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学院如何以“智库引擎”驱动深度协作,把培训做成教师发展的“增值器”,而不是“活动计数器”的一些想法。
我先问三个“为什么”?
为什么同样的培训,有的老师回去课堂立马变样,有的却“涛声依旧”?
为什么学院四大中心都在运转,却仍听到“培训像拼盘”的抱怨?
为什么奉贤教育持续攀升,教师仍感觉“成长焦虑”?
答案只有一句话:没有深度协作,就没有高质量。协作不是“谁配合谁”,而是“智库先行、数据导航、中心共治、课堂验证”。
精准把脉教师成长需求。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当下,教师成长的需求愈发多元与精细。我们必须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全力打造一个真实真切的“智库引擎”。例如我们当下掌握的全国教师库,培训签到平台,教师学分平台等,这一个个汇聚海量教育数据“智慧大脑”,如同一位精准的“医生”,可以分析全区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年限、职称层次以及教学痛点等信息,为每位教师绘制出个性化的“成长画像”。这一画像让培训需求不再模糊不清,而是变得具体而明确。基于这些数据,学院能够有的放矢地设计培训课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名师,为教师们量身定制“成长方案”,确保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精准对接。
从我到我们的成长共同体。教师成长绝非孤立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团队协作、智慧共享的集体修行。学院积极倡导深度协作理念,全力搭建起一个个教师成长共同体。这里首先是各个中心界限被打破,不同学段学科背景、不同部门的研训员围绕同一主题展开研讨,设计培训课程,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其次学院和基层学校紧密联系,研训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教师们并肩作战的“战友”;同时时空限制被突破,线上社群成为教师们随时交流、即时反馈的成长家园。最后从我到我们的共同设计并实施项目课程,我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信最终受益的也是我们的学生,也在项目化的学习环境中收获知识与能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景。
让培训成果落地生根。培训的终极目的,绝非仅仅是让教师们听几场讲座、记几页笔记,而是要切实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让培训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成为教师发展的“增值器”。学院这几年一直持续开展的工作项目备案、研修员结对蹲点等,其实就是在培训质效评价中搭建“问题链、证据链、行动链”闭环机制,确保教育教学研修成果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基于问题和需求调研设计培训内容,实施培训,再从培训中提炼的关键问题转化为课堂行动课题,教师在真实教学场景中开展微研究、微创新,并通过教学日志、课堂录像、学生反馈等多维度证据记录成长轨迹。当然要形成良好的闭环机制,其中还需要各种激励机制的加持。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评选“十佳协同研修案例”,让“协作”成为看得见的硬通货;建立“金牌培训师”荣誉机制,实行“双向选师”,让“最合适的人”遇见“最迫切的需求”。
借用系统论的一句话:结构决定功能。如果培训仍停留在“拼盘式”讲座、“打卡式”研修,结构就散了,功能自然弱了。只有让多元主体在共同愿景下交织成“学习共同体”,才能真正激活教师成长的“第二曲线”。我们坚信,在"智库引擎"的强劲驱动下,在深度协作的浓厚氛围里,学院的培训必将为教师们带来更多的成长“附加值”,助力他们在教育的征程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也必将为奉贤教育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携手共绘"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美好蓝图!
--
FROM 61.17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