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被水木吞了,全文请看文末链接地址)
从天和核心舱到天舟二号货运飞船
从火箭发射到交会对接
从“太空首单”到航天员出舱
哈工大多项技术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确保此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
盘点背后的哈工大力量
图片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计划在轨运行时间长达15年,遭受空
间碎片撞击(速度高达每秒数千米)的概率相对较高,运行安全受到威胁。舱内有航天
员长期驻留,其安全性更需要得到保障。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
在轨感知技术在天和核心舱得到成功应用,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
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
空间机械臂是我国空间站的关键设备,未来承担着宇航员出舱活动、空间站建设、使用
和维护等核心任务,为我国长期空间驻留和在轨服务提供了关键装备保障。航天学院齐
乃明教授团队研制的多维、高保真零重力装调及试验的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核心舱机
械臂总体装配和各阶段的地面测试。
图片
▲天和核心舱机械臂零重力装配及试验系统(央视《大国重器》报道)
空间交会对接是现代航天器长期在轨运行期间不可缺少的操作,是载人航天活动三大基
本技术之一。空间对接机构是实现空间飞行器间在轨的机械连接、建立航天器联合飞行
的组合体和安全分离的系统。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团队攻克了空间对接机构核心零件的
表面强化难题,并研制了离子注入与沉积工业化装备,保障了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二号飞
船与目标飞行器的可靠对接。机电学院赵杰教授团队首创对接过程瞬时动能等效的集约
化模拟试验装置,解决了大质量飞行器对接过程全尺寸、高逼真模拟的工程化难题,确
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历次空间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
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
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的是中国自
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材料学院武高辉教授团队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
学级铝基碳化硅(SiC/Al)复合材料技术,突破了传统反光镜径厚比的极限,创造了1:
25的超薄纪录,经特殊的稳定化处理和镀膜处理达到设计要求,保障了航天员出舱活动
的顺利进行。材料学院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一院
组成合作团队,突破了壁厚均匀性控制等关键技术,最终成功研制出整体结构复杂异形
氧气输送管件,消除了传统结构的全部焊缝,为保障航天员长时间出舱活动期间的生命
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航天员佩戴舱外服反光镜出舱
监测和保障航天员的健康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重要任务,而航天员在天和核心
舱做健康监测所使用的超声设备,正是来自深圳开立医疗的X5彩色超声成像系统,航天
学院沈毅教授团队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与研制,出色地完成了相关任务并取得多项关键
技术突破。
化工与化学学院黄玉东教授团队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12号逃逸系统发动机喷管扩散段关
键技术的研制任务,极大提升了发动机喷管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保证航天员的生
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七号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主要成员,是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
新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中国“太空首单”任务的背后,
我校和航天一院合作攻关,研制的火箭伺服系统耐磨动密封涂层轻量化蓄压器壳体和整
体五通件两项技术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材料学院周玉院士创新群体王亚明教授课题组
研发的耐磨动密封陶瓷涂层技术,突破了陶瓷涂层致密化理论与技术、复杂型腔内壁涂
层均匀生长与抛光等技术难题,已经实现伺服机构蓄压器壳体耐磨动密封涂层高质量稳
定制备;材料学院苑世剑教授团队研发的流体压力成形技术,突破传统多块拼焊结构可
靠性低的难题,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整体结构五通件并实现高质量稳定生产。
图片
▲ 长七火箭垂直转运(杨成 摄)
让我们为中国航天喝彩
为哈工大力量点赞!
图片
来源 | 新华社 央视新闻 综合官微报道
转自 | 哈工大官微
===================================================
原文有图,传送门:
https://mp.weixin.qq.com/s/HMKsnq99mUZTBcemoD6Krg
--
FROM 111.3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