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急问宝宝这种情况是疑似吗?需要去评估吗?
目前来看,评估意义不大,一是孩子还小,二是医生也没医学指标给孩子诊断。
无论孩子是否是正常孩子,家长都要多陪伴,高质量陪伴。所谓的干预也就是多跟孩子玩。通过玩互动让孩子模仿学习。你家孩子基本属于正常孩子的行为。
我家小时候同年龄段比你家的情况要严重的多,完全没有一个有意识的发音,叫名不应答,跟他说话不搭理人。抱去医院评估,发育整体落后很多。后来就是带着玩,多跟小朋友玩,多跟他聊天。后来挺阳光一小伙子。
不是自闭的孩子,随着高质量陪伴,会在6岁前迅速发育。
但是无论孩子是否自闭,小时候一定要多陪伴,真正的陪伴,不让自己后悔。
【 在 faithful 的大作中提到: 】
: 急问宝宝这种情况是疑似吗?需要去评估吗?
: 女宝宝13个月20天,家长之前没有带娃经验
: 主要疑点:
: ...................
--
FROM 159.226.171.*
小时候肯定也是波折的,问担心吗,那肯定担心。
医生不敢诊断,但是需要密切关注,这种最折磨家长。
尽可能多读读相关的书籍,其实最早研究自闭的心理学家是因为自己家就生了个自闭的孩子。但是心理学家研究毕生也没有干预好自家孩子,基本知道,这个病是无解的。摊上就是追求后续的稳态生活吧。
目前这个领域,基本都不太成熟,有很多病例是很困扰医生的。
干预机构更不成熟,因为本身就没有理论来解释这个疾病,也找不到病理学上的支持证据,到底是训练哪方面的能力呢?存在一定的疑问。
那为啥还是小年龄需要家长重视,因为孩子不管是不是自闭,如果不陪伴,不能多跟人互动交流,孩子就会发育落后。正常人也是需要模仿学习积累的。这跟自闭的干预是两回事。
我家小时候发育落后,四五岁发育逻辑思维基本大人就放心了。其实发育指标就是能够达到适龄适能,逻辑发育是关键。如果孩子迟迟不能发育逻辑思维,问题就要严重一点。
【 在 sdali 的大作中提到: 】
: 挺好的,能方便讲讲你孩子小时候成长轨迹吗?
: 给小龄的一些信心,虽然每个孩子都不同,多谢
--
FROM 159.226.171.*
可能我的回答不能带来任何安慰,因为生长发育,发育是关键,陪伴教育是辅助。
小年龄家长重视,多陪伴,对孩子来说肯定是收益的。
但如果摊上了命运的安排,也要保持理智。
【 在 sdali 的大作中提到: 】
: 挺好的,能方便讲讲你孩子小时候成长轨迹吗?
: 给小龄的一些信心,虽然每个孩子都不同,多谢
--
FROM 159.226.171.*
逻辑思维我理解的是会用你的规则反驳你。
理解很多规则,会灵活运用。
【 在 sdali 的大作中提到: 】
: 多谢回复
: 您说的逻辑思维,是那种问问题的思路吗?比如为什么之类
: 对于小龄孩子来说,我感觉我小孩比如大小、高矮现在这种抽象的东西都可以分辨,包括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不知道算不算逻辑思维,但很多需要解释原因东西,因为他语言还是落后也没法去跟他有交互,所以也无法知道
: ...................
--
FROM 159.226.171.*
嗯,有经验的医生一般不会给3岁前的孩子确诊,小年龄的不确定性很大。对于小年龄,家长不能相信孩子长大了会自己好。发现啥问题赶紧行动起来,能通过引导改善就改善。但是年龄大点确诊的一般误诊率要低一些。并不是确诊了的孩子就是特严重的那种,有的是轻度的。但其实即便是轻度的,长大后也挺难融入正常环境,因为社会环境如果整体不了解这个群体,其实接纳度不高。而且成年人的社交太复杂了,即便是亚斯伯格也是很难在对社交需求度高的工作环境中生存。其实家长去看医生,大多数是能够更了解自己孩子是那种情况,做好他人生的规划。高功能的学个技术,一样能很好地生活。其实自闭不是真正的问题,不了解这个群体,不接纳这个群体的社会才是问题。挺多轻度的孩子长大后,是可以为社会创造劳动价值的,社会应该包容接纳他们。
【 在 sdali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关系,其实我转载很多研究,就是希望用科学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算是最差情况也还是有一定概率最后融入,特别现在确诊率提升,肯定这个比例也就增加,特别感觉小龄确诊“康复”比例不低
: 但是每个孩子是不同,如果自己孩子正好是那“不幸”的那部分,那就包容他和关心他
: 总之还是恭喜能够走出来的家长:)
--
FROM 159.22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