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amao (慢慢的一个转身集中了所有的美), 信区: modern_art
标 题: 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自白2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2月06日18:55:14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自白
一到那个画家村就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地下状态。确切的讲,是一种在开始被漠视的地
下
状态。
村落在北京的西郊,离最著名的两所高校很近,除了汇居着来自各地的自由画家,还
有
一些诗人、作家、音乐人,电影人等等。应该说,带着新鲜感的开始能感受到一种明显的
自
由气氛。大家几乎都住着同样简陋的房子,同样简朴的穿着,几瓶二锅头、一点凉菜就可
以
聚在一起海阔天空的聊着;逐渐相熟的三五个人便有了一个小小的圈子,时不时会谈及一
些
与艺术有关的话题,兴致来了,甚至可以谈个通宵。至今我都认为那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
一
个段落。真正的分化缘起部分画家开始有机会出售自己的作品。
由于以前的收入,比起村里一些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的人(当时这样的不在少数),
自
己的条件还算不错。我是性情中人,大家兴致一来,吃饭馆,坐酒吧都是自己在掏钱。93
年
底,考虑到积蓄减少,我重返成都,在新南门开了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美工部,也再次展示
了
自己的商业才能。当时附近的美工部已多如牛毛,市场也趋于饱和,我在投入一千元资金
,
只招收了一名生手的情况下,接连培训、业务、制作,营业额连续数月达到三万多,月均
纯
利润在万元以上,成了邻近店铺眼中的致富能手。性格决定了自己在一段时间里能单纯的
做
好一件事,和商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断不会把自身放在“艺术家”的位置上,也没有那些狭
义
的文人气。这和与"圈里人"打交道有很大反差。当后来"痞气"在文化人群中流行起来时,
对
他们我依然抱守着真诚、执着及认真,尽管这些在他们眼里已是过时的迂腐。事实上,在
当
前追名逐利的大环境中,艺术界缺乏一种最起码的真诚,这是任何所谓成熟的理由都无法
敷
衍的。
94年,我再次来到画家村,而此时的画家村早已不是过去的画家村了。作为全国最大
一
个没有依附官方体制的艺术家自由集结地,它逐渐为国际上的重要媒体及国内一些较为活
跃
的文化媒体所关注,这种关注给一开始普遍遭受冷遇的艺术家们带来了机会,其直接表现
在
闻讯而来的各式画商,老外们开始为画家的作品付帐。画家之间有了明显的分化,卖相好
的
画家开始形成新的圈子,并明显表现出一种优越感。一道有意思的风景线:生活相对好转
的
画家一改过去“室内型”的生活状况,经常出现在村口呼朋唤友,或在邻近的小饭馆海吃
海
喝,声调之张扬确使人联想到暴发户。当时一个画友常在我面前发泄他的不满,"你看,他
们
象不象一群农民?"这种分化给经济远未翻身的画家们带来了明显的压力、躁动,更多的人
挣
扎起来,寻求种种卖画的路径以求改变现状。出于不同原因逗留在北京的外国人成了他们
眼
里最直接的目标。至今清晰的记得通往村口的小路常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而部分
画
家即使遭遇陌生的他们,也会远远操持着蹩脚的英语高呼“哈喽”,然后连比带划将目标
诱
进自己简陋的画室;画室一旦来了老外或画商,通常是门户紧闭,即便相熟的画友来访敲
门
也佯装无人。透过这些从当初可笑到今天"成熟"的操作伎俩,应该看到他们对将来也有着
平
常、善意的构想,即通过经济、社会地位的升迁能有更优越的从艺环境,更加自信。不知
他
们是否清楚,成功从来是艺术追求的结果,而非目的;尤其在难以两全的初级阶段,这种
构
想和前面提到的那些装修或广告人的梦其实是一样的。当时的中国其实很需要这些独立于
国
家意识形态抱守着个人意志的艺术群体,其间也确实产生了几个象方力均这样配称作当代
艺
术家的人;遗憾的是,作为一个整体,还远未完成自身意志与人格的完善便匆匆投入了商
业
利益的怀抱,而能在后者寻觅一个栖身之所又绝对是以牺牲前者为代价的。作为初级阶段
的
