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amao (慢慢的一个转身集中了所有的美), 信区: modern_art
标 题: 罗子丹的行为艺术--给社会一个警示ZZ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2月06日18:51:20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罗子丹的行为艺术--给社会一个警示
栗宪庭
中国的行为艺术起于1986年,1987、1992和1995年分别是中国行为艺术的三个高潮时
期
。1987年以包裹自己,和在文化含义较浓的环境如长城、圆明园、明陵做作品为特点,与
当
时的文化热一脉相承,作品多带有文化批判的指向。1992年的行为艺术多呈事件形式,带
波
普色彩,如任戬等人的《太阳100》的行为事件,即是选择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以
义
务打扫卫生等毛时代的行为,来反讽当前社会道德普遍沦丧的现实。而1995年以来的行为
艺
术更强调身体语言,而且,更多以自谑的形式表达他们的生存感觉。如张洹的《六十五公
斤
》是用铁链把自己捆在屋内距地面三米的房梁上,在两名医生的帮助下,艺术家250毫升的
血
慢慢流出,并滴落在加热的盘中,沸腾、烧焦后的血散发着腥味,让人们直视血腥和暴力
。
而朱冥是持续吹肥皂泡或在塑料气球里,通过濒临窒息的体验,去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看法
。
马六明恰当地使用了自己的象漂亮女孩的脸庞,创造了亦男亦女、男女同体的身体形象,
马
使用这种形象,并通过男女同体所表现出人性中一种荒诞却真实的性的体验。
罗子丹是在行为艺术的第三个高潮中开始自己的艺术活动的,1994年在北京实施过向
街
上撒一角钱的行为,但这个行为由于警察的干预而没有完成。之后他回到成都,才真正开
始
了自己的行为艺术的生涯,而且,天高皇帝远,远离敏感的政治中心的北京,使他的行为
艺
术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顺利实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截至目前,在行为艺术集中地的
北
京,除了80年代中期的行为艺术如《观念21》等是在大庭广众实施之外,大多行为艺术是
在
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实施,观众也仅限于当代艺术的小圈子,流通的方式以照片为主,尽管
这
些行为艺术在国内乃至国际艺术圈已经闻名遐尔,也涌现出了象马六民,张洹、朱冥这些
在
国际艺坛都有知名度的艺术家。但遗憾的是这些艺术和中国的大众是没有关系的,原因是
当
代艺术--尤其是行为艺术,在中国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艺术门类,甚至朱冥和马六民因行
为
艺术在北京付出了坐监狱的代价。其实,中国的许多当代艺术的作品和活动,也多是地下
或
者开放工作室式的,也多以照片的私下传播为主要流通方式,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特
点
,同时这个特点使中国的当代艺术变得十分尴尬--以关注当代人的生存感觉为主旨却无法
真
正面对大众。就此而言,罗子丹的行为艺术在中国显得有些一花独秀,当然,散落在北京
以
外的行为艺术,大多是在大庭广众实施的,但就其数量、执着的程度,以及坚持艺术直接
与
普通大众对话这点而言,唯罗子丹最突出。这让我们想起当年杜尚和波依强调的把"艺术还
给
大众"和"生活即艺术"的理想,我以为从自己做起,坚持这个理想,比到国内国际艺坛追名
逐
利更重要,尤其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走上国际艺坛的今天。
罗子丹的行为艺术的语言方式,兼有9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行为艺术的特点,即90
年
代初期的社会化和波普色彩,以及90年代中期强调身体本身的表现力。而且罗子丹的相当
一
部分行为作品,是通过身体的自虐去表达他的观念的,如《白领行为》、《我挺立着……
》
、《人--污染源》、《死去的艺术家和活着的艺术家》等等,但他的观念又非马六民和朱
冥
那种通过关注个人自身感觉展开作品,而是通过关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用
自
己的身体语言向社会和大众提出一种警示式的问题,如他的《人--污染源》,是通过自己
在
被污染了的河里游泳和在垃圾筒里洗澡的自虐行为,来让观众看到他被污染了的肮脏身体
。
《我挺立着……》是以纪念碑雕塑的样式,升华了手持移动电话的时髦商人,在炎炎的烈
日
下站立三小时之余,塑造了当代的"纪念碑人物"。而《死去的艺术家与活着的艺术家》,
则
是在严寒中,赤身被缚长跪于贝多芬的像前近两个小时,同时观众在贝氏庄严的《命运》
等
音乐声中,也许会在心中质疑今天的艺术家是怎么了?罗子丹的其他作品同样都不同程度
地
提示了当今的一些社会问题。
罗子丹的作品在大众看来似乎更直白、简明、易懂,警示的也有每个老百姓每天都关
心
的问题,相信对于罗子丹及其艺术作品,是有利与大众对话的。大众化,自五四以来,一
直
是我们的口号,但是,多年来大众化成了政治家手中的一个工具,使艺术变成政治的附庸
和
党的中心任务的宣传品,其要害是功利主义的艺术观,其实,艺术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艺
术
只是在艺术家的个人感觉中向社会提出问题。艺术关注社会和大众问题,同时又是非功利
性
的,其区别点在于艺术家的良知--即独立于国家意识形态的自由意志。当然,不是要每个
艺
术家都去关心社会问题,个人的感觉同样是重要的,这要看每个艺术家的特质,但良知对
于
每一类的生存感觉的表达都是需要的,这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必备的品格。
我以为罗子丹的行为艺术虽然是大众化的,同时也涉足了一个在中国艺术界很敏感的
社
会和政治的问题,但作者没有随波逐流,表达的是他的独立感觉,而且不是标语口号式的
,
是通过一种"自虐和自渎的身体语言",把社会中某种丑恶和可笑的形象进行夸大,展示给
社
会,向社会和大众提示了一种警示,这即艺术的"无用之用"。
1999.7.28晨6时
--
FROM 166.111.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