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timesquare 的大作中提到: 】
: 谢谢您的回复!确实感觉打回去咬回去完全没有效果,他就不能理解这是惩罚。改为不咬就奖励这个我们可以试试,疏导就是这个意思吗?他不是防御就是对任何正常的事物没有兴趣,应该是觉得无聊而产生的破坏性的行为,应该算是觉得有趣而喜欢做吧,看不出敌对意识,甚至被反抗推倒在地头上一个大包还流血了也就过去就忘了,下次继续干。焦虑感觉他平时很焦虑,在同龄人面前特别焦虑,就算只有一个同龄小孩在旁边,他就行为很不正常,这个应该怎么疏导呢?只掐爸爸这个感觉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这个我们要试试!谢谢您推荐的书,我们去看一下
:
只能跟您系统介绍下我家的干预方法,但千万不要照搬。我家差不多干预了1年半才基本控制了孩子的攻击行为,两年半才基本消除了孩子的攻击行为,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发育的结果,所以很羞于给您提建议。
1、奖惩的有效性,我家从6岁半开始干预,刚开始也是打,效果很差。然后慢慢调整为没收他喜欢的书和玩具作为惩罚手段,用奖励代币的方法作为奖励手段。
2、目标的可达成性。把干预的目标量化,并给孩子提出一个可能达成的目标。用心理辅导师的原话,就是:“让孩子垫垫脚就可以达成的目标”。
3、奖惩的即时性。尽量缩短行为和结果之间的时间。我家是陪读,便于出现问题立刻干预,也便于发现量化孩子的问题行为。
4、事后总结。带孩子复原社交场景,总结教训,提出正确的做法。
5、心理疏导。先做了心理评估,然后通过每周一次沙盘,缓解孩子的焦虑和敌对意识。另外,尽可能在干预之外,创造轻松和环境。我家,父亲作为负责奖惩孩子的人,想方设法多带孩子玩,积极改善亲子关系。心理辅导师的建议是,最好找一个很定时规律的孩子喜欢的娱乐项目,让孩子想起这个娱乐项目就想起爸爸。
6、干预手段的连续性。如果干预手段有效,一定要连续,尽量避免波动。
7、家人要统一目标,统一手段,千万不要互相拆台。
最重要的还是把推荐的书赶紧学学,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干预手段。
--
FROM 115.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