中国,“初级”绝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它同样体现在包括当代艺术这样看似前卫的精神
领
域,而上述的 "牺牲"也绝不限于一个画家村,而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前卫艺术的主流。此
时
,画家村给我的印象已经和过去的子弟校、美术学院没有多大的差别,甚至还要糟,因为
它
毕竟是寄予了希望自找来的。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北京文化讯息的灵敏,我接触到了包括行为、装置艺术在内的观
念
艺术,并在95年实施了自己第一个公开的装置作品--在大街上把收集来的破旧一毛钱纸币
铺
成一字长蛇阵,并用摄影机从很低的角度打广角拍摄路人的反应,记录人群在初级商业阶
段
的心态。为了避免交通堵塞等麻烦,也出于作品的需要,我把时间定在了天刚亮,拍摄的
也
主要是大清早赶去上班的人。即便如此,它还是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由于官方的
不
理解,我不得不离开北京返回成都。在此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又陷入了苦闷与深深的
思
考中。观念艺术是否必需处于一个地下状态?中国本土的前卫艺术是否必须受西方势力的
庇
护(当时的"使馆文化"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一些艺术家为寻求庇护,也为使自己迅
速
走向国际艺坛,开始结识各国家驻京的使馆人员形成种种社交圈,并围绕这一类的圈子实
施
自己的作品)?很快,国内的股票改革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即改革的试点多半选择在有商
业
基础而政治上不那么敏感的南方--诸如深圳、广州,上海等地。作为在意识形态上较为敏
感
的观念艺术,能否把南方作为试点?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大舞台已不单单是狭义的政治意
识
形态在唱独角戏了,经济作为一个崭新的角色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5年下旬,经过身心的调整,在成都我开始了以白领为题材的系列创作。首部名为《
白
领行为》的作品是在一个垃圾场完成的--自己西装革履、背着背篓,一边忍受着群群苍蝇
及
阵阵恶臭,一边挥舞着拾渣夹在垃圾堆里翻拣着小面额的纸币。这个持续了1个半小时的作
品
警示了经济开发过程中环境恶化等问题。首出行为实施后,自己有了更多的信心,也源于
长
期对一系列问题的感受、思考,我开始尝试在实际运作中把前卫艺术从“地下”挪到“地
上
”。96年5月19日,在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我和几个大学生一起在太平洋百货门口做了派
送
一分钱纸币的行为(过后曾在几家娱乐城实施),以最小面额,极易被忽略的货币符号在
高
消费的场所去提示人群贫困的一面(其中包涵了对不符国情超前消费的忧虑)。作为当地
第
一个由本土艺术家独立实施的公开行为表演,现场十分热烈,观众除了市民、新闻记者,
还
有象周春芽、何多苓,张晓刚这样知名的画家。在这次活动的宣传资料上,我用粗黑的大
字
明确提出了“让前卫艺术到群众中去”,该作品顺利完成后,我加紧了与新闻媒介的联系
,
于同年8月在成都科技大学正校门口推出了《我挺立着……》:站在紫红丝绒圆台的自己
高
高在上,手持俗称"砖头"的老式手机,身后搁置一具担架,在烈日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
中
以纪念碑似的形象挺立了3个小时以上,最后被朋友们用担架抬了下来。以四川省有限电视
台
、成都商报为首的媒体均到场并对这次活动进行了重点报道。行为艺术逐渐进入了市民们
谈
论的话题,不同行业的人也开始找到我并告知他们的看法。对与大众的交流自己是非常愿
意
的,即使不熟的人打电话联系,我也会欣然赴约。应该说,那时的罗子丹处于一种积极“
入
世”状态,创作热情很高。跟着,为警示文化界的"圈子"障碍在华侨大酒店创作了《我(们
)
的架上.装置.行为》;凸现了钱与色情丑恶关系的《小街装置》也在农贸市场展示出来--
数
百件各种胸罩、男女内裤放到了绵延60多米的瓷砖肉案与肉钩子上被叫卖;表现女性内质
的
组雕《IV转换》参加了当年的"雕塑与当代文献展";同年,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成
都
油画展"......
