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诺爸上的内容
转个图片
--
FROM 114.251.211.*
![单击此查看原图](//static.mysmth.net/nForum/att/ASD/18687/204/middle)
是的,我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
真正的自闭,和版上很多所谓的特质孩子,完全不是一个种类
那些宣传通过干预最终摘帽的,实际是误诊的
【 在 jdhk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群中就是会有一些特发性的发育缓慢,这种在4到6岁中间会突然发育逻辑语言能力,根本跟自闭没关系。
: 真正自闭的,是天生硬件系统发育问题,根本不可能摘帽。干预能改进一部分行为问题,但核心障碍无法干预。
: 这是目前特别困扰医生的一种疾病,无法治疗,连诊断都不能给出医学指标,只能看行为判断,所以,误诊在所难免。医生都承认没有摘帽一说,只有误诊的。
--
FROM 120.244.238.*
说得对!利益面前,会模糊甚至扭曲很多事实真相。
我觉得,干预的效果,最多只是让孩子当下的能力最大化表现出来,但是不能提高能力的上限,能力的上限是发育程度控制的。
比如孩子能力发育到50了,由于家长的忽视或者教育不当,孩子能力可能只能表达出40,但通过干预可以让孩子能力表达出50的效果,但是干预不能让孩子能力突破50。
【 在 hnairline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也觉得如果有的能力孩子没有发育出来,靠干预只能是条件反射类型的
: 这个圈子很多机构啊公众号啊个人工作室啊 都很模糊这一点或者就说干预可以解决根本问题
: 我觉得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心知肚明骗人消费
--
FROM 120.244.238.*
机构干预还是家庭干预,谁更好?
我觉得看谁的水平高就取谁,如果两者一样高,就优先家庭干预,毕竟家庭氛围和情感上更有利于孩子接受。
但是,干预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发育才是飞跃的根本原因。
靠干预摘帽,我觉得根本不可能!
【 在 sdali 的大作中提
: 关键现在自闭症确诊率已经是2.43%了,一个正常国家失业率大概也就是3-4%,这两个数字非常接近了
: 如果自闭症就业率很低很低,那么这两个数字之间看起来就有一个出了问题
: 所以其实现在的X爸X妈就是扩大诊疗范围的结果,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经过干预“脱帽”了,而如果是机构干预就会觉得机构干预很好,家庭干预就觉得家庭干预是正确的路,然后就可以开个公众号告诉大家自己的成功经验
: ...................
--
FROM 120.244.238.*
确实,认同您的观点
【 在 sdali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我想表达意思是从目前这个确诊比例来看,可能大部分都是“误诊”,或者非生理层面损伤的自闭症,或者即使有这种损伤也是非常轻微,随着发育会完善
: 不然2.43%这么高的比例,未来长大都就业困难是不合理的,毕竟一个国家不可能失业人口一半多是自闭症,这从常识上是不可能的
: 也因此,很多人都会干预“康复”,本质原因是他们和过去典型自闭症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人他们通过什么途径干预成功,自然就会认为什么途径是最有效的,机构也好,家庭也好,毕竟人生只有一次,而也是这些公众号存在的原因
--
FROM 120.244.239.*
看过一个重度自闭的案例视频,自闭症孩子二十多岁了,家长坚持干预很多年,为了干预,长年夫妻异地生活,母亲放弃工作,离家带孩子在干预机构。看视频,那个男孩依然24小时需要母亲照顾的程度。
唉,怎么说呢,可能干预是家长能抓住的最后一棵稻草吧。。。
就像当年我问北医六院孙黎医生,干预到底能有多大作用,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至少,以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了。。。
【 在 jdhk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现在谱系定义比较宽泛,的确有些高功能或者亚斯伯格类的可以发育出一分部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能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之类的抽象概念。
: 但大多数自闭患者,是根本发育不出来自我意识,就是根本不知道人是咋回事。在患者眼中,人和树,和桌子椅子没任何区别,这种情况的孩子,只能由社会和家长承担后续的安置问题。
: 真正自闭症就业率是很低很低的,无法融入社群。
: ...................
--
FROM 120.24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