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业内人士的跟帖更精彩:
虽然制作飞机的技术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因为没有FAA的认证考试的经验技术,所以听说在布线方法等确保安全性等一些细小的事情上要重做很多次。
本田雇佣了有经验的人,因为有那个技术诀窍,所以进行得很顺利。
在小的雇佣机会上的扣扣索索,造成了很大的失败。
“YS-11的设计不错!操作很难,只是驾驶员失误而已!”这么说的家伙没事吧?人性错误引发的不仅仅是飞机,而是重大的缺陷。飞机这种飞行基本在60年前就完成了。以前事故原因的大半是机械故障,但是在现代绝对无法消除的人性错误占了大半。现代飞机的所有系统都把如何减少飞行员的工作负荷和减少失误作为一个大主题来开发。
中途主翼的素材变更→基本设计重做之类的,所以不能说机体没有问题。现在是不是最后阶段完全不清楚,不过线路说三道四是最近的事,老实说我觉得说的话不合适。
听说从首次试飞的时候开始主翼的强度就只有一半左右,基本设计还没有完成。如果不是布线、认证等以前的问题的话,我想不会迟到到这里。还有,因为购买的商品也很小气,没有使用国产的,所以不断发生纠纷,慌慌张张的改变了,但是价格不合适,也有传言说交货期也来不及了。
JAXA的运输船“鹳鸟”也向NASA提交了首次方案的设计图,从NASA收到了一份式样变更书,去NASA打听了一下,到完成为止要花上几十年时间,所以直接叫了NASA的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开发了白鹳?所以飞机部门也可以从美国拔出来,应该带着技术人员来啊。
从YS-11的失败中什么都没学过的无能企业。以前的财阀系企业因为有很多有能力的人所以才像现在这样长大的吧,但是现在在那里工作的人看起来像是盘腿坐在那家企业的看板上。如果不是三菱集团的一员的话,我想早就成了东芝的第二舞了。
虽然没有把握延期问题的内容,但是6次延期交货的影响很大吧。交货越晚,销售额就越少,只需要花费费用。
<负螺旋>发现问题=>向设计、开发方输入信息,研究对策形状,得到解析后制造,再测试。
关于FAA形式认定的细节,事前的调查完全没有完成。飞机本身是飞出来的,但是胡乱检查的话,“倾向和对策”给人一种很甜的感觉。本田JET的开发中心和制造基地都设在美国,这方面的研究很周到。飞机的开发虽然是第一次,但是曾经因为日美贸易摩擦将生产基地转移到美国反复试验,在美国的法体系中进行企业活动,拥有各种各样的技术诀窍吧。“师傅日之丸”企业的三菱,在这方面完全不行吗?
--
修改:williamtong FROM 183.238.182.*
FROM 183.2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