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写一写家长如何了解干预知识和方法,避免被忽悠
方法三:Ayres Sensory Integration(R) (ASI(R))
Ayres Sensory Integration(R) (ASI(R), Ayres, 1989) is a theory and practice that targets a person’s ability to process and internally integrate sensory information from their body and environment, including visual, auditory, tactile, proprioceptive, and vestibular input. ASI(R) uses individually tailored activities that challenge sensory processing and motor planning, encourage move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self in time and space, utilize “just right” challenges, and incorporate clinical equipment in purposeful and playfu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adaptive behavior. ASI(R) is implemented by trained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OTs) and primarily takes place in clinical settings.
中文翻译:
艾尔斯感觉统合(R)(ASI(R), Ayres, 1989)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体系,旨在培养个体处理和内部整合来自其身体和环境的感觉信息的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知和前庭输入。ASI(R)采用个性化定制的活动,挑战感觉处理和运动规划,鼓励自我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和组织,利用“恰到好处”的挑战,并在有目的和有趣的活动中使用临床设备,以改善适应性行为。ASI(R)由受过训练的职业治疗师(OTs)实施,主要在临床环境中进行。
--
FROM 221.221.216.*
感觉统合治疗技术有好几种,除了ASI,还有Sensory Diet,Percepual Motor, Touch,therapy,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therapy等等,但目前属于EBP的只有ASI。如果看了网站的朋友,会发现有一些技术也会提到写的是目前证据不足,也许未来会是。
理解感统,可以把人当成一个电脑,有感觉(信息)输入系统,感觉(信息)输出系统,还有感觉(信息)处理系统。感觉输入呢,一下子能想到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躯体感觉,这里只少前庭觉。补充一些躯体感觉的信息,这里Ayres博士把体感觉分成内感觉(内脏感觉),和外感觉(触觉和本体觉),而内感觉不在感统治疗范围。
感觉输入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开始辨别分析处理这些信息,然后给出反应(输出)。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孩子的外表现,也就是他的种种行为反应。
那感觉统合治疗的理论基础就是中枢神经具有可塑性。这个指的是大脑,尤其是儿童大脑,结构性质举有改变的能力。通过不停的干预训练,导致大脑的改变,这是我们的目标。
如果有学医的应该听说过神经具有代偿功能。我第一次听说,是家里老人中风了,失去了语言能力,当时已经过去半年了,专家说不要放弃锻炼,就说了神经具有代偿功能,某个功能的神经坏掉后,不停的锻炼,会有另外一部分神经来代替那部分坏死的神经,起到同样的功能,但是肯定不如原来的好。果然过了几个月,家人每天看拼音书,坚持读书,果然恢复了一些语言能力。因为成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有意识的锻炼,所以康复效果会好很多。而孩子做不到这一点,那就需要大人的帮忙了。
感觉统合技术就是通过反复刺激,将“断开”的神经元,重新建立新的链接,让感觉系统接收到的信息和外界输入的是一致的,而不是一部分,摒弃传输到专门处理这种信息的大脑区域。这个说法有点神奇,真的没那么神奇,应该是通过训练刺激大脑发育,促使儿童大脑更好成长,让大脑变成一个整体去工作。
--
修改:Zziizi FROM 221.221.216.*
FROM 221.221.216.*
我们说到感觉,那ASI中的感觉系统有哪些呢?分别是前庭、本体、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内感觉也是感觉系统。前5个是观察评估治疗的重点。
了解感觉系统后,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障碍,以及障碍在那里。ASI将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处理障碍)分为3种类型:感觉辨别障碍,感觉调节障碍,以感觉为基础的运动功能障碍。
5种感觉系统和3种障碍等我有空再写。
先说一下ASI干预流程是什么。
访谈,基本上都是家长自述孩子的情况。
评估,标准话评估(评估量表),感觉统合及运用测试,加上临床观察记录。
产生假设。根据所有的评估数据,分析孩子感统上的障碍(假设),和孩子的行为表现互相验证。这点和行为学的评估不一样。行为学是可以看到的,测量的,而感统上我们测量的是孩子行为表现(外在),并不是感觉器官。所以孩子哪里存在障碍,都是假设。
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要求这些目标:可测量,有时效,有意义。这个和行为干预的IEP一样,但是简单很多。
干预活动的设计,这些活动可以达成什么目标。干预活动要有趣,儿童才会积极。这个比行为干预简单一些,因为目标少,但是难点在活动有趣,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然后就是上课了。上课上课,再评估,制定目标。
