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Design 讨论区 】
发信人: flyfreed (st), 信区: Design
标 题: 美院评审纪实(三),不可不看哦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Sep 27 17:59:22 2002), 站内信件
会议记录
主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教学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国际方案征集专家评审会
参加人员:吴良镛(中国) 尹 稚(中国)
胡安·布斯盖(西班牙) 马斯莫·卡玛希(意大利)
冈田新一(日本) 罗伯特·文丘里(美国)
王明旨(中国) 吴冠中(中国)
袁运甫(中国) 张锦秋(中国)
时间:2002年9月23日 上午9:40 ~下午18:30
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厅
内容:
吴良镛主持会议,讨论于9:40正式开始。
吴良镛:希望本次讨论能对方案有比较集中的意见,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成果。
吴冠中:提两点建议:(1)允许每人投1~3张票;(2)建议投票采取记名式投票,以
便于
明确各位评委所持观点和意见。
胡 安:对于城市来讲,穿过清华的这条道路无论如何是要建的,但清华校园本身是一
个密
度很大的校园,象伦敦大学校园一样,所以如何能调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我们作为评
委可作出这样的建议:无论将来这条路是否建设,无论将来怎样发展,我们强烈建议这
条路一定要从地下穿过,但就面临下一个问题,即:这条路是从马路的东侧还是穿过之
后从西侧开始下沉,相信所有的建筑师都有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若提前告诉他们
这样一种状况,这样对他们的设计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尹 稚: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东西向这条路的预留是始于50年代北京市的规划,是介于
北京市四、五环路之间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干道。此条道路穿过清华校园,若凭以往的技
术水平设计施工,对于清华校园规划来讲,将会是灾难性的。所以清华大学一直在与北
京市政府进行探讨,并逐渐达成协议,即当其道路的实现能够做到在从技术上保证以使
其不干扰学校时,市政府才能开始建设这条道路。在去年的谈判中,因考虑奥运会规划
的问题,市政府已明确表示这条道路若要建设,则采用"顿构式"即不开挖,从地下挖过
去,穿过校园。关于建设地点(入地)的问题,它不可能在越过这条路以后再下挖,主
要原因有两点:这是有轻轨和铁路的,这两个的高度已定了,预留的高度根本不足以下
挖,因此我们从技术上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即从大约距路口东边250m左右开始
下挖,而不能从两边开挖。就此问题,我们也曾向各设计方进行过答疑。
胡 安:评委在这里应更强调一下,这条路的建设一定要建在地下,这样也许会对设计
有所
帮助。
吴良镛:关于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我建议可放入下午评选之前。
卡玛希:关于路的问题,我认为它不光是功能性的,而更应该是具标志性的,无论如何
清华美院应该是清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特别是其处于清华东门这样一个位置。这是关
于功能性和标志性的两点意见。
胡 安:是的,我同意这个观点。关于这一点,文丘里先生有何意见呢?