没想到这种积极的状态很快引来了少数圈里人的不满,开始有人提到我作品出来的太
快
,因而缺乏深度,他们可能忘了,莫扎特大量优秀的乐曲都出自他短暂的生命,今天公认
的
行为大师博伊斯也正在不停的创作着。艺术品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创作者的天赋,才华
或
力量。不排除成都是一个闲散的城市所以文化圈略带一些倦懒的气息,而一个勤奋的年轻
人
操持着富于张力的艺术形式且不断在公众层面推出一个又一个作品确实会给部分艺术家造
成
一定的心理压力(正确看待这种勤奋,对整个创作环境是有利的,而“有容乃大”也是东
方
文人的基础修养)。其实资金状况良好的话,我还会做得更多。虽然自己当时开了间临街
的
"创意策划工作室",毕竟大量的心力都耗费在了艺术上,而作品于自己又绝对是在第一位
的
。现在有印象的,因为创作的缘故推掉的装修、广告等营业额就在五十万以上。印象较深
的
一次是在99年,当时我和成都一家很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置信企业"挂上了钩,并用很短
的
时间高质量的完成了一套有关售楼的平面设计,对方负责人杨先生看后十分赏识,表示愿
把
一套小区的总策划权交给我,当下开价20万,希望我立刻拿出一个简案来(当时自己是很
动
心的。任何一个策划人都清楚,通过策划完全可以介入相关的广告、印刷、装修等业务,
在
这20万的下面,极可能隐藏着另一个20万、30万,甚至更多)。刚好这个时候,四川美院
王
林先生发来了"都市人格"现场展的邀请,放下了手头已完成一半的方案,带上一个帮手我
便
匆匆赶往重庆去了;而在酷热的山城因布展过于劳累,竟因睡过了头无法出席关键的开幕
式
。耽误了半个月赶回成都,因我态度的不明了和营销任务的紧急“置信”的单子已名花有
主
,他们也多少有些怪我太没把这笔业务当回事。疏不知,我恰恰是个缺金少两的人,常为
购
置作品材料而厚着脸皮向别人借钱呢。用今天普遍的眼光来打量自己这些作为,绝对是不
可
理喻的,就象这样接二连三只知道做作品,却没有动用那些实质性的利益操作手段一样。
聪
明点,最好半年做一个,然后花上半年时间在一些关键人物之间打转、炒作它,再花上半
年
时间享受炒作带来的若干果实...既能豢养一份"好心态",又能因迟迟推出作品得到"有深
度
"的褒扬。认为我作品出来太快的人就是参照了这类一年半载的周期。可惜我无法去做一个
聪
明的人,聪明也从来不是自己所求。
96年12月4日,我完成了《一半白领.一半农民》。这是一个虚拟的表面对立的结合体
:
一半是庄稼人装束--一只无袜的脚踏进敷着干泥的旧胶鞋,衣服是从田间地头收来的(由
于
主人长期在阳光下弯腰劳作故以脊背为中心颜色自然的由浅入深),兜里装着一包八毛钱
的
"什梅"牌香烟和一堆皱巴巴的小面额纸币;另一半服饰高档、时尚,一只意大利的名牌皮
鞋
,兜里是一包特醇三五烟和塞了厚厚一叠百元大钞的真皮钱夹,雪白衬衣的胸袋露出新款
爱
立信手机的黑色圆头,真丝暗花的皮尔卡丹领带一半被细致的缝入了旁边"农民"的粗布蓝
衫
下("农民"黝黑的肤色在对比中十分明显,细心的人群甚至能发现"他"指甲里的积垢)。
在
接近4个小时的表演中,我把"它"导入了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做出种种现实、虚幻的举动:在
假
