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he,也来贴我的作业:)
看见有人从片名和题材就否定了《征婚启事》,很难过,很不平。。。 不过也由此更
加也明白了那些拍类型片的不管拍多烂都有人乐滋滋的去捧场,一定不会落下一场,而
好的有创作良知的电影,却无情的上不了院线或几天就下线了。。。
一句话:观众是需要引导的,观众的观影习惯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还真是需要如学校
的"影视鉴赏"这样的课来培养的的。所以,导演向观众妥协,只能助长一些观众的惰性
,娱乐的初衷也最终成为"愚乐"了。。。接着走向电影艺术的灭亡,电影被电视剧代替
就好了。 因此写一篇,以阐述知道好电影是这样拍的,好电影不是那样看的。。。
浅析陈国富的《征婚启事》
记得上学期修《中国电影赏析》时,错过了《征婚启事》一次,其实那时心里除了"这个
电影可能会好看"的些须遗憾,别无其他。结果暑假里,一部由侯孝贤监制,陈国富导演
的《只要为你活一天》看完之后,我不由得对这个台湾"新派"导演产生了兴趣。他的电
影迫使我要重新认真地梳理印象中台湾电影给我的整体的感受。总觉得这个导演应该很
能捣腾点东西出来的。直至昨天,《征婚启事》的字幕上打出"杜家珍,眼科医师"后,
更证实了我心中的疑惑。影片完了,思绪也乱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杜家珍的眼科医师,她深深爱上一个已婚男人,无法自
拔。一天,那个男人消失了,她四处寻找他,陷入情感危机中。繁重的工作不再麻痹她
的感情,昔日短暂的欢乐难以填充幸福的幻想。绝望之中,她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应
征者很多,但她却看不到希望。。
首先,《征婚启事》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偷窥"的电影,很多时候让你感受到游离于事
叙述的轻快。影片通过一个单身女子的眼睛和经历,描绘了一幅众生相,当然主要是男
人 ,前后出现形形色色的男士近30位,他们前来征婚的动机,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
第一次见面时的举止,很真实也很有趣,有的还很极端。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电影表现的手法很简单,只是白描,用了很多面部特写,一些人看上去就象群众演员,
可是生活本身实在是太精彩了,不是吗?这是一部台湾电影,很生活化,很细腻。因为
没有语言障碍,所以可以很投入地看演员的表演。导演力图把握生活本身的一种情貌,
并不避讳各种各样的缺陷 ,也许有缺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生.很多观众在看电影的过
程中都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只一次地听到"绝对隐私","口授实录"的说法,
也许和世面上曾经流行一时的书籍的题材有点类似。一颗创伤的心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
平复。总感到影片末尾是一个败笔,带着报复心理窥视的未亡人终于和沉迷的女主人公
达成了谅解,并告诉她从未被遗弃的真相 。然而一个执迷不悔的痴情女子也因此变得淡
弱,毕竟生活中不总是有这样巧合的飞机失事 。情节的张力恰恰背弃了影片的本意:生
活化。
心想.……难道导演想玩一点"超现实主义?!不好不好……
其次,这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我不知道导演的初衷是什么,就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影
片确实给了他们许多满足。该片给观众最大的欣赏趣味无疑是展览会式的征婚男人大阅
兵,人物出现时画角字幕的身分介绍更是令人想起一些综艺类的搞笑的电视节目。影片
无论从细节,还是结构而言,皆多少先已给人一种游戏
感。
刘若英与各种男人接触的过程,其实是满足观众窥私欲的过程,当然这种窥视是完
全善意的 。而影片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因为导演将男人表现得细致入微和种类繁多。
这对编导是很大的考验。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发出的笑声,完全不是《晚餐游戏》式的,
或者说不是喜剧式的笑声,而是带有强烈生活认同的笑声。 影片对白和演员表演的自然
生动和鲜活,是该片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故事的第二条线索是刘若英被心仪的有妇之
夫抛弃,每晚打电话去报告日记,接待她的始终只是电话答录机。她一边无法释怀于那
个男人,一边又极力试图去摆脱,手段是征婚。然而经历之后才知道,社会是形形色色
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你所心仪的永远只是那个你所心仪的人,所有送货上门的、暂时
闯入的、急不可待的、甚至居心叵测的……对象,都不可能是你想要的。
这是一部不止在谈爱情的电影,宛如一幅"人性百态"的图景,在人文关怀的气氛中
影片的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电影中,我看見温柔灯光下,显得体贴細心的铁汉伍
佰;看見大俯角拍摄下,因为看不清楚脸而带着幻想空间、表演逗趣的顾实明;看见说
话节奏缓慢、但吊足人胃口的幽默的钮承泽;看见那一顰一笑被捕捉得细致入微、扣人
心弦,演技精湛的金士杰;还看見野性、魅力十足的坏男人陈昭荣。三十几個形形色色
的男人,有的是大明星,有的名不见经传,而他们竟然都出現在同一部电影里,面对着
同一位女主角痛快地飆戏。实在让包括我在内的观众过足了瘾。
而直接切向这些台北适婚男子的谈话核心你会发现:无论他们的背景多复杂、年龄
落差多大,多半来自于成构这个城市中流砥柱的中产阶级:衣食无缺,生活平顺,但心