这里有一点补充,ASI感统可以搭配其他干预方法,效果更佳。我看到老师督导的连续视频,肉眼可见孩子的变化,线下也看过,搭配ABA方法的感统训练,我也试过搭配的是NI,效果都不错。
--
修改:Zziizi FROM 221.221.216.*
FROM 221.221.216.*
感觉统合要写的太多了,等有空再写,今天写的第4种方法。
Behavioral Momentum Intervention (BMI)
Behavioral Momentum Intervention (BMI) is a strategy in which the task presentation is modified
so that those requiring less effortful responses (i.e., high probability response sequences) occur before those requiring more difficult responses (i.e., low probability response sequences). This is done so that learners will receive reinforcement earlier and will be more likely to remain engaged and persist with the more challenging tasks or requests that follow. BMI can be used in academic,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behavioral domains. In addition to reinforcement, BMI strategies are oft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such antecedent-based interventions and prompting.
行为动量干预(BMI) 行为动量干预(BMI)是一种策略,通过修改任务呈现方式,使需要较少努力的响应(即高概率响应序列)在需要更困难的响应(即低概率响应序列)之前发生。这样做是为了让学习者更早地接受强化,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并坚持完成后续的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或要求。BMI可以用于学术、社交、沟通和行为领域。除了强化外,BMI策略通常与其他基于证据的实践一起使用,如基于前因干预和提示的方法。
--
FROM 221.221.216.*
今天介绍的是第4种方法,BMI,行为动量干预。这个方法是一种策略,就是改变任务呈现方式,中文翻译里已经把具体的都写全了,没有要补充的了。
这里写几个需要关注的小细节:
1. 高概率回应和低概率回应。低概率回应,就是孩子很简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比如拍手,说简单的词(仿说也可以),望着你笑,把东西给你等等,这个简单的对象是孩子,不是我们,也不是孩子的同龄伙伴们。高概率回应,一般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有那么一点点难,孩子努力一把还是可以完成的,而不是孩子努力了以后还无法完成。
2. 强化。孩子完成简单任务后,就要给予强化,让孩子对于完成以后的任务更有动力,也更愿意试一试。
举个例子,孩子可以对于“拍手,摸头,摸肚子”3个指令都完成的比较好,但是不喜欢摸膝盖。
那可以这样计划流程,“拍拍你的小手,啪啪啪”-----给予强化----“摸摸你的头,摸摸摸”
----给予强化-----“摸摸你的肚子,咕咕咕”---给予强化---“摸摸你的膝盖,咚咚咚”。
最后一个摸膝盖的动作,从习惯性听指令,还是为了强化物,孩子都愿意去试试。
如果直接下命令,“摸摸你的膝盖”,因为这个动作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难,这时孩子听不听就看他的心情了,或看老师的指令控制强度了。
--
FROM 221.221.216.*
今天的就写到这里,因为不舒服,想提前休息。
--
FROM 221.221.216.*
第五种方法:认知行为教学策略 CBIS
Cognitive Behavioral/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CBIS)
Cognitive Behavioral/Instructional Strategy (CBIS) interventions are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learning and behavior are mediated by cognitive processes. Learners are taught to examine their own thoughts and emotions and then use step-by-step strategies to change their thinking, behavior, and self- awareness. These interventions can be used with learners who display problem behavior related to specific emotions or feelings, such as anger or anxiety (e.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hese interventions can also be used to support learners in acquiring social and academic skills through explicit learn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CBIS interventions are oft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cluding modeling, visual supports, prompting, reinforcement, social narratives, peer-based instruction and interventions and parent-implemented interventions.
