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由人作,犹如天成,细致之至-----谈江南私家园林(原创随笔欢迎拍砖)
这次去了苏州和上海,感觉收获很大的地方是苏州的拙政园与上海豫园,这两处江南园林让我从对中国传统风格园林的无动于衷转变为崇拜。果然以前看见的现代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大都只是糟粕,现在终于见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兴奋之余,我来说一下我从中学到的东西。
首先,江南私家园林给我的感觉是,造园师们注重的不是整合划一,而是“虽由人造,宛自天开”。这种崇尚自然的设计理念也是我非常欣赏的。
那些盘虬卧龙弯折着的树木,不仔细看的话还真不知道是人为之。古木与兰草搭配,芭蕉,松,柳,石榴等等各式各样的树,各自居于一角,不重复,不突兀,不孤立,错落有致。现代能做到这几点的园子,只怕是很少很少了。中庭的假山造景,有山有水,有枯木,有繁盛的兰草,从哪个角度看都称奇,怎么看都觉得顺眼。水边的植物掩掩映映,或者落下几片彩色的花叶,将水面丰富,同时也将水面延伸,仿佛看不见尽头似的。而现在很多小型公园里的植物造型往往只能让游人从一个角度看看,临时摆一个盆栽堆砌成的图案或者立体造型的动物就算是交差。湖边往往就只是栏杆和椅子,凭栏而立就一眼望穿,甚至可以看见公园外的高楼,令人不爽。
豫园和拙政园的假山造景也非常考究,从选料到堆砌,都是经过一番费心的思考。精炼、概括的自然中的山石,达到“一峰山太华千岳,一勺水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特别让我称奇的是假山里的通道,不进去永远不知道会从那出来。直线距离里只有十来米的两地,一旦进了假山通道那就要绕很久了,忽上忽下。最有名的应该是狮子林了,游客们在弹丸之地里仿佛进了迷宫,往往半天才能走出来。造园师的立体思维能力一定是非常出众了,才能造出如此之神奇的假山。
江南私家园林还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细致之至。在见到拙政园与豫园之前,我还真没见过如此之细致的园子,它们真的是做到了处处是景。殿堂厅馆,轩榭亭台,楼阁廊桥无一处不精致,让我不禁联想起了洛可可风格--但是它又不像洛可可那么腻人,而是那么的素净自然。
房檐,门廊上必有雕花,细看那雕花也能自成一景。而那雕花也不张扬,没有因为下了功夫就一定要为了把它凸现出来而涂上艳丽的油漆:而是统一的黑色清漆,融入到风景中。
这些个园子极讲究变化,园林空间灵活变化,粗看上去很随意,似乎有些凌乱,而细看则每一处布置都是互相相关的。每张门洞,每个房檐,每堵墙的形状,在一个园子里必是不一样的。我拍了一张照片,是从一个门洞看过去,可以见到一系列的门洞,各个不一,非常可爱。院子里有很多隔断(墙或廊),将一个园子划分成很多个不同主题的小园,墙体有高有低,曲线或直线。而墙体上的漏窗,也是形态不一这样追求变化。
每条小路,很少有直线,往往是花径,花草或者假山总是将小路遮遮掩掩,使小路忽宽忽窄。而小路本身也很值得一看:青色碎砖石拼成的规律纹样,缝隙间或者还长着一两点零星的花草,青苔将小路边缘人很少踩的地方晕染上一层青绿。这样的园间小径,比一般公园的水泥路要来的生动精致得多。
临水的建筑,都设置了出挑来延伸水面,让有限的水面延伸到无限的视觉效果。
还有一点让我深深佩服的是,当游人走进园子里时,随意望一眼都是一幅美丽的国画。无论你是从漏窗窥去,还是站在廊子里,或是中庭,或是就站在景中央,极目四望,都觉得很好。造园师很会借景,统筹兼顾。惭愧的是我们在做景观设计时,往往只能保证从某几个角度看是美的,于是只能心虚地绘出寥寥几张透视图。
这样追求细致的精神,现代人只怕很难做到了,以后要多多学习才是。
【 在 shuibanqing (小水)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喜欢的景观设计师,或者一些话
: 活跃一下版面
: 吼吼
--
FROM 202.1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