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angchen (相信 ), 信区: Art
标 题: 波普尔谈音乐和艺术(6)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3月02日17:12:55 星期天),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t 讨论区 】
【 原文由 bugbug 所发表 】
于音乐及其一些艺术理论问题
卡尔·波普尔
来源:音乐阵线
应当指出,在阐发这些观点时,柏拉图不是认真说的;他是带着揶揄的口吻说的
。
尤其有一个小笑话很有意思,也十分有趣。苏格拉底说,当吟游诗人被神迷住时,精神显
然
错乱了(例如,他并未处于任何危险中,却无名地惶恐得发抖),而且他在观众中唤起了
同
样无谓的情绪。对此,吟游诗人伊安回答道:"一点不错:当我从台上看着他们时,我看见
他
们怎样在哭,怎样带着敬畏的眼光在看着我。……而且事实上我必须非常密切地注视他们
,
因为如果他们哭了,那我将由于赚到钱而笑,如果他们笑了,我将由于损失钱而哭。"显然
,
柏拉图希望我们懂得,如果吟游诗人为了按照听众的反应调整他的表演而注视着他们的时
候
,是为这些世俗的远非"迷乱"的欲望所驱使的,那么,当他说(如伊安在此处所说),他
对
他们的巨大影响完全依靠他的真挚,即依靠他完全地、真正地被神迷住或心神错乱时,他
不
可能是认真的。(柏拉图的这个笑话在此是一个典型的自我参照的笑话,一种近乎悖论的
自
我参照。)事实上,柏拉图强烈地暗示,任何知识或技艺(例如,使观众入迷的技艺)都
是
不诚实的欺骗和蒙蔽,因为它必然会干扰神意。他还提出,吟游诗人(或者诗人、音乐家
)
至少在有的时候是一个高明的骗子,而不是真正受到神的激励。
现在我将利用上列柏拉图理论(1)至(4)来衍生出艺术是表现的现代理论。我的主
要
论点是,如果我们接受灵感和迷狂的理论,但是抛弃神性,那我们立刻就会得出主张艺术
是
自我表现的现代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艺术是自我赋予灵感,是情感的表达与交流。换
句
话说,这种现代理论是一种没有上帝的神学,它用艺术家的隐蔽的本性或本质取代了神:
艺
术家的灵感源自本身。
显然,这种主观主义理论必定抛弃(或至少削弱)论点(3):艺术家和他的听众的情
感
被艺术作品所打动。但是,在我看来;论点(3)恰恰是正确说明艺术和情感之间关系的理
论
。它是一种客观主义的理论。它认为,诗歌或音乐可以描写、描绘或戏剧化地表现具有情
感
意义的场面,甚至可以描写或描绘情感本身。(注意,这种理论并不是说这是艺术能取得
意
义的唯一方式。)
这种有关艺术和情感之间关系的客观主义理论,可以从上一节所引的开普勒的那段话
中
看出来。
在歌剧和清唱剧的兴起中,这种理论起了重大作用。巴赫和莫扎特无疑是接受它的。
顺
便可以说一下,它与柏拉图的理论完全一致,例如《理想国》和《法律篇》中都阐述了这
种
理论,即音乐具有唤起情感和安慰情感(有如催眠曲那样)的力量,甚至还能塑造人的性
格
:某些音乐可使人勇敢,另一些则使人怯懦;至少可以说,这一理论夸大了音乐的力量。
"
照我的客观主义理论(它不否认自我表现,但强调它并不足奇),作曲家的情感的真
正
有意义的功用并不在于它们要被表现,而在于可用它们来检验(客观的)作品的成功、恰
当
性或影响:作曲家可将自身作为一种检验物,当他对作品的反应感到不满意时,他可以修
改
和重写(像贝多芬常做的那样);他甚或可以整个地抛弃之。(无论他创作的乐曲原初是
否
令人动情,他都将这样利用他自己的反应即他自己的"好趣味"[goodtaste]:这是试错法的
又
一应用。)
应当指出,柏拉图的理论(4)在其非神学形式中是很难与客观主义理论相容的,后者
认
为,作品的真挚主要是因为艺术家自我批判的结果,而不在于艺术家的灵感的纯正。然而
,
恩斯特·贡布里希告诉我,如柏拉图的理论(4)那样的表现主义观点已成了修辞学和诗歌
理
论古典传统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甚至认为,对情感的成功描写或描绘,有赖于艺术家所
能
有的情感的深度。很可能就是这最后一种值得怀疑的观点,即柏拉图第(4)点的世俗化形
式
(认为任何非纯属自我表现的东西都是"装假"或"虚伪")导致了现代关于音乐和艺术的表
现
主义的理论。
现在总结一下。撇开神;可将(1)、(2)和(4)看作对艺术及其与情感关系的主观
主
义或表现主义理论的表述,可将(3)看作对这种关系的客观主义理论的部分表述,根据这
种
表述,音乐家的情感主要由其作品所引起,而不是相反。
现在来谈谈关于音乐的客观主义观点。显然,(3)在这里是不够的,因为它仅仅涉及
音
乐与情感的关系,而这不是使艺术具有意义的唯一东西,甚至不是主要的东西。音乐家可
能
把描绘情感和激起我们共鸣作为他的问题,如在《圣马太受难》中那样;但他还有许多其
他
试图加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建筑这门艺术中,这一点很明显,那里总有些实际的技术
性
问题需要解决。)在写作赋格曲时,作曲家的问题是找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主题和一个形
成
对比的对位,然后,尽可能地利用这个材料。引导他的可能是一种训练有素的一般适宜感
或
"平衡"感。结果可能仍然是动人的;但我们鉴赏所依据的可能是这种适宜感即从近于混沌
中
产生的和谐感,而不是任何被描绘的情感。对巴赫《创意曲集》中的有些作品,也可以这
么
说。巴赫的问题是让学生初次尝试作曲,尝试解决音乐问题。同样,写一首小步舞曲或一
首
三重奏的任务对音乐家也提出了某个明确的问题;如果要求适合于某个已完成一半的组曲
,
这个问题就可能变得更加突出。认为音乐家为解决音乐问题而奋斗,这当然迥异于认为他
专
心致志于表现他的情感(表现情感是平庸无奇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这样做)。
(本文共8页,请点击翻页继续阅读更加精彩内容)
--
FROM 166.111.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