治阶级内部也丑态百出,四僧出家的原因虽众
说纷纭,但除了其自身家族的内部原因外,或多或少都会跟社会时局的落没有一定关系
。归依佛门,作画成了他们的消遣,也成了他们在精神上的解脱,只有在潜心作画时,
才能忘却痛楚郁闷。然而四僧出家后并不意味着他们与世隔绝了,他们的内心仍然渴望
着报效国家的激情,推翻清王朝统治,然而现实中他们又无法实现,于是内心郁闷,愤
怒,借画消愁,借画一吐心中不快!这在四僧的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四僧的画,相对于四王来说,更充满意趣,更充满生活气息,笔墨精妙,耐人寻味!
朱耷,后改名八大山人,他用“八大山人”四个字在作品上落款,故意分作上下两组(竖
写),写成草字,很像“哭之笑之”。他显然是借以隐晦地表达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朱
耷是一位极富个性的画家,他打破明代惯于摹仿前人的的长规,用简练的造型,豪放的
笔墨,象征的手法,创造出概括性很强的富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象。他强调物象的内在
精神;形象夸张,苍劲狂放,信笔横涂,逸气横生。他画的鱼、鸟等动物个个桀傲不驯
,他画的景物也都是荒山怪石,松枝败叶,给人以残山剩水,地老天荒之感,表现了他
孤独、冷峻、高傲,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石涛早年过着僧人云游四方的生活,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在山水画方面成就卓著
。他特别重视写生,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因此,他画的山水有千情万态,有真情
实感。他因屡画黄山,对黄山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反
映了他以自然为师的艺术观。所以他画的《黄山图》准确地把握了黄山的特征,给人以
身临其境之感。石涛的画墨气淋漓,运笔酣畅流利,方圆结合,秀拙相生。他一生勤于
创作,据记录和所见的作品画迹,有六百多件。石涛画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话录》对明
清之际画坛上的复古主义、形式主义进行了批评,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是富有创建的。
*<残为人刚正不阿,为世人所敬重。他对人物、花鸟、山水皆能,以山水为最精。
他画的《层岩叠壑图》轴,景致繁复,层层深入,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他的作品于
平中求奇,画风凝重幽深。*<残是四僧的画中禅味最重的一个画家,可惜由于种种原因
,他留下的传世作品较少。
弘仁和尚出家后经常云游名地,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因以画黄山为著,是安徽“新
安画派”的重要人物。作品有《黄山天都图》,《内海松石图》,《疏泉洗砚图》等。
画面清新俊朗,明熠通透,观其画如浴清风,让人心旷神怡!
四位高僧画家虽个性鲜明,各具特色,但都讲究师法自然,即以自然界为师,因此
他们笔下的山川、河流都极其自然真实,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僧的出现给清初的中国画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也给中国近代美术史添上了
浓重的一笔。关于四僧的研究,有利于研究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更有利于研究明清两
代的中国人文社会,这将是一项漫长而充满趣味的研究工作!
--
FROM 166.111.4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