文丘里:首先从总体上讲,美院的定位我是同意的,关于路的问题它应该包括本评委会
最后正式决议中,成为其中一部分内容。关于正式方案,我想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技
术层面的,一个是思想层面的。关于技术层面,我们昨天已收到技术评估组提供的关于
每个方案中的优、缺点问题。这个方面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关于艺术哲学、文脉方面
的问题是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两点都需要各位加以关注。
吴良镛:文丘里先生是否可继续这一方面内容往下谈您的观点。
文丘里:说几个补充性的问题:
首先,清华美院处在清华东门处,应注意其中"门"的概念,在这些设计作品中,有的对
此概念表达清楚,有些则比较含糊。
另一方面,是对新的媒体、新的技术手段的使用的方面,我认为日本平野先生的方案是
做得比较好的一方案,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可能性,第三点,是关于社区综合体的概
念,清华校园作为一个大社区,而美术学院作为其中的一个社区,两者之间有在一个联
系与交流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很多方案中出现了路的概念及设计理念
,尤其是穿过建筑的路把建筑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是很值得探讨的一种概念。
关于具体方案,我按其介绍方案的先后顺序(进行评述):首先是平野先生的
方案,其中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是在所有方案中表达得最清晰和最完整的。比如其中
的象征性;其建筑作为一个孵化器的作用,作为电子新型传媒的使用上,比如它的朴实
性和灵活性等其他高技术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从整个造型上来看,它具有戏剧
性的巨大的尺度,大跨度,富有雕塑感,使其成为一种原创性的建筑。我本人在设计学
校中教书多年,而且在工作中经常与很多科学家、技术人员打交道,根据这些年的经验
来看,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即建筑应该是退隐式的,而不是具侵略性的,而不是富于
炫耀性的、表现化的东西。所以建筑的质量是很重要的,而现代建筑很多建成以后,对
环境具有侵略性,而不是很谦虚的存在于环境当中。我觉得桥的概念既简单但又可以把
交流联系及路的意向充分地同时是象征性地表达出来。虽然今天我们坐在这里有充分的
阳光,带给我们很大的热量,但我相信此设计方案中他们能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大玻璃桥
中的阳光调节问题。另一个方面是其中有一个混合杂交的概念,即:在信息技术的背景
下,其设计中大量使用IT技术使其更丰富,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现代建筑
。作为评委,我不能期待获胜建筑师作出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一样的建筑。虽然平野公司
做的设计与我的风格不是一样的,但我很喜欢他们的设计,他们做得非常好。同时在方
案表现及陈述上也做得非常好。其设计体现了保护与创造比较好的结合,不仅如此,而
且还有保护与创造之间的互动性。总之,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我认为第二个比较好的方案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我认为其中的庭院
具有非常人性化的、细腻的尺度,而不是象某些方案中的超尺度的、过于雄伟的尺度。
而这种超尺度的空间作为使用者来讲是很不舒适的,而且会感到压抑。而此设计的不足
之处在于,其美术馆部分太花哨、太强调趣味性。而对于美术学院来讲,其建筑应该是
更背景化,这一部分处理显得过于表现性、过于夸张,但前面的楼则处理得很到位。
第三个方案是帕金斯和威尔的方案,其中有一个很有意见的概念,即"层"的概
念,在统一的透明玻璃体外立面下,将不同的功能组合到一起,这样使两个建筑体具有
整体上的延续性,又是开放的、友善的,具有亲和力的设计。而且两个平行体量也有助
于两者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的内部空间也有很有意见的想法:如艺术家村落和室内街道
的概念。这种室内、室外的类比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这些也都是有助于今后建筑的
发展的,从这一点上讲它是积极的方案。同时它也不是过于夸张的、过于戏剧化的空间
