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能对自闭症进行专业诊断的医院和医生寥寥无几。即使家长在孩子早期发现了有所异常也往往不能明确究竟应该去看哪一科,寻求怎样的帮助。
当然,现状也在逐渐改变,据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李雪介绍,全国儿保科都在推广普及对自3个月起就对婴幼儿进行自闭症的筛查,从孩子发育的一些征象就能看出自闭症的早期端倪,越早进行干预其预后效果越好。
家长从哪些线索可以看出孩子有自闭症的倾向?
在儿童精神科诊室里医生对就诊者要进行哪些方面和观察?
去医院填的那些量表和做的相关检查都有什么用?
我们邀请到北大六院一线自闭症诊断医生李雪跟您聊聊关于自闭症诊断的医生心得。
李 雪
北大六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
精神病和精神卫生专业博士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应用行为分析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副秘书长1、当孩子多大时,出现哪些异常反应会怀疑是自闭症呢?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在孩子2岁左右,或者2~3岁之间有一些异常表现带来就诊,然后确诊有孤独症。根据回顾性研究显示:约有95%左右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父母在他们2岁之前就发现有问题了。但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带孩子及时就诊,都是到2岁左右,孩子语言相对比较落后的时候才来就诊。实际上,很多谱系障碍的孩子,可以在1岁之前或者1~2岁之间,发现有早期发育异常,并能早期筛选出来。
影响孩子早期诊断的一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当地是不是有比较完善的、针对谱系障碍孩子的早期筛检。
②家庭中有没有同胞。比如家里已经有一个正常孩子或一个谱系障碍孩子,家长就可能对第二个孩子的异常更有敏感性。
北大六院也有自闭症的高危门诊,专门针对6个月以上的孩子,有很多6、7个月的孩子来就诊,这些家庭中第一个孩子一般是谱系障碍孩子,家长就会更加敏感。
③父母亲自带养比隔代养育更容易发现孩子是否发育落后。
怀疑孩子有问题,家长们第一个发现的征象一般是孩子语言发育的落后。比如一两岁了还没有语言能力,沟通起很多困难。对于语言相对会好一些孩子,另一个发现的节点是上幼儿园,在幼儿园不听从指令,无法融入集体等。
实际上,更多可观测的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比如9个月~1岁的时候,孩子没有眼神的交流,叫名字没有反应,家长对他笑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回应,这些都是可疑的点,需要带孩子来早期就诊。再比如,孩子的游戏技能比较差,或存在一些刻板的行为模式、刻板的语言的倾向等,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注意的。
△ 目前,全国的妇幼保健系统已经开始针对自闭症的这些症状进行早期筛检。
2、作为一名自闭症诊断医生,面诊患者的过程一般都有哪些步骤?一般情况,来我院就诊的孩子有这么几种:一是发现家长发现有问题,二是社区筛查后转诊过来的,还有一种是全国各地看了很多医院,家长对于诊断不是特别放心,来我院再次确诊的。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得进行我院的精神检查,首先医生要跟家长非常详细地了解病史,包括孩子从小到大生长发育的所有情况。第二步就是医生与孩子现场进行互动。当然两者的顺序不固定,医生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特别是互动环节,每个孩子情况不一,互动的时间和内容也会不一样。之后,我们会给孩子安排进行一些测查和评估,由家长完成一些量表,基本上是与孩子发育相关的评估,并不是教育训练的评估。
有一些孩子,我们还会安排一些身体方面的检查,比如怀疑他可能有其他共病,会让他做一些血液相关的检查。如果没有这样的情况,孩子的症状非常典型,基本上第一次来,医生就能诊断。还有一些孩子受限于就诊时的表现,比如困了、累了、饿了,怎么都不配合了,一般孩子检查完了之后我们会要求家长过一段时间再带孩子过来。
因为近些年不典型的自闭症孩子越来越多,症状越不典型,诊断起来花费的时间就会越长。我们也希望能看到孩子一个动态的变化,不是说这一次就诊就给一个诊断,有可能要求孩子过1个月、2个月或3个月之后再来,这样我们会有一个动态的观察,看孩子整体的进步是如何的,最终给孩子一个诊断。
3、就诊儿童精神科除了能给孩子诊断自闭症,医生还会给家长哪些建议?除了给就诊的孩子诊断以外,很多医生也会给孩子一些康复训练方面的建议。比如下一步家长应该做什么,要学习哪些相关的知识,孩子的训练大概是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等等。
我们通常也会要求孩子在做康复训练的同时,定期回来复诊。比如有些孩子我要求3个月来一次,有些孩子要求半年来一次,有些孩子要求1年来一次等等。还是希望所有谱系障碍的孩子都能定期复诊,让医生帮孩子看一看整体发育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其他的共病等问题。
很多家长担心上医院诊断就是给孩子扣帽子,实际上不诊断问题也还是在那儿。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个神经发育障碍,孩子发育落后,就需要去干预和训练,不管他是自闭症也好,还是发育迟缓也好,语言发育迟缓也好,家长发现他有问题,说明他某一方面已经落后了,具体诊断是什么对于孩子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有哪些问题,怎么去解决。
--
FROM 114.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