日饭店用"农民"的袖子精心擦拭总台进口的大理石面子;坐在步行街的休息椅上抖落"农民
"
脚上厚厚的泥,又公然炫耀起"白领"熠熠生辉的意大利皮鞋;在名表城戴上一只价值230万
元
的嵌钻手表顾影频频;新华书店里,"白领"抽出手机天线轻快地划读一本《辞海》;在肯
德
基,"白领"颇有风度的进餐,而"农民"挨近沙拉与薯条的手却慌张无措;车流中"它"怡然
的
坐在三轮车上,瞬息又莫名的充当起三轮车夫来...现场的热烈超乎想象,很多商家主动请
自
己和摄影师到他们的店铺或公司里去拍照(那只嵌钻表就是受名表城经理吴女士之邀去贵
宾
室后她主动拿出来的)。至今难忘的是,周围的市民都踊跃在表演的同时热情谈论着自己
对
作品的看法,气氛融洽而友好,他们甚至激动的大声说:"这是真正的艺术!"(写到这里
,
自己的泪又流下来了,本土产生的行为艺术能这样面对公众,引起他们的感动,不正是我
一
直追求的吗?这种快感对自己来讲,远胜过去国际艺坛追名逐利)。正是通过一系列淋漓
尽
致的表演,发现了自己行为艺术的特质:把一个东方人平时所积赞的晦涩、压抑、中庸以
自
在的性格包容、协调,透明的在现场释放出来,各得其位,而又与现场的人、物融为一体
,
并做到观众在形下的普遍觉察。
以后,不少文化人认为这个作品只是在反映社会、抑或阶层问题,其实,在表面"农业
情
结"与"工业情结"的依托下,更深层以本土、当下的角色展现困扰整个人类进程关于"固欲
"、
"肆欲"的人性根本矛盾才是自己的出发点。前卫艺术本身担负着解构狭义艺术概念的使命
,
走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也是必然,而相关的评审机构通常感到在日常街头发生的比在博物
馆
、画廊、地下室等场所发生的显得流俗,一方面和他们赖以为生“地下状态”有关(进入
九
十年代,这种"地下状态"日见虚拟。由于"地下作品"对其主要客户--西方群体显得更有卖
相
,所以有关的中国前卫群体宁肯死守在个别政治敏感性突出的城市,而国土之上其它广阔
的
创作场所在他们看来完全是可以忽略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人已严重脱离了大众生活
的
基石,单调地穿行在同行、艺术展场、讨论会,媒体之间;更表明了这一群体自身信心不
足
,需要抱守着博物馆、画廊等一些具有明显文化标志的场所以强化自身的文化位置(类似
场
所与功利性评审机构一体化关系也是个关键);另外,对国内民众的轻视心理是一个不容
忽
视的原因。应该看到,由于国内观众艺术素养偏低,对本土前卫艺术的萌芽状态,从官方
到
到民众,确采取了一种不支持、漠视的态度,但作为一个创造精神财富的群体,我们是否
就
必须在态度上以牙还牙?果真如此,自我标榜的高度又何在呢?同时,令人痛心的是,以
西
方价值体系为中轴的中国前卫艺术功利框架已使不少评论家、艺术家旋昏了头,他们继承
并
发扬了一些西方势力对中国民众及政府的敌视乃至轻视的态度,以此招来吸引,丧失了起
码
的自尊。“世界大同论”的过早滥扬不过是扯虎皮作大旗来遮掩一点羞耻心罢了。感觉良
好
的"精英群体"可能忘了孔子的那句话,"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FROM 166.111.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