,而是一个背景化的、亲切的工作环境。补充一点,他们昨天的展示也是非常具个性的
,很有趣味性的。
吴良镛:谢谢文丘里先生的分析。我想我也希望其他的评委都能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
卡玛希:我非常同意文丘里先生的观点,特别是关于日本所作方案的意见。我认为日本
的设计很完美地表达了北京的本质,北京文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概念。这里不仅是北京
现代化概念的表达,同时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其设计具有社区的概念,而且还有现代化
技术的理念。其建筑的表达方式是很准确的,但可更简洁一些。北京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我在参观北京时感到北京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北京的建筑应该有其强烈的风格,
更具标志性。日本方案中的桥的设计可进一步修改简化,使其更经济、更实用。
第二个我喜欢的方案是博塔的设计,它非常简洁,而且其本人作为一名著名的
建筑师,是世界所公认的。他曾在圣弗朗西斯科设计过一个小教堂,虽然很小,也很简
单,但其中包含的理念对于北京的建筑,对于清华美院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原
素。虽然此美院方案不是博塔最好的方案,但总的来说它是一个简洁的、经济实用的、
同时也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方案。
第三个方案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首先其设计者是一群非常年青的建
筑师,体现了他们高超的智慧,他们使用了很多设计手法,多种手法混合的运用和表达
也还是比较成熟的。同时在北京这样一个环境下,其建筑是合适的,会让人感觉到很舒
适,虽然它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太严肃。其中的博物馆设计也是很有意思的。其方案通
过改进后,在经济上、实用性上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同时这种建筑理念的表达方式和
现代欧洲也是比较一致的。若在北京实现此方案,它将是比较适合的。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是一群比较年青的建筑师,他们熟知世界上很多种建筑词
汇,他们也同时使用了过多的建筑语言到这个方案中,这可以在下一步设计中简化,使
其更简洁更实用一些。
张锦秋:我评价方案的原则:原则一,(1)从总体上,清华美院如何适应校园的整体环境
。这可以是多种手段的。如从肌理上,从整体格局上,对环境进行考虑。(2)从形式上
、风格上符合。(3)从色彩、材质上符合。若方案能在3个方面均都符合以上三点是最
好的,但若能在至少一至二个方面符合也是很好的。
原则二:关于方案征集文件中谈到的标志性的问题。我认为此处标志性不应被
简单理解为表面的、标志性意见,而应该理解为它应该体现和标志美院的特性,而不是
形体高大或表现为排他性的外在形式问题,建筑本身应体现美术学院的特殊性。
原则三:美院的功能。此功能除了指标书中所包含的功能以外,应还包括方案
的可调整性。这种可调整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1)方案选定后的可调整性,因为方案
选定后是需要进一步设计调整的;(2)是将来建成后,随着教育的发展、功能的变化,
其建筑所应具有相应的发展适应性的问题。以上是我的三个标准作为我评价方案的根据
。
我赞成的第一个方案为帕金斯和威尔的设计。此设计从总体上考虑了校园的关
系,特别是道路把校园分成两部分,这是其设计的特点。从造型上此方案控制尺度比较
好。从模型中可看到新建筑不和主楼争高低,从总体上控制了体量。其外围界面处理也
与原有建筑比较协调,但同时又不是简单地重复原有的建筑语言。其中的玻璃体是掩饰
性的手法,但与其他手法相比不算过分,我认为它是现实可行的。在内部功能方面,此
方案可进行进一步调整,是具有可调整性的一个设计方案。
第二个方案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本设计中,建筑师的设计不是先入
为主,而是从整体入手,用城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去解决美术学院设计中的问题。这样
分析的结果是空间布局非常人性化,它是6个方案中唯一不追求南北轴线的。其他方案均
为南北向广场,而主楼前广场也为南北向,两者是冲突的关系,没有主次,而此方案中
广场为东西向,形成了一个次广场,这样的处理是非常合理的。另外,整个建筑群的设
