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其实现在的星舰没啥看点
先打一发上面级测试再入耐热,说的容易,要么把它装在SLS的第一级上面,第一次试验,flap 控制软件出问题, 翻滚而不是隔热瓦一边朝前,烧毁解体, 十亿美元打水漂了; 第二次试验, 一个flap 电机故障,掉海里, 又十亿打水漂了;
要么把它装在super heavy上面,第一次试验, 一二级分离出问题,30多台raptor打水漂,一二级的回收都测不了。
正常人的思路是先把三台发动机的第二级的低空部分撸顺了, 接着弄二三十台发动机的super heavy(摔一次损失几十台发动机); 一二级分别撸顺了, 再接在一起撸。您要只关心轨道上再入的可行性,拉进度条,眼不见心不烦就行
【 在 roy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射上天后再落地,这个技术对spacex而言已经很成熟了,无非就是换了个发动机,现在的SN,根本就没有验证什么突破性的技术,有啥可看的呢?
: 目前星舰能看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用不锈钢做外壳,它到底能不能撑住再入时的高热,才是应该验证的。我个人觉得,如果按照正常做工程的思路,应该是先打一发星舰上天然后实际再入一次,确认这条技术路线可行才对呀。
--
FROM 115.64.226.*
当然要全尺寸,局部的摩擦热的情况又不是可以直接scale up的。
当然要带二级发动机,二级提供2/3的Delta v, 二级不带发动机那就是一级MECO的速度 只有实际再入的1/3,摩擦热是1/27。 falcon9的一级裸铝都回收多次了,二级不带发动机测个毛线
【 在 roy 的大作中提到: 】
: 测外壳能否抗住再入的高热,需要全尺寸的星舰吗?需要星舰自带二级发动机吗? ...
--
FROM 49.183.21.*
比例模型可行,全尺寸的未必就可行;反之亦然。
要弄个大致的结果,电脑模拟就行(我相信他们选定材料前肯定跑过模拟的),用不了比例模型;要弄准确结,就必须全尺寸的:之前强调过,这玩意scale up的结果不再可信
能把120吨干重的全尺寸starship二级作为负载打上轨道的一次性二级还不存在。您要这样子验证的话,先搞一台mother of starship 的一次性二级来把starship打上去。只是这样,SLS的一级又分分钟不够用了,要弄一台SLS heavy来把mother of starship+starship打上去。
是的,用mother of starship来把starship推到入轨速度的话,starship上的三台raptor vacuum的确是可以省掉了,大约是省掉5吨。
【 在 roy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次验证扛烧蚀新技术必须用全尺寸实机?
: 验证机 必须自带发动机?用别的一次性二级打上去不行?就算是全尺寸样机,扛烧蚀也必须用反推的话,降落时不需要开机的发动机也必须带上?
:
--
FROM 115.6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