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新人报道,6岁男娃被郭延庆确诊ASD,不需要干预,很茫然求指点
不能同意更多
都有朋友了。。。然后还是ASD
可以看看马斯克的自传,看起来如果按照这个定义,他说他是阿斯伯格绝对不是吹牛的,上学时候也就一个朋友,天天被欺负,但是物理超级牛逼,上大学了才“开窍”
【 在 mercyrune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医学上对于谱系认知都是个谜,谁也不敢保证未来目前的认知就是对的。我觉得就当普通娃带就行了,注重心理健康。以后工作避开人理关系复杂的工作。
--
FROM 27.125.156.*
其实这种就算有些不对劲也没啥吧
我觉得可以归结为性格问题了
【 在 yixinxmg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从2岁开始上幼儿园就一直有好朋友,在不同的学校也会交到几个好朋友,还有那种关系特别好的,放学后、周末会自己约着一起玩,并且他的好朋友都很喜欢他。娃爸觉得是因为我们两个比较会陪伴孩子,孩子们喜欢跟我们玩,可是现在孩子上小学后,我们参与率很低了,孩子们还是喜欢一起玩。
--
FROM 27.125.156.*
如果是这个标准也不用纠结了,的确他说的不用干预是对的。。。因为这就是被定义了的正常人,不用管这个定义了
CDC的数据,美国7岁以下语言延迟的有7%。。。这些看来都是谱系的预备队
所以看来2.4%不是终点。。。
【 在 yixinxmg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原来一直以为只有特别特殊,基本不会融入社会才算是ASD,后来就变成了经过家长不懈的努力培养和干预,长大后能自立,慢慢融入社会的算高功能。因为我家娃的表弟就是典型的高功能,经过培训干预,在机构里是表现最好的孩子,但是两个人在一起还是明显不同的。上次听郭医生说现在只要是在语言、认知或者社交上跟同龄孩子比有明显延迟和不足,就算谱系,跟之前的认识完全不同。
--
FROM 27.125.156.*
我也觉得这个症状带来标签压力对于家庭是弊大于利的,能不能熬过这个冲击就是第一道坎,我一个朋友双方都是top2的,工作也不错,诊断阿斯之后就离婚了,其实那个小孩现在在小学,的确是不容易交朋友,但我朋友说其他都蛮好的,成绩也很好
所以盲目扩大范围,又没法给出明确预期其实根本没必要,30年前大部分所谓轻度根本就没有标签,在正常环境下可能发展更好,大量这种训练其实对于小孩不一定是有利的
而且从美国那些论文我看了下,大概05年论文就写了,如果两岁是重度的,基本9岁99%都还是典型自闭症症状,但是轻度的,有一半多基本就是只有少量症状或者不符合诊断标准,这还是15年前的文章,可见轻度的很可能就不是啥神经发展障碍,所以郭的在正常环境养育也许就是合理的,那干嘛要扣个帽子
【 在 mercyrune 的大作中提到: 】
: 目前身边轻的父母离婚的,生病的,出问题的,已经好几个。我觉得没有必要想那么多。或者说这个诊断对轻的有点坑。既然没有药,又没办法,他又没影响生活,何必非要带个帽子呢。我见过多动严重的,很像asd,但是郭认为就不是,大了也不去复诊,人家家长还当asd防着带,心理舒服多了。你得了个戳,你得到了啥?现在大龄你应该庆幸,因为小时候确诊,像你娃这种你并没有啥可干预的,还会加大压力,也许还没现在好。老家长都知道,娃发展啥样看底子,跟所谓的干预多鸡血没太大干预。没准瞎干预还给整坏了。
--
修改:sdali FROM 27.125.156.*
FROM 27.125.156.*
如果是这样,干嘛不提高诊断标准,就像中国抑郁症诊断标准也比美国高很多,也没看到自杀率高于美国
今天给国务院留言了,希望提高自闭症诊断标准,为了小孩成长,不知道会不会有回复
【 在 Yanght56 的大作中提到: 】
: 偷偷地去诊断,别告诉周围的人,信不信诊断结果自己掌握,自己要心里有数。参照别人公布的诊断过程和诊断要素,自己悄悄地对号入座也行,别告诉周围的人就是了。然后就是如何调整心态的问题了,需要引导孩子时适当引导引导,但也别太当回事儿。
--
FROM 27.125.156.*
中国完全可以不借用这个标准,说实话美国这个标准也并不就是权威,欧洲也没有借用这个标准。精神类疾病本来就没法监测,所以标准也都是人定的。而且我也转载了很多文章,你可以在板上通过我的id搜索。美国自己论文也说以前的PDD的置信度是低于ADS的,也就是说以前PDD-NOS大概一半都会“康复”,那这个诊断是不是有一半是误诊?
美国诊断放大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医保,因为医保覆盖了大部分的干预措施,包括ADHD,美国70% ADHD有干预措施,中国又没有
抑郁症美国诊断非常简单,你只要跟心理咨询师说:我考虑过自杀,就可以确诊,但是现在压力这么大,考虑过的人不要太多,你考虑过就是抑郁症?中国抑郁症完全没有借用美国标准,没发现任何问题
现在情况,你说你是自闭症,一定会被歧视,中国又没有医保优惠,确诊扩大意义在哪里?
我看了版上无数的“确诊”和干预记录,好转“康复”很多,而对于家长的心理创伤和小孩的创伤其实反而很严重,我觉得30年前诊断标准低的时候没看出啥不好,现在提高没觉得有任何好处,而且郭师傅也说轻度就是家庭代养,去普通幼儿园,那确诊意义在哪里,为什么不直接定义为正常人?感觉只要“确诊”,干预好不好不好说,家长变得神经兮兮几乎是一定的,看到啥问题行为都是自闭症
【 在 Capie 的大作中提到: 】
: 诊断标准国际通用地认可ICD-10这几年可能是(ICD-11)或DSM-V,除了同行review,定期更新,哪里也没有办法更新这两个诊断手册。应该改变的是大家的看法,家长的认知,还是诊断标准?
: 抑郁症诊断标准高,是医生不轻易写抑郁症,而是写抑郁倾向,因为抑郁症会导致一些报销上的麻烦,以及因为大家的不认可不了解,给医疗机构带来的麻烦。比如一个孩子写了抑郁症,可能学校会让退学了
--
修改:sdali FROM 27.125.156.*
FROM 27.1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