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ijingCul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hopeluck (陈靖~黑芝麻|白芝麻), 信区: BeijingCulture
标 题: 郭德刚批判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an 13 13:59:06 2006), 站内
zz自:
http://spaces.msn.com/members/hopeluck 我的blog,欢迎多留脚印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是在这里,一直觉得,这种以茶楼或剧院为主回归传统的方式已经颠覆了现在习惯于的以电视传媒为主的传统模式,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更好的双向互动,使更多人乐而忘返,受众群不断扩大。
郭的表演风格很特殊,我将其归纳为冷幽默,他总是能一本正经的抖包袱,讲一件非常可乐的事情,使观众在感觉酷的同时,有一丝冷,却又不得不笑,这种风格,不同于传统,因为加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不同于现在,却能在门派林立的相声界独树一帜,还记得他以特有的表情表现的那个片断,女朋友在火车站,非常认真的问警察:请问,哪里有假票买!应该说,郭和全盛时期的姜昆在表演上很大程度的相似,就是非常的自然和放松,如果说姜昆表现出来的是热,而郭则是冷,但调动舞台气氛上却异曲同工。
在现场听相声时,主持讲了一些在广播等主流媒体郭的相声少的事情,在google了郭德纲的名字后,从无数条信息中也看到了一些对郭德纲的批评,但大多是从内容格调、返场17次、乃至人品上进行质疑,很少见到对其表演水平的批评。
有时候真觉得是个JOKE,胡瓜在节目中可以说出“三级片只给老公演”这样的X语言并通过电视让大家看到,而广播一个小小的段子中出现“孙子”等虽然略显粗俗却无伤大雅的京味语言,却要招致无尽的批评和更多的压力,相声本身就是大俗中蕴含大雅的艺术,难道现在电视上千篇一律的表演模式,冷得不能再冷的包袱,充满了阳春白雪色彩而又起着崔眠作用的作品就代表了相声的主流吗?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什么下里巴人的调侃就不能再现于艺术中呢?
某种程度上,郭不能挤进主流媒体是一个悲剧,在一个以画面或平面传媒为主的时代,已经注定了郭只能成为坊间的明星,就算在大红大紫,也只是通过口碑传承,除非他能做出某种妥协,但被阉割之后,郭德刚还是郭德刚吗?
但应该感谢郭德刚,以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相声的热忱,以一直探寻生活中点滴素材的执着,告诉了大家,原来,相声还可以这样说,原来,我们生活中这样那样的事情被提炼后,可以如此的给大家带来欢乐,每一位钢丝都在仿佛看着家长里短中,释放着自己的郁闷。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郭的与主流媒体若即若离是一件好事,因为每个人的艺术周期都是可以预见的,罗大佑经典传唱的歌曲还是在泛商业化之前,少了更多浮燥和功利的困扰,对一个人艺术上的追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静心,期待着更多作品的出现。
--
修改:hopeluck FROM 219.142.101.*
FROM 219.14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