灵空虛,渴望爱情。他们有的形象上跟杜家珍毫不相称(如嚼槟榔的铁板工人)、有的
年龄上完全难以跟她配合(如职业不详自称三十多岁的老人、十七岁的学生等)、有的
与她根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如自闭症少年、盲人、演员)、而有的更是动机难测(
如皮条客、那位只顾追求一夜情的男子等)。而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透过对女主
角的谈話,轻松诙谐地传达了导演对社会小人物的关注。这些走马灯似的的男人看起来
似乎都只是女主角生命历程中的一个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这样看来,有人就
要说"这是一出独角戏"。其实我觉得不然,我认为他们恰恰都是主角。因为正如现实生
活中,人人都是的主角一样,他们都真实的活在电影里。
关于"重复",关于编剧
这部电影,是一个"有关重复的故事"。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日本导演北野武
《性爱狂想曲》,同样是一部不断重复的,关于追求的故事,不同是北野武习惯
涉及夸张的题材选择的是一个男子痴痴地追求性爱。相比较而言,《征》片较后者最大
的不同的就是"生活化"。于是前者就比后者要成功的多,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
在不断地重复着。
这也使得创作空间,以及剧作发挥的余地要大的多,要灵活的多。多线索叙事,张
力十足,剧情却够扎实,一点也不乏味,单调,给观众的欢乐更是即时的、不八股的。
满座一起看电影的人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啜泣叹息,精彩之处甚至鼓掌喝彩;那种热烈
的气氛,确实难得一见。说到底很佩服编剧的功力!这也许是台湾电影的成功之处吧。
看了很多台湾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之一"编剧能力强"。无论是侯孝贤的《童年往
事》,《戏梦人生》,《恋恋风尘》中的缓慢叙事,还是杨德昌《麻将》,《独立时代
》,《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复杂但缜密,或是赖声川《暗恋桃花源》
中的套层结构都让我着实惊叹。无论是何种题材都驾御的如此神妙,不落俗套,且神来
之笔叠出。我想这不仅是众导演的敏锐的洞察力与深思熟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有一
批如朱天文、吴念真这样的文学界的精兵强将的参与。我觉得大陆也应该如此,朱文的
《一个奇迹》望如此的奇迹日后会有更多。
演员精湛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好像在做拼图游戏一样,虽然本片场景几乎固定在刘若英片中的住处及
茶馆两个地方,但是借由刘若英饰演的征婚者和各阶层应征男子的会面,却搭配出变化
不断的情感张力,而形成一种可自由可紧绷的氛围。
除了从各式各样的应征者来反映人性百态,进而带出凡人对爱情的渴求。但个人感
觉众多男角的一一出现,也仿佛在验证台湾电影的表演体系,有自「新电影」以来多所
依赖的非职业演員的本色演出(譬如入围金马奖的王朝明和客串的伍佰),也有像金士
杰这种驾轻就熟就能将电影带到通俗剧与滑稽闹剧异类型的专业表演除此之外,亦不乏
陈昭荣、施易男這些新生代演員的青涩与潜力。但是在这些因男性角色所引發的自由多
变之余,刘若英重复地对答录机留言宣泄对旧爱记忆的伏笔,又具备悬疑力量地将原本
放出去的线拉回到期待谜底揭晓的紧绷状态里。
另外刘若英其实这部影片里的最大亮点也就是她的表演。一个现代女性对爱情的内心执
著与外表优雅,非常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刘若英就是这样,总能将人物的一些微妙
情绪注入一举一动的细节中,很喜欢她,觉得作为一个歌手的她确实有非凡的表演天赋
,她的成功也与这部电影一样同样可以说成是一个奇迹。
值得称道的是陈国富在处理这个征婚事件所凸显的社会百态时,有比以往更见娴熟
的技巧,却无碍他导演视野的呈现,尽管有原著小說《征婚启事》在前,但是充分发挥
电影转场、换镜的便利所创造的新语体,并没有有受到其他领域创作在先的牵绊,由此
觉得本影片真是一部难得一见不必让观众肠枯思竭又能感同身受的华语电影佳作。
写到这里,似乎与我的专业也没有挂上任何关系,我的专业是广告设计,或许除了给电
影做宣传,我认为,其一之重要:即是作为广告人,首先要会欣赏电影,懂得电影,不
仅是为了做广告,且因为它是生活的提炼与缩影,简练而深刻的传达了生活中的某些细
节或者社会特征。看看这个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生活的,看看他们的脑袋里再想些什
么;从高层次的到最底层的,作为广告人宣传的对象,你都要去了解,去观察,知道他
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乃曰:广告人
乃是性情之人中人。
最后引用剧中的"征婚启事"来评价这部影片:"生无怨,死无惧,吾一睹为快,汝无
诚也试"啊。
2002/6/2
【 在 lesa (水水姐姐) 的大作中提到: 】
: 《花样年华》里的旗袍风情
: 服装是最具时代特征的。
: 你可以忘却流年里纷乱的故事,去无法忘记它流传下来
: 的美丽;景是昔日的景,人却非昔日的人了。迈着现代的步
: 子,偶尔穿上华丽的旗袍,揣摩一下祖母们的心事。要的其
: 实是一种美,一种女人骨子里温婉妩媚的觉醒。二十世纪的
: 在工作与情惑的压力冲击之下的女人们,难免有这种被虚荣
: 姣宠,被骄傲体贴,又保有优雅委婉的愿望。旗袍是了结这
: 种愿望的最好道具。
: 如今的女性因拿涅不了这样的分寸,才更想要穿上这样
: 的旗袍,昔日繁华里没落的美,似乎有点让现代的女人们感
: ...................
--
FROM 166.111.10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