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日本动画片中的视觉系现象
作者:syoun||sina
所谓"视觉系",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而确切的概念,它只是指在唯美主义的意识支配
下,使作品呈现表层上的、完全以娱乐视觉为目的的、由色彩和线条组成的令人赏心悦目的
样子.超脱了现代普遍意义上的审美规则,更接近于符号结构主义的分类方式,算是造型
功能的扩张.因暂时找不到恰当的称谓,姑妄名之.
"视觉系"包括的内容很广,范围也很大,从工业产品的包装、建筑、传媒……在生
活中俯拾皆是,只是人们不曾自觉、系统地关注过它.
日本在这方面似乎要更为超前一点,从古至今,从文学作品到生活环境,一直在有意
无意地强调"视觉系",以致渗入生活各个层面:如和歌的用词非常艳丽、色彩浓烈;再
如以愉悦视觉为原则对青春偶像进行包装,而使之在外表上渐趋中性化,彩虹乐队是日本
流行乐队在"视觉系"的试验中最成功的范例;或是它的工业产品特别注重线条的流畅与
配色的丰富等.
除了以电子产品和家用汽车扬名于外之外,日本的动漫生产也是强项,与美国动画齐
称泰斗.和美国动画片以流畅的动作、精致的画工、幽默的语言为诉求点不同,日本动画
片能领先于世界而不败的秘密就在于它画面的独特魅力,和称之为"视觉系"的运用.
受到日本最盛行的COMICS漫画的影响,它的动画片及其重视在视觉上的愉悦效
果.人物美不美、画面构图如何、背景有没有衬托主体、背景本身美不美――因为动漫画
都是以平面画幅为载体,画面的安派、细节的精致与否都会影响到动漫画整体的质量与读
者对它的兴趣程度.所以,追求画面本身的造型效果自然是至关重要的了.
既然是动画片,就离不了它影视作品蒙太奇的本体性.但动画片同时又基源于一张张
连结起来的画稿,所以绘画性也是动画片的本体性.日本的动漫特别发达,这里的漫画是
指COMICS而非普遍意义上的讽刺漫画,它有广大的受众群.从儿童到成人,为何有
这么多人看动漫,一编一遍不厌其烦?从它影视和绘画的双重性来看,"视觉系"现象可
能是动画片魅力无远弗界的主要原因.
并不是说美国动画片画面粗糙、色彩拙劣,只是它在主题表现、音效设置方面的成就
要高出画面的成就太多,并且,美国动画片的画面仍只是局限于影视剧构成元素的定位,
仍然只是表达导演意图的辅助工具之一,而不具备表现的主动性.
但日本动画片就不同,它的画面因"视觉系"意识的作用,亦成为独特的叙事单元.
仅仅是画面本身就可成为艺术,给人非凡的享受,这或者也是日本动画片已走出儿童的领
域,远远超出美国动画片的原因.
从绘画角度看,绘画作品是人类想象在一瞬间的凝结和延展.虽然通过夸张地想象可
以对这一刹那进行极致的完善,但画面毕竟是静止的,远离生活四维的真实性.欣赏绘画
,毕竟是间离的.
从影视角度看,虽然故事空间是编排出的,但因具有某种时空的假定性,观众在接受
起来更具亲切感.只是用摄像机直接记录下来的画面又因为太过于真实而失去了大量艺术
加工的可能性.真人的连续动作中必然有一些固定姿势从镜头上来看是不雅观的,一些不
符合人们审美原则但却是不可避免的画面在处理时就会很尴尬.而古希腊的雕塑是取静态
的造型,最能体现人体的美感.动画片由于画的本性使之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不雅观、别
扭的姿势.
影视性和绘画性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既保持了绘画中构图、配色、线条勾勒的完善
,又建构了假定性时空,在其中充分发挥想象,完成许多以现实时空为背景的影视剧中不
可能出现的动作,这就是变形.
动画片既不是照相,也不是写生,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变形.变形共分两种:
一是根据唯美主义进行对人、物的修缮.如正面形象的人形均具有八头身的比例(头
长与身长比例为一比八),神采流溢的眼、长发或垂放如披泻的瀑布,或做成各式的怪异
形状,人物的服装、配饰也极尽匪夷所思之能,其架构精丽之巧,不但完全符合现代的流
行审美观念,而且还大有超越并领导之势.
至于在环境方面,也是在大胆明丽的想象中依附原型而成型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样子.
例如《圣传》中的善见城,及善见城所属的仞利天.枣核形的主建筑,与水底的修罗城相
映成趣,两大主城大体虽同,然细节相异,各有特色;主城周围的水道及辅城排列成交错
的六芒星形状,气势恢弘,营造出一种充满东方神秘感的神话氛围,令人惊叹不已.
二是Q版的处理方式.Q版是指非常夸张,以致到搞笑的变形,在这个层面上就类似于
讽刺漫画的形象构成.比如《灌篮高手》中主角们平常的八头身形象每当有言辞、行为上的
噱头时,往往会变身为一头身(头长与身长比例为一比一);即使是在动画片主体叙事中也不
太可能表现出的动作、话语都可以实现,就好象怒火一词,Q版就可以将它处理成真的是
眼睛里喷出的燃烧的火焰,这时,抽象的形容词有了形象的体现.
