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画十分重视色彩的运用。色彩由颜料而生,但颜料不等于色彩。色彩的运
用如果不符合艺术规律,也只是颜料的堆积而已。中国在古代将绘画称为“丹青”,可
见中国画本来是极重色彩的。谢赫“六法”的“随类赋彩”和南朝宗炳的“以色貌色”
,概括了传统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但“随类赋彩”和“以色貌色”并不是纯客观的
自然主义描绘。所谓“随类赋彩”的所随之类,既包括了物象本来的色彩属性,也包括
了画家按艺术创造的需要所设计的特殊色彩属性。“以色貌色”的原则也表明了中国画
用色的这一特点,以物象的固有色的“色”、以艺术创造所需要的“色”来貌色——即
确定如何用色。清恽寿平说:“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着色,
如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三折肱知为良医,画道亦如是矣。”可见
古代画家对用色不仅十分谨慎,而且由于“随类赋彩”与“以色貌色”的用色原则,形
成了中国工笔画色彩运用的独立性。妙超自然即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妙超自然的色彩运用是工笔花鸟画也是中国画用色的一大特点。它与中国画意象思
维的写意观一脉相承。中国画虽强调“随类赋彩”,但色彩的运用并不完全受客观物象
色彩的制约,而更重视意境创造与艺术效果的需要,可以对客观物象的色彩根据艺术创
作的需要改变其固有色,使色彩的运用符合意象的需要。工笔花鸟画中彩花墨叶的用色
方式即是最典型的实例。潘天寿先生说:“画事原在神完意足为极致,岂在彩色之墨之
朱乎?九方臬相马,专在马之神骏,自然不在牡牝骊黄之间。”
妙超自然的用色方法使工笔花鸟画的用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为画家的艺术创造带
来了极大的方便和自由驰骋的天地。它不以摹似对象、再现物象的色彩为能事,而更重
视色彩在整体艺术构成中的表现价值,是对色彩整体样式的把握。从而使中国画的用色
从客观物象的制约中解放了出来,取得了妙超自然的色彩运用方式和审美效果。
色调的和谐也是工笔花鸟画用色的一个重要方面。色调是指色彩总的倾向性,它的
确立与创作意图有着密切的关系。清王原祁认为设色“不在取色,而在取气”。“气”
即是指的色调。中国画向来重视色调的和谐,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中说:“设色不以
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有了色调的同
意和谐,才能创造出或静谧宜人,或清新明快,或热烈浓丽,或素净典雅的独特意境。
工笔花鸟画的色调协调讲究色彩的主从关系。主从也称正辅,是指在色调的把握中
,以某一种颜色为主、为正,其他为从、为辅。清迮朗在《画法要录》中说:“华衮灿
烂,非只色之功,朱黛粉陈,举一采为主。”色彩有主有从,色与色的互相配合才能有
所依据,取得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艺术效果。
对比是绘画最基本的表现语言,工笔花鸟画的色彩也不例外。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对
比,有与其他画种的共通之处,如冷暖对比(色性对比),浓淡、轻重对比(色度对比
),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变化(色相对比)等等。但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对比与其他画种的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画的色彩对比是建立在色和墨的关系上的。不同物象的结构是用墨
勾线完成,着色处也可用墨渲染打底,是一种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色墨交融的色彩效
果。因此,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对比有它的特殊性,不能完全按其他画种的色彩对比规律
来要求。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对比不可能像其他画种那样强烈,它更注重色块与色块之间
的对比关系,色彩的对比主要来自整体构成中各个色块的配置。墨色在色彩对比中是一
种协调基因,色彩本身的扩张与收缩由于墨色的介入而趋于单纯,因而也就愈能融入整
体的色彩构成之中,从而达到“艳而不俗”的色彩境界。
工笔花鸟画的色彩,不仅注重色调的协调与对比,更注重色块本身的色彩变化。传
统的中国画强调固有色,有人认为这种设色方法很简单,这是因为不了解所谓固有色,
只是指物体的基本色彩属性,并不是追求它的固有色度。任何画种的色彩表现都离不开
固有色,它们的区别在于有的画种注重表现条件色对固有色的影响,而中国画的色彩则
排除和减弱了条件色对固有色的影响,强调物象本色中的变化,即“一色中之变化”。
这种变化虽仍属固有色,但因其加强了固有色自身的变化,又与其他固有色相互对比、
烘托、生发、协调,不仅不会使色彩简单化,而且更有利于使画面单纯、明朗、洁净,
且富有装饰性的美感。而中国工笔画层层叠染的着色方法,又使其固有色的变化极其细
微丰富,既“艳而不俗”,又“淡而不薄”;既适于远观,又宜于近看,使中国工笔花
鸟画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工笔花鸟画的色彩最终必须受到线的制约,线是骨干,色是辅
助。同时,线的界定也为色彩的运用提供了极大的自由与方便,使色彩的诸多变化有了
依托。
工笔花鸟画的色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借鉴其他画种的色彩之长。当代的工笔
花鸟画家应当了解和掌握现代色彩构成知识,提高色彩的审美能力,丰富色彩的表现力
。色彩对与中国画来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色彩的运用上,既尊重传统,又能打破
传统的局限,完善传统的不足,才是对色彩的真正掌握。
--
FROM 166.111.1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