中文:认知行为/教学策略(CBIS) 认知行为/教学策略(CBIS)干预是基于这样的信念的,即学习和行为受认知过程的调节。学习者被教导来审视他们自己的思维和情感,然后使用逐步策略来改变他们的思考、行为和自我意识。这些干预可以用于那些与特定情感或感觉相关的问题行为的学习者,比如愤怒或焦虑(例如认知行为疗法)。这些干预也可以用来支持学习者通过明确的学习策略指导来获得社交和学术技能。CBIS干预通常与其他基于证据的实践一起使用,包括模仿、视觉支持、提示、强化、社交叙事、基于同龄人的教学和干预以及家长实施的干预。
--
FROM 114.241.81.*
个人看法:
对于”认知”这个词,大家听说的很多,尤其是语言相关的干预,但认知行为干预和语言相关的认知是两个认知,也就是说我们日常孩子学习认知,并不是认知行为干预。
那这个认知行为干预是什么呢,大家理解成心理学的CBT(认知行为干预),就是与人情感相关的。做认知行为干预,需要孩子认知到达一定的水平,这样才能“审视他们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才能使用逐步策略来改变他们的思考、行为和自我意识。
这个认知行为教学策略,和CBT又不一样,不一样在于,对象是特殊孩子。特殊孩子相对于普通孩子来说,他们更难一些,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更难一些,需要老师设计好课程去了解孩子,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然后设置课程循序渐进的让孩子接受改变,这个过程会比普通孩子更慢,也更讲究策略一些。认知行为教学策略,通常是和其他行为干预方法一起使用的。
下面这一段,写了又删除,删除了又写,总觉得不满意,提前申明这是我个人看法:
有一点点特征的孩子,沟通能力提升以后,作为家长会认为孩子的对世界,尤其是与人相关的认知怎么那么奇怪,不说父母了,就说孩子经常接触的人和环境,都是很友好,友善的,但孩子就是会“曲解”这个世界,有时又过分“固执”,作为父母,很多时候会觉得是家长没教育好。
最开始会求助于心理相关的,当时不懂,就是朋友推荐,但是接触后,他们总是错在父母,巴拉巴拉的,让我们改变教育方式,关爱孩子等等。这一点,我觉得改变教育方式,关爱孩子是对的,但是这两点太泛泛而谈了。
再后来我看了心理学的书,才知道心理学也是一门科学,马马虎虎了解了一下,还想去报班学习,由于忙碌,不能抽出时间去学习。因为职业原因,也接触了一些心理治疗师,然后发现,都是十分适应国内环境的。后来给自己孩子的方法,还是认知行为教学策略。
这一篇,我发现写不出我的感受,因为对这个方法,我只是使用者和执行者,对于心理学的知识,我也仅仅了解,并没有深入,哪怕最近两天又去看书,还是写不出来。
坚持写的原因,是因为看这个帖子的朋友,孩子长大以后,或多或少会面临着各种情绪问题,尤其是不是谱系,带点谱点的孩子。当孩子入小学以后,可以自己看看心理学的书,或者知道哪些方法有效。
--
FROM 114.241.81.*
第六种方法: 差异性强化(DR)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Incompatible, or Other Behavior (DR)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incompatible, or other behavior (DRA/I/O) is a systematic process that increases desirable behavior or the absence of an undesirable behavior by providing positive consequences for demonstration/non-demonstration of such behavior. Undesirable behaviors are those that interfere with the learner’s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e.g., disengagement, tantrums, aggression, self-injury). The learner is provided such consequence when: a) the learner is engaging in a specific desired behavior other than the undesirable behavior (DRA), b) the learner is engaging in a behavior that is physically impossible to do while exhibiting the undesirable behavior (DRI), or c) the learner is not engaging in the undesirable behavior (DRO).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is often used with other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such as prompting to teach the learner behaviors that are more desirable or incompatible with interfering behavior.