计,其高度控制均很好,没有破坏主楼是主体的感觉,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关系。
关于南北分工,不追求气派,而是人性化的、亲切的。通过一个亲切的、中国
传统化的庭院,对使用者来说是人性的、舒适的。
但是博物馆的设计过于复杂化,特别是进入大厅后的交通组织处理小气而琐碎
,不是很好。另一方面,作为公共空间,其功能方面的考虑也有待提高和深入考虑。
关于南楼的设计,总体上不追求气派,而是根据现实产生出自己的特点,它是
亲切的,同时也是符合美院特点的。缺点是东西太长,其超长的尺度与整体校园是不和
谐的,有待改进。
在材料使用上的意见:钢、木头、花岗石等材料用得太多、太乱,不好,这些
材料可用于室内空间,此处不合适。
所以,这个方案是可以进一步发展深化的方案,是有前途的方案。
第三个方案是GMP公司提供的方案。此方案先从形式入手,虽然如此,它却也较
好地解决了功能问题。其造型空间的处理较好地体现了美院的特性。南北两个楼象中国
工艺美术中的玉器、玉雕。缺点是高度太高,冲击主楼,解决方法可以采取就地下沉,
使其减少对主楼的冲击,效果会更好一些。南北楼的内部空间构思很有意思,南楼是环
形空间,北楼是放射性空间。平面布局各有个性。南楼教学、北楼展示。空间中有核心
、有环路,因此其功能上具有可调节性。
其不足之处,布局上把有噪音的部分放在了邻近建筑学院的一侧,解决方法可
使之下沉,减小其负面影响。
在所有方案中,对与建筑学院邻近部分的处理均不够合理,而实际上,美院与
建筑学院之间的着很多可交流的东西,应更好地设计,加强这两个学院之间的交流。
以上是我赞成的三个方案。另外补充对日本公司作品的看法:其设计理念很新
而且明确,但其技术上太超前,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如其中自动控制的控制的日光遮敝
系统,不够经济,可能会盖得起、用不起。
文丘里:你们可以期待这样的方案。
吴良镛:下面请吴冠中教授发表意见。
吴冠中:我从人文、美术方面谈自己的观点。首先我很关心这次新校区的建设。在中国
,不论是建筑,还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民族传统;(
2)东西方融汇;(4)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关键在于创新
。
每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人,每个人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其实每个人都是
不一样的。人是在一代一代地繁衍更新的,建筑也是一样。打一个比喻:一个父亲有三
个儿子,他们可能会各不相同,并且与其父亲也都是不一样的。人是在发展变化的而建
筑同样也是在不断更新、发展的。我们常说清华的建筑要追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
这里好象主要强调的是统一。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多变中求统一,而我认为更应该是
在多变中求统一,而多变本身其实就能在其中求得一种统一。例如牛津大学校园的建设
,其风格是一贯统一的,都像教堂;但清华校园的发展历史,每一时期都是不一样的,
是一直在变化的。清华现有建筑中各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它呈现出更自由、更多
样化的面貌。因此我认为对于清华校园来说,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另一个例子是巴赛罗
那高迪设计的某教堂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建到现在,其中的雕塑也相应的从中世纪风
格的到毕加索的作品都有,一直在变化,是多种风格的统一体。而清华校园的建设也是
同样的道理。
具体来讲,有一件事很遗憾,那就是有一条道路将清华校园隔开,一分为二。
这对于校园规划设计者是困难,同时也是挑战。所以设计师如何应对这个困难和挑战也
是很关键的问题之一。如日本的方案采用桥的方式来解决。而在中国,桥给人一种临时
的,不安定的感觉,如古代的风雨桥。桥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为了交通而存在的,若将
家园设在桥上,则会带来一种不安定的感觉,因此我认为桥用在这里是不适合的。而帕
金斯和威尔的方法很好,他们将建筑物分成两半,但仍有一个核心的感觉,形断神不断
,仍然感觉两个建筑是一个整体。博塔的方案采用的是不对称的手法,但首尾高低比例
的变化、大小的变化都使整个建筑群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个人角度来说,我最喜欢GMP的方案。它新颖、现代,虽然很洋,但又和中国文
