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对话肯定算了。娃的提问很有自我意识,而且还是自主自发的表达,其实是非常优秀的。
版主家娃其实回答到点儿上了,思路跟上了,并没有游离,而且也情境理解到位了。非要挑毛病就是大人精神生活太贫瘠语言太匮乏……所以聊两句就聊不下去了。版主这么被我黑下去估计迟早有一天我被拉清单……
通过我“长期”观察,以及对我家两个孩子的对比,语言其实跟性格有关系。
有些孩子内心想法跟活动很丰富,但是也许是不喜表达,也许是不善于表达,就需要有人给他们示范,然后他们有一天会恍然大悟:哦~原来还可以这样说话,原来这么说话我的目的会更好更快的达到。
就从你和版主举的两个例子说起。
1.孩子发现花洒坏了。其实这本身就是个重大发现啊。哇,宝宝好棒啊!都能帮爸爸妈妈管事了,幸亏你发现了,不然一直坏着我们都没法洗澡了(反正瞎编呗)。然后可以教他,宝宝,这个东西叫花洒或者淋喷头,水管是这个细细的、长长的部分,你看~
还可以问:你怎么发现它坏了的呀?孩子就很有可能说:因为它滴水。而不是简单回答一般疑问句了。或者如果孩子回答不到位,可以引导,你看,这个水怎么样啊,是不是滴答滴答地漏水了?
后来引导到修理的话题,也可以问,修理工叔叔是不是带着一个大大的工具箱来啊,里面什么都有吧?爸爸也有工具箱,爸爸修得更好,爸爸来修好不好?给你看看爸爸的本事~本来就是编,就当个话唠,唠叨呗。
2.取名字这个话题,如果取完名字孩子没有再问的意思了,大人可以主动问: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他取名叫小七吗?然后又可以开始新的对话了。
既然要干预,就得有意识的创造话题,引导孩子会感兴趣的点引他提问,别随便把天聊死。
引导语言表达需要花点心思和时间,对于不太开口的孩子,一开始可以先是示范,就跟英文的磨耳朵一样,孩子学会了以后也会很高兴,就会反复运用表达,实现良性循环了。
【 在 Pathetiqu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我也有疑惑,也想过楼主举的例子算不算。我理解这样应该算:
: 娃:“妈妈这只小老鼠叫什么名字?”
: 妈:“妈妈也不知道。”
: ...................
--
FROM 222.1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