中文:替代性、不相容性或其他行为的差异性强化(DRA/I/O)是一种系统性过程,通过为展示/不展示这种行为提供积极后果,增加了期望的行为或不期望行为的缺席。不期望的行为是指干扰学习者发展、人际关系和健康的行为(例如,冷漠、发脾气、攻击行为、自伤行为)。当学习者进行以下行为时,会提供这种后果:a)学习者正在从事与不期望行为不同的特定期望行为(DRA),b)学习者正在进行在表现不期望行为时物理上不可能进行的行为(DRI),或c)学习者没有从事不期望的行为(DRO)。差异性强化通常与其他基于证据的实践一起使用,如提示,以教授学习者更加期望或与干扰行为不兼容的行为。
--
FROM 114.241.80.*
个人观点:
DR,差异性强化,有时翻译成差别性强化,在干预策略里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在减少孩子不期望的行为(问题行为)方面,也可以应用在其他行为方面。
原理就是孩子不同的行为(B1,B2),会得到不同的强化物(反馈)(比如B1得到C1,B2得到C2),孩子会根据得到的强化物,来选择行为(B1还是B2)。
首先要做的是,定义什么是期望的行为(恰当的行为),什么是不期望的行为(问题行为)。不期望的行为(问题行为)是指干扰学习者发展、人际关系和健康的行为(例如,冷漠、发脾气、攻击行为、自伤行为)。
然后要做的是选择强化物。强化物必定是孩子喜欢的,可以让孩子产生去做某件事的动机的物品或者事情,大家可以补习点强化物相关的知识。
关于强化物的分类,有物品,比如食物,玩具;有社会性强化物,比如表扬(夸奖、击掌,大拇指等等),羡慕,成就感等;有活动,比如游戏,运动等等。代币系统也是一种强化物。
强化物,相关的知识有强化强度,强化频率,以及强化会“饱腹”等等。
当理解“期望行为”、“不期望行为”和“强化物”以后,后面还有一个EBP方法就是强化(Reinforcement (R)) ,就不想写写强化了,现在就讲讲差异性强化(DR),主要应用在孩子不恰当的行为(问题行为)的减少或者消退上,通过孩子不同的行为,会得到不同的反馈,然后孩子根据这些反馈来选择他们的行为。DR在其他方面也是可以使用的。
注明:差异性强化等于差别性强化。
DR差异性强化,包括有
DRA(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替代行为的差异性强化,
DRI,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Incompatible Behavior,不相容行为的差异性强化
DRO,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Other Behavior,其他行为的差异性强化
DRL: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Lower Rates of Behavior高频行为的差异性强化
DRH: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higher Rates of Behavior低频行为的差异性强化
因为词语已经表明了什么意思。大家可以自行网络搜索。
我举个例子来继续加深大家的理解。
重点:就是一定要弄清楚我们的期待行为是什么,最好一次一个目标行为。
举个例子,在学校了,老师在讲课,小朋友会离开座位,在教室里游荡,甚至离开教室。
我们把上课时,小朋友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当作目标,那孩子坐好后,专心听老师讲课,就是另一个目标了。
孩子离开座位,和安坐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所以这是不相容的行为,当孩子安坐时,就要给予强化。这个强化就是DRI。
当孩子能够在座位上坐3分钟,而不离开,过了3分钟孩子就会离开。我们就需要在孩子1分钟,孩子还没来离开时,给予强化。后期可以慢慢增加时长,比如2分钟给予强化,逐步延长孩子的安坐行为持续时间,减少孩子离开座位的行为。这是DRO的应用。
DRA,只得是替代性行为,这个替代性行为也是恰当的行为。比如孩子每次生气时,会大喊大叫,我们期望的是孩子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大喊大叫,现在生气时,会沉默,同时握紧双手,当出现这种行为时,我们要给予强化。在问题行为干预时,我们有时要做的是教孩子一种恰当的行为去替代当前的问题行为。
这一段写的好艰难。因为问题行为干预,真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事情,也特别灵活的事情。
我写写其他期望行为方面的应用吧。
1.孩子维持期望行为时间的不同,比如1分钟,2分钟,3分钟,10分钟,可以区别性强化;
2.孩子已经熟练掌握的恰当的行为,和不太熟练但努力去做的恰当行为(我们鼓励的),可以区别性强化,给于前者一般强化,比如口头表扬,给予后者高强度强化。
--
FROM 114.2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