化很有联系。两座建筑给人感觉象中国古代的"阙",它们可以作为美化东门的标志,进
入了这个"阙",也有进入一个"门"的感觉,因此它可作为清华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例如
在欧洲,马德里有两个斜的高楼,它们形成门的感觉,有人就说进入了这个"门"就进入
了欧洲,它们被称为"欧洲之门"。这和GMP方案给人的感觉有一点相似之处。
吴良镛: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各位评委都在彼此交换意见。建议休息10分钟后继续。
冈 田:我首先谈我评价方案的三个要点:(1)要有新构思、新想法;(2)设计要体
现哲学意见。(3)是否与现有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对比或者是谐调。
从以上要点原则中,我把所有方案归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与现状取得联
系,保持一致风格的方案。如博塔的设计。其形状、尺度都与清华原有建筑具有协调性
、相关性。其内部设计也有其合理、方便、灵活、实用的地方,但在外部形体上有一些
值得考虑的,首先是其尺度过大,同时其建筑风格太强调博塔自己的个性,具有签名性
。另一个是GMP的方案,虽然其表现手法不同于博塔的方案,但同样也还是回答了与场地
的关系问题。以上两个方案均对场地环境有所呼应,只是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
第二种是新技术含量高的类型,以平野作品为代表。首先是其中新技术的使用
,不仅具有技术层面上的意义,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意义。其技术性具有很积极的
意见。另一方面,通过桥的设计,产生了一个互动平台,把创造的区域--南侧教学区与
发表的区域--北侧美术馆联系起来。同时跨街的桥也形成了一个门的象征。
第三方面的特点是整个建筑与清华大学20世纪校园建筑的对比效果。最后是其
中玻璃的使用。随着当今玻璃技术的飞跃发展,使玻璃的安全、节能、环保等问题都有
得到解决的可能性,我们应该考虑接受这方面的挑战。但在建筑的哲学意义上,此方案
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可以增加一些哲学方面的内容和意义。
文丘里:和谐是如何取得的,有几种方法:(1)采取类似性,但不是完全的一致性的方
法;(2)通过对比来达到和谐。正如灰色衬衣可以通过打灰色的领带来达到和谐,但也
可以打红色的领带,同样也能带来一种和谐。
冈 田:我要谈的第三种类型是二合一或一变二的类型。此类如帕金斯和威尔的方案。
其中有一些有意义的概念:(1)将一个物体一分为二,然后又把两个物体概括到一个整
体中;(2)两个玻璃体间有对话的关系,遥相呼应。在体型上有内置与外置两个部分,
这样外部与内部取得了联系,这种处理手法是很有趣的。但从体量上来看,其尺度太大
,若适当控制则会更好。其中央玻璃体也过高。此方案具有归纳性,但稍欠缺设计的哲
学意义。其方案的外部设计与现有建筑有较好的连续性,但面向广场的一侧建筑语言过
多,这使得两个建筑内侧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另外其中的庭院设计概念不是很充分。
下面我选出三个我认为好的方案:博塔;平野;帕金斯和威尔。
吴良镛:讨论进行得非常好。
(午休 12:30~13:40)
吴良镛:上午会议颇有成效,有益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位评委的意见,下午请各位评委
继续讨论。
王明旨:首先,本次建筑项目是一件投入大、事关百年大计的事情,关键是如何从使用
功能上考虑周密,形式应该服从功能。其次是关于新校区与清华原有建筑环境协调的问
题,同时不仅要考虑到与过去协调,也要考虑将来的发展问题。再次是设计要有建筑本
身的性格,使其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建筑表情。同时应充分考虑美术教学的特殊性。美术
学院重交流,另一方面在艺术创作中,可能会脏一些,如在作画过程中,颜料可能会容
易弄脏墙面的问题;如何创造一个轻松的、谐调的、不影响艺术性发挥的环境的问题,
等等。这些细节都应该在设计中予以考虑。
基于以上几点,我赞成以下几个方案:(1)马里奥·博塔方案。虽然此方案有
在一些体量及色彩方面的问题,但在通风、采光、地面空间下沉等方面的处理均是比较
周到的。其中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尺度,虚实处理也很有特点,是一个较完整的方案。(
2)帕金斯和威尔。这个方案中,南北建筑分开,既统一又协调,可行性较好。但也存在
一些问题:如使用玻璃带来的光污染问题;玻璃幕墙是否适合北京的多风沙气候条件的
问题;40m的幕墙高度是否过高的问题;将素描教室放在玻璃幕墙后,其光线不适合素描
