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的症状,受心理暗示的影响是很大的。
尽管有很多医生会说“早诊断、早干预”,但作为家属要怎么看待?孩子是在社会里生活,而不是在医院、医学试验室里生活。
“标签化”对一个儿童意味着什么?你们的圈子有没有考虑过?
即便是确诊了,对于一个症状轻微的孩子,怎么样对待才更有利?
还是那句话,能不能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那个孩子,你希望被怎么对待?
不管这个孩子是真孤独症,还是假孤独症,他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 在 sdali 的大作中提到: 】
: 她确实找了也算很权威的机构,也得到了一个我觉得更加客观的建议,而且确实也有所谓“症状”,并不是完全没有,不然ados也不会过线,之前也不会医生说是偏重度了
:
: 但这个“病”界限这么模糊,医生说“是”或者“不是”,你会马上放心或者就认命了,不就是一直观察焦虑直到上幼儿园,上小学
: ...................
--来自微微水木3.5.12
--
FROM 223.1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