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求助:随着海拔升高,大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是否变化?
因工作需要,需要知道不同海拔高度下大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值。用《美国标准大气数据(1976)》查不同海拔下空气的数密度(number density)和密度值计算其中氧气和氮气的百分比,发现80Km之内基本不变化,和地面0海拔的数值基本一致;大于80Km后氧气百分含量迅速降低,到100Km时已经降低到9.6%。印象中很早以前看过一本书中提到:由于氧气分子量比氮气大,分子量大的成分更容易沉积到地球表面,所以随着海拔升高,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是逐渐减少的。
现在的疑问是:海拔80Km之内大气中的氧气含量究竟有无明显变化呢?工作所需要的数据没超过80Km。
有了解大气数据的朋友,还请多指教!谢谢!
--
FROM 223.104.42.*
应该是有吧,8km上珠峰都很难不带氧气啊
【 在 jojozha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工作需要,需要知道不同海拔高度下大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值。用《美国标准大气数据(1976)》查不同海拔下空气的数密度(number density)和密度值计算其中氧气和氮气的百分比,发现80Km之内基本不变化,和地面0海拔的数值基本一致;大于80Km后氧气百分含量迅速降低,到
: 100Km时已经降低到9.6%。印象中很早以前看过一本书中提到:由于氧气分子量比氮气大,分子量大的成分更容易沉积到地球表面,所以随着海拔升高,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是逐渐减少的。
: 现在的疑问是:海拔80Km之内大气中的氧气含量究竟有无明显变化呢?工作所需要的数据没超过80Km。
: ...................
--
FROM 183.129.145.*
个人意见,在80Km以下,可能是因为存在着大气环流,所以会出现“搅匀”效应,所以单纯地按分子沉降理论模型是做不出正确结果的。
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的模型就完全不同。
【 在 jojozha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工作需要,需要知道不同海拔高度下大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值。用《美国标准大气数据(1976)》查不同海拔下空气的数密度(number density)和密度值计算其中氧气和氮气的百分比,发现80Km之内基本不变化,和地面0海拔的数值基本一致;大于80Km后氧气百分含量迅速降低,到
: 100Km时已经降低到9.6%。印象中很早以前看过一本书中提到:由于氧气分子量比氮气大,分子量大的成分更容易沉积到地球表面,所以随着海拔升高,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是逐渐减少的。
: 现在的疑问是:海拔80Km之内大气中的氧气含量究竟有无明显变化呢?工作所需要的数据没超过80Km。
: ...................
--
FROM 111.30.222.*
珠峰带氧气不是因为百分比变化,是氧气绝对值变化。
【 在 Karl2022 的大作中提到: 】
: 应该是有吧,8km上珠峰都很难不带氧气啊
: 到
--
FROM 111.30.222.*
有没有相关的资料或书籍推荐一下?小弟去学学。
【 在 Tschues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个人意见,在80Km以下,可能是因为存在着大气环流,所以会出现“搅匀”效应,所以单纯地按分子沉降理论模型是做不出正确结果的。
: 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的模型就完全不同。
:
--
FROM 117.136.0.*
首先,说真的,这个确实得找到行内人和权威性的资料说了才算。
要说重力分离,定性的感觉其实大家都差不多,有可能发生,但需要重力场足够强,时间足够长,还要克服混匀的倾向,包括流动/扰动、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扩散。可是我没有定性的理论方法可以算出来具体的浓度剖面。
你以那个数密度和质量密度为依据是可以算出平均分子量的,然后可以根据平均分子量粗略估算氮氧比。就不知稀有气体在高空是不是富集。
说了半天没用的,就是看没专业人士出来,帮着顶下帖子吧。或者大家也可以集思广益。想想有什么工具书或者资料库可以找找。
【 在 jojozha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工作需要,需要知道不同海拔高度下大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值。用《美国标准大气数据(1976)》查不同海拔下空气的数密度(number density)和密度值计算其中氧气和氮气的百分比,发现80Km之内基本不变化,和地面0海拔的数值基本一致;大于80Km后氧气百分含量迅速降低,到100Km时已经降低到9.6%。印象中很早以前看过一本书中提到:由于氧气分子量比氮气大,分子量大的成分更容易沉积到地球表面,所以随着海拔升高,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是逐渐减少的。
: 现在的疑问是:海拔80Km之内大气中的氧气含量究竟有无明显变化呢?工作所需要的数据没超过80Km。
: 有了解大气数据的朋友,还请多指教!谢谢!
--
FROM 221.216.144.*
临近空间,这些数据都是J密吧。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说真的,这个确实得找到行内人和权威性的资料说了才算。
: 要说重力分离,定性的感觉其实大家都差不多,有可能发生,但需要重力场足够强,时间足够长,还要克服混匀的倾向,包括流动/扰动、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扩散。可是我没有定性的理论方法可以算出来具体的浓度剖面。
: 你以那个数密度和质量密度为依据是可以算出平均分子量的,然后可以根据平均分子量粗略估算氮氧比。就不知稀有气体在高空是不是富集。
: ...................
--
FROM 123.112.150.*
我提一个思路供楼主考虑做计算依据
1.空气压力传递以音速前进,说明空气分压内,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等,都有相同速度
2.音速与温度相关,高空温度降低,分子内能减少,但是压力稀薄,空气分子振荡幅度增大,二者结合最终表现为音速下降,与常温下低密度物质的音速小于高密度物质的音速原理类似
【 在 jojozha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工作需要,需要知道不同海拔高度下大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值。用《美国标准大气数据(1976)》查不同海拔下空气的数密度(number density)和密度值计算其中氧气和氮气的百分比,发现80Km之内基本不变化,和地面0海拔的数值基本一致;大于80Km后氧气百分含量迅速降低,到100Km时已经降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Dol Guldor Express」
--
FROM 223.1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