教学的问题,等等。(3)日本平野方案。其设计有新意,虽然其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不
大,但其设计中利用空中体积--桥的设计来实现使用面积是可取的,而且体量上也很有
气魄。
袁运甫:作为一个美术教育者,我从这个角度来谈自己的观点。建筑能给人的心情带来
一种情感、一种触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建筑的形式会直接影响人对建筑的情感,这
一点对于美术院校的设计来说是很重要的。
70年代以后,讲"物态"(物质的形态),而90年代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更多地谈到的是"直觉",是形态的,不是形式的。直觉的感受,建筑带给我们的情绪是
第一要考虑的因素,但当我进入教室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光线、容量,而不是情感,因
此我认为仅用2~3天时间来评出结果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建议最好是先选出方案,然后
再深入讨论其中的具体问题。
最近我参加了奥运规划讨论,现在,又来谈美院新校区方案, 认为六个方案水
平很都高,很有深度。比我想的好。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我读了文丘里先生的文章,
我开始关注历史与现代的关系,思索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忽视历史与现代
的关系,特别是建筑,更不能忘记历史、文化的人性带给现代的影响。
各方案各有所长,选三个方案出来很容易,但选最好的很难。若我来选最好的
,我认为是德国GMP方案。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它是在规整中的自由空间,而这种自由空
间是艺术家最需要的。艺术教室不象学生宿舍,而应是可大可小,根据需要来变化。本
方案不仅造型上新颖,而且和中国古典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中国古代的玉器、玉
盅有内在的联系。李政道先生常谈到中国古代玉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玉盅是一种观象
的重要仪器,对东南文化影响巨大,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这样理解,但它的确有一种文
化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其中也存在问题:如材料上是否可选择其他材料。我认为它
在形体的统一性与局部的变化上处理得都非常好。造型上方中带圆、圆中带方、非常好
,这与中国古代形式处理有相似之处。
第二个方案我选博塔。其设计与GMP有相似之处,即都用的是二个方形体量。在
整个美院建筑中,博物馆、展览馆应该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但其他方案比较淡化这一点
,他们对博物馆、展览馆没有足够重视。
胡 安:我们所说的构图,布局指的是美术学院与整个校园之间很微妙的关系。新的美
术学院不应该是直截了当地呼应清华70年代以来形成的轴线关系,而应该更含蓄,更微
妙一些,特别是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本身也不喜欢直接的表达方式。而在帕金斯和威
尔的方案中,这种关系的表达太过于直接,直的而不含蓄。
虽然整体构成大的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能仅仅盯住这一点,若把这一切当成一幅
画,一种倾向于法国的,更注重平面效果,而别一种则象希腊的,更注重立体的雕塑感
。而建筑不同于雕塑或绘画,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有,不能象劈开一块石头那样简
单处理。对于建筑来说构图是次要的,而内部空间才是最重要的,我并非致意与帕金斯
和威尔作对,我只是从整个空间,形象来说这个问题,从21世纪北京的形象来讲,北京
不需要大体量的东西来充斥我们的视野,就象19世纪的巴黎,我们不能再重复他们走过
的路。
我有一个建议,可以把方案分成两部分,分别给两家设计单位去做,这样可以更具有多
样性,减少校园面貌的重复性。
文丘里:因为我是第一个发言,所以对后来的评委意见很少有机会有反馈的意见,前面
我已给出了我的积极方面的评价,下面我想说几点负面的评价: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建筑艺术象征性的重要性问题。我认为所谓象征性不仅是指雕塑
