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了,不过觉得自己应该创作些技术贴了,便当作给大家提供些有用的信息吧。其实早就打算去看了,借五一假期也赶着拥挤的人潮,看了两个期待已久的展览。
大英博物馆250年藏品展
选择先说说首博,印象比较深刻新落成的首博与国子监旧馆相比,规模档次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交通便利,地铁木樨地站C口出来走不远即见到长安街上这栋造型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多种材料在建筑中得到了应用:青铜、木材、砖石、不锈钢、玻璃…当时真的感觉为之一振,关键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没想到一个北京市的博物馆建造的这么先进,不过确实北京形象相匹配的,整个过程浏览下来感觉由表及里的设计都突出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艺术与自然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兼而有之。大厅设计的相当开阔,流动的人群在整个建筑中显得非常渺小,面对大厅正面,左侧是一倾斜的青铜体破墙而出,青铜厚重的肌理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向上望可以看到悬挑的大屋顶式框架,钢结构棚顶的现代感与玻璃幕墙相呼应;传统与现代元素交融形成一种历史与未来的对话…(点点点,写到这里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憋死了…) 谈到自然与人文空间则是从大厅中央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得以体现出来的…
细节丝毫不马虎,指示系统和展示设计做得很讲究,路标的设计是从古老的青铜器表面图案提炼出的元素完成的,在不同的应用上也都做出了区别。感觉在这样一个富有设计感的展览馆真的是一种享受。记得以前上王国伦老师的课时,老师谈过"将就与讲究"设计是对生活的讲究,"将就不等于节约,讲究并非是浪费"细节的设计的完善了其功能、品质,更体现出首博"以人为本"的博物馆新理念,极大地提高了参观环境的品位。
大英藏品展没有什么惊喜可言了,按照时间和地域分成了13个部分,史前时期、早期欧洲、南亚和东亚、美索不达米亚、大洋洲、美洲、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世界、中世纪、文艺复兴及现代艺术等。根本算不上做为世界最大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的珍贵的藏品。而展品代表的文化也不见得是中国人感兴趣的,与英国掠夺得数量可观的全世界的奇珍异宝相比并不具有什么吸引力了。刚进到展厅内看到一堆人围着块拳头大小的圆形石头水泄不通那副趋之若骛的模样,弓着腰一边看着旁边说明文字,一边还仔细听着讲解机的解说时仍然露出一副费解的神态…我当时有转身走人的冲动。几乎每一个展柜前面都是大大小小的脑袋挤作一团,觉得这种氛围也不适宜营造一种享受观看展品时带来的文化熏陶。其后我在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艺术欣赏与商业炒作的讨论与思考中快速的浏览完展品走出一层展厅。
首博的常年展倒真的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需要充裕的时间来浏览,我只是仓促的阅览了部分展示。主要有:古都北京(包括"历史文化篇"和"城建篇"),老北京民俗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等等。通过新颖别致的展示设计,有效的传递了展示信息。
印象深刻有一个北京分布图的展示,面积并不大,大概几平方米的样子。地面是玻璃制成的北京分布图,天棚悬挂着与地面等大的星盘(老北京的布局是参照天相星斗来设计的,上下给以呼应)人站在地图上紫禁城所在的位置说话时还会有回音现象,据说这是参照回音壁的原理设计出来的,紫禁城是皇权的象征,是整个部局的核心,把这种理念与设计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别开生面,打破了以往展陈教科书式的乏味与单调,不得不让我为这浓郁的现代气息与传统精髓相结合的交互性设计感到赞叹不已。
馆内配有戏楼,大型书店,服务区建有餐厅、商店,此外还提供物品自动寄存、邮筒、ATM自动柜员机…我一直到快闭馆的时候才开始准备往外走,去出口的路上还看到地下一/二层的餐厅正在准备西式晚宴,感觉很有品质的样子,简直是集餐饮、娱乐、游览、购物…于一体。如果说大英藏品展尚且值得商榷,然而首博新馆却是值得一去的。
--
修改:shine617 FROM 211.151.89.*
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