表示生气时头上冒出的白烟、害羞时脸上落下的一堆斜线、眼角时而闪过表示决心的
星光,甚至连喊叫时空气的震荡波也看得见……抽象名词的视觉化拉进了与观众的距离,
显示出独特的亲和力.这就是在运动状态下完成的艺术造型的具象化.
至于"视觉系"在动画中的表现方法,则得紧密联系于它的影视性――蒙太奇构架和
摄影技术.
影视艺术所能带来的想象是靠蒙太奇的组接来完成的.所谓蒙太奇思维,就是用局部
组合成整体的思维方式.在动画片中,行为方面的信息片断更加零碎,扑朔迷离,有些情
节的安排甚至缺乏逻辑,必须要靠观众积极地去思考才能连结,从而对整部片子有大括地
把握.一般来说,动画片的观众层次多在儿童与甫入社会的青年之中,思维活跃,能够接
受较为新奇刺激的信息.就在他们思考的过程中,作者的意图被传导给观众了.从这点来
说,动画片的整体构架更类似MTV而非传统意义上电视剧的安排.《新世纪福音战士》
每一集中,都不断变化行为主体,把他们的独白、动作通过缤纷耀眼的画面表现出来,在
观众欣赏这些美得瞠目结舌的画面的同时,不由自主的想去透过这些看上去颇具象征意义
、现代派风格的画面来找出它背后深沉的意蕴.
动画创作的原则是配音优先,动画设计根据配音的节奏开始绘画,镜头长度多在2秒
左右,节省下冗长的介绍对话,以激烈的影像组接在一起,力求打破戏剧性的框架结构和
传统影视剧的摄影规则;用不断变幻的影像叙述内容,甚至可以用极紧景别接极松景别,
特写和近景使用得很多,特别是有一种特殊的"划":把不同的角色乃至动静不同的表现
对象划入同一画面中,以突出对比效果.这种方式是在影视制作原有手段上的突破,源自
于漫画中画格布局的现象.绘画性使之远远超出电视剧生活真实表演的限制.
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中变身因为在后期制作中多用直接剪切的方法处
理,虽然逻辑上成立,但在视像中多少给人以生硬突兀的感觉,至于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
中使用电脑特技来给人物"变形",但终究不如动画片来的方便.《太空堡垒》中因维德
人通过脑波直接与地球人对话,在画面表现上是处理成少女形象的风或气流.少女幻化成
光束冲出笼罩着地球的金色牢笼,在深蓝色的太空里蜿蜒游动,巨龙一般,燃烧的火焰一
般;在消灭了威胁自己的入侵者之后,火焰般的巨龙升腾成一只金色的鸟,直飞向宇宙深
处(代表因维德人的精神).这一系列的形状变化流畅自然,充满诗意,是画面于意境的
完美结合.色彩、线条的优化组合,从视觉到心灵,感动着观众,一刹那间,足以明白这
部片子深邃的含义了.
这里,又涉及到日本动画片"视觉系"特殊的倾向――暴力美学境界.以近乎讴歌爱
情的抒情手法,来讴歌生死相依那瞬间的美感.或许这是日本民族对死亡的特别诠释,可以用
来解释武士道和艺术家唯美地狱的创作倾向.宛如烟火与爆竹齐飞的激烈场面,人体飞跃腾
掷,鲜血横流,在镜头的搭配设置下,汇成了一种犹如烟火盛会一般的壮烈美感,酿足了
气氛.
动画片中特技(淡出入、高低速摄影、叠画、闪白等)的使用频率远超于表现同类内
容的影视剧,而这些花哨的噱头又不会使观众反感,就好象影视剧中光线所具有的造型功
能――使画面成为统一整体,趋向协调和简化,由着这种和谐一致的光调给观众情绪上的
协调和美感,起到渲染环境、制造气氛、突出某种情调的作用.
光的这种表意性是在拍摄现场通过设计布光而达到的.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各种主客
观原因(自然光的硬度、与环境道具的配合、灯光师个人因素包括审美观和想象力等),
有时并不能达到预定效果,从而使画面留有遗憾.但在动画片中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
片子的情境基调是设定好的,它具体画面的影调也是通过颜料调整的,影视剧导演为之头
疼的滤镜、柔光、洗印问题,全都简化为动画制作人员手中的笔.
又是因为它不受现实条件限制的绘画性,在添加特殊效果方面更为方便.个性化的配
着色和为突出形象而使用的背景省略,恣意添加的毫光、气氛鲜等等都可由于观众的心理
认同机制而接受并理解它存在的价值.在《灌篮高手》中,甚至连闪光的汗水在空中凝结
的一刹那都可以表现出来.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见到诸如凌厉的
眼神、目光柔和了下来这类的描写,用绘画表现轻而易举,同样的眼睛,靠辅助线、阴影
甚至光点的改变就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变化,但是在影视剧表现的生活现实中,即使用特写
,这种效果显然也是达不到的.
--
FROM 166.111.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