感,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表面的雕塑性,我们将会在内部空间处理上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建筑作为一个工作空间时,它应该提供一个退隐式的、中立化的而不是表现性的表情,
它不应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建筑空间若是强加给艺术家的东西则是不好的,空间
若过于强大会影响使用者的使用。GMP方案过于强调自已的个性,空间复杂,这会影响艺
术家的工作状态;同时绿色玻璃不利于艺术创作活动,因为可能会产生绿色玻璃影响光
线颜色的问题;另外,GMP方案太工整,不利于空间的处理,它不象柯布西耶的萨伏依别
墅,虽外表工整,但内部是多变的空间。
胡 安:我们反对陈腐性的建筑。
文丘里:但陈腐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博塔方案象城堡一样,开窗少,光线不
能直
接进入,这样不利于艺术创作。
美院地处清华东区,因此它既是美院本身的一个存在,也是作为清华东校门的一个存在
,平野方案中的桥担当了门的这样一个角色,在西方,拱门常作为一种暗示,它既是城
市有机的一部分,也作为门的概念而存在具有一种界限的概念。
帕金斯和威尔方案中,两个建筑体有互相补性的关系,两者依让得度,谦让得体,为今
后提供较大的录活性。美术学院应该是具亲和性的、舒适的、自由的、背景式的,帕金
斯和威尔方案提供了一个背景化的,不是很强烈的建筑。
最后需要强调:1.建筑作为工作与艺术活动的背景化的存在的问题。
2.如何处理二维的,面不是雕塑感的关系问题。其中第一点是我最想强调的。
吴良镛:讨论越来越深入,出现了不同观点的交叉,这很好。
尹 稚:作为标书的编制者之一,我谈谈自已的观点。
首先要明确两点:1.土地的使用问题。
2.新校舍对清华产生的标志性作用问题。
我认为:1.美院建筑不应该超过主楼高度和宽度,不应该改变清华的重心和主
要注
意点,所以其标志性应只是局部性的标志性作用;
2.标书中明确规定了南北之间不能构筑任何建筑物;
3.美院南区教学与北区博物馆之间是有联系的,虽然博物院与美术馆属于美术学院,但
它们同时也应是开放性的,对全校,也是对外开放的。
文丘里:标书中明确了不允许在南北间构筑任何建筑物吗?
尹 稚:是的,很明确。4 标书文件是还提到希望设计方案认真研究美院独特的教学方
式,
其方式应说为交流性的。有利于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相互观摩。
我的观点:首先我选出几个不可能实现的方案:
1.平野,虽然从逻辑上讲它是可行的,但其中的桥已明显违反了相关的规定及北京城市
管理的相关规定;另外从清华 现实条件来看,也不符合现有的技术条件。
2.博塔,此方案是它的博塔风格,但无论从尺度上还是从实现它所需要的代价上,这个
方案都已超出了清华所能承受的范围。并且清华也不会花如此多的钱来为博塔先生在清
华建座纪念碑。
我赞成的几个方案:
1.帕金斯和威尔从功能上比较来看,这个方案做得较好,此方案是唯
一一个实现教学与实践方面不同一层的设计。从教室的可分割性、灵活性上看,此方案
也更具有优势一些。
2.中国建筑设计研究方案,但其中有一个最大问题是其中有一个长达
160
多米的体量,建议缩短其长度;另外,此方案中、上、下部分空间
的构造需要一个结构较换层,而可能会大大增加工程的造价。
我只选择其中两个作为我的推荐方案。
吴良镛:各位评委都充分地表达了各自的意见,作为组长,我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
尤其是这么高层次的评委的意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充分表达,但希望在这有限的
时间内,各位评委充分表达自已的观点。
刚才尹稚所讲的仅代表他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清华校方的意见。
作为评委,根据我在清华这么多年的经历,我希望美术学院建筑是有艺术氛围的一
个环境,因为我本人是从艺术院校出来的,也希望在美术学院建筑设计方面有所探索,
我也曾做过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方案设计。个人来讲,我推荐的方案是帕金斯和威尔 和中
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
胡 安:提出2~3人方案很简单,但我的问题是是否还会组织一次评委会再次评选最后
的
方案。
吴良镛:有一点是确定的,此次讨论希望能得到一个最主要的意见,这个意见将反馈给
校基
建委员会作为参考。
胡 安:我建议各位评委除了投票以外,还能写下对各个方案的详细意见。
(讨论结束)
--
FROM 166.111.2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