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我们每天都在做却值得深思的话题: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答案很明确——要培养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引路人!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思考者。有的举手飞快却不够深入,有的沉默许久却能直击要害。这告诉我们:思维没有好坏,只有不同。从手缝衣服到发明缝纫机的跨越,正是人类思维的伟大飞跃。由此,我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培养孩子三种关键能力:快速应对变化的"快思维",洞察本质的"深思维",突破常规的"新思维"。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从三个简单改变开始:1. 把"对不对"换成"你是怎么想的",2. 学生回答后,耐心等待7秒,给学生深度思考留白,3. 大胆展示矛盾观点,比如在思政课上呈现两个立场相反的观点,让学生展开辩论。
由此需要教师学会做以下四件事情:首先是要会诊断,从学生的错误答案中听出思维卡点;其次要懂放手,把板书权交给学生,忍住代劳的冲动;第三要善追问,用"发现什么-为什么-还能怎样"的三阶问题推动思考;最后要敢跨界,尝试用古诗意境讲解数学对称,用体育比赛解释概率概念。
那么,作为学院研训员,我们如何系统性地帮助一线教师成为学生思维的引路人?
我感到我们要帮助教师实现三个维度的转变:1. 从"知识传授者"转向"思维引导者",2. 从"标准答案提供者"转向"问题情境创设者",3. 从"课堂主导者"转向"思维活动设计者"。具体而言,需要培养教师具备以下四种核心能力:一是思维诊断能力:准确识别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二是问题设计能力:设计具有思维梯度的优质问题链,三是课堂观察能力:敏锐捕捉课堂中的思维生长点,四是跨学科整合能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思维迁移。我们可以通过示范引领、实战训练、行动研究、评估反馈等策略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四位一体培养体系,以及资源支持、专家支持、平台支持等途径提供专业支持,完善保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
各位同仁,有句话说得好,普通教师传授知识,优秀教师培养思维,卓越教师唤醒创造。培养思维型教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创新工作方式,提升专业指导能力。让我们以更专业的素养、更务实的态度、更创新的方法,帮助一线教师在思维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共同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
FROM 61.17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