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ts 讨论区 】
发信人: sirina (腕上的指环), 信区: Arts
标 题: “极多”主义:无聊还是复古? zz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Mar 18 17:12:33 2003), 转信
“极多”主义:无聊还是复古?
----------------------------------------------------------------------------
----
http://arts.tom.com 2003年03月18日来源:北京娱乐信报王健
正在世纪坛展出的《中国极多主义》艺术展吸引了大批观众。但这种有别于西方的中国
式抽象艺术该如何欣赏,成了观众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报记者特地走访了本次展览的策
划人、著名艺术批评家高名潞先生,以期解读这些当代艺术品。
“极多”欣赏:每年在一匹白绢上画方格
从展览上不难发现,这次展出的艺术作品都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似乎
不太好理解其中的内涵,无论是丁乙的《十示系列》还是顾德新的1296块肉干,甚
至路青在整匹白绢上画小方格的行为还会让人感到无聊。
本次展览策划人高名潞先生介绍说,观众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不要把他们当作一般
装饰画来看,而是更应该去关注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过程。
以路青为例,她每年都要进行一匹白绢的创作,在上面画满小方格。绢柔软、洁白的质
地反映了路青作为一个女性的心态,每一个小方格都是一方小天地,路青把自己内心中
所有的细微感受都表现在这些方格中。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这些小方格都是各不相同
的。每位观众在看到这些方格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感受。
“极多”起源:郑板桥倾其一生画竹
极多主义这个概念是高名潞先生在策划本次展览时新近提出来的,但这些极多主义艺术
家的创作则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有的甚至开始于十几年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很
多人在这次展览前没有任何联系,但他们的创作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近似或相同的形式
。
高名潞先生介绍,这种极多主义起源于西方抽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极简主义往往以简
单的几何形状或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我国的许多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中受到启发,反
其道而行之,以连续、重叠、重复甚至无限的创作行为作为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创作。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蕴藏着“极多”的概念,并对其十分推崇。千手千眼观音、
万佛寺、万里长江图等都是“极多”的产物,郑板桥倾其一生,反复画那几根竹子,博
得了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喜爱,可以说中国人对“极多”并不陌生。本次展出的作品,是
当代艺术家们用现代艺术观念诠释“极多”这一概念的心得。由于运用了现代艺术观念
,所以这些作品乍看起来,似乎不如千手千眼观音和郑板桥的竹子那样好理解。
“极多”意义:鼓励中国的创作方式
高名潞先生强调,举办这次展览的目的不是为了掀起一股极多艺术的潮流,只是一次对
创作方式的探讨,鼓励中国的艺术家有自己的创作方式。也许极多主义仍然不完善,也
许极多主义不会太流行,但是这种抽象艺术的创作观念、视觉形式都与西方的抽象艺术
有很大的区别。极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特点,具有明显的中国烙印
。
纵览近代中国美术史不难发现,百多年来的中国艺术就像个小学生一样,一直在追随西
方的脚步,从印象派、野兽派到抽象派、后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一再的模仿和追赶
使中国缺乏世界级艺术家和世界级价格的艺术品。我们认识到想和西方艺术平起平坐,
甚至超越,只有发展中国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也许极多主义不能带给我们流行
,却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艺术界的创新和努力。
--
FROM 166.111.12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