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小行星防御计划
中国行星防御计划:起步晚,起点高
我国紫金山天文台长期观察小行星,上世纪50年代就发现过小行星。但我国近地小行星观察开展得比较晚。1995至1999年,北京天文台(现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使用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开展了持续4年的近地小行星搜寻,发现5颗近地小行星。2006年,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联合研制了一米口径的施密特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安装于盱眙。迄今它已发现1000多颗小行星,其中36颗近地小行星。
不过,我国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数量在国际上所占比例仍然非常小。所幸的是,最近几年我国天文事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会。位于青海冷湖、建设中的2.5米口径“墨子”大视场巡天望远镜,以及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CSST)都将成为近地小行星搜索的强大武器。
我国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曾于2012年近距飞掠图塔蒂斯小行星。中国已进行多次成功的月球和火星探测。“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任务也已经正式立项。它于2025年发射,一年后抵达近地小行星2016HO3,一次实现小行星绕飞探测、附着着陆和取样返回。之后探测器还将继续飞行七年,访问主带彗星311P。相比之下,计划中的小行星防御实验任务难度更低。以中国的航天的实力,完成这个任务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美国:行星防御的先行者和主导者
美国小行星研究历史悠久,也是最早开始对近地小行星进行监测和预警的国家。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创建于1947年的小行星中心(MPC)。MPC得到了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支持,目前由哈佛大学天文台和史密松森天体物理台合作运作。全球天文学家的小行星观察数据都会提交到MPC,再由MPC进行新发现小行星的确认和临时/正式编号的颁布。数十年来的数据积累使它成为目前全球最权威的小行星数据中心。仅仅因为MPC的存在,美国在近地小行星的发现、监测和预警方面就具备了巨大的优势。
由于美国拥有的历史积累和技术优势,在已发现的3万多颗近地小行星中,美国的发现占了95%以上。2008年至今,有7次撞击事件事先做出了预警。这些发现主要依赖大视场的地面光学巡天望远镜。历史上主要的近地小行星搜索项目包括卡特琳娜巡天系统(CSS)、夏威夷大学的Pans-STARRS1和ATLAS、麻省理工林肯实验室的LINEAR(已结束)、美国空军主持的NEAT(已结束)等。由美国多家政府和私人机构合作建造、位于智利的8.4米口径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LSST)即将完成,届时将大大加快近地小行星的搜索进度。预计到2030年将140米以上近地小行星的发现比例提高到8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执行多次小天体探测任务。2005年7月4日,NASA“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撞向坦普尔一号彗星的慧核。探测器拍摄了撞击过程,获取了宝贵的数据。这是人类航天器首次撞击小天体。虽然撞击目的不是要改变慧核轨道,但获取的数据对探索行星防御仍有重要意义。这次撞击在科学界和公众影响很大。相信它也对NASA后来的小行星防御计划产生了影响。
2016年,美国成立了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负责行星防御长期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各机构和政府间的协调。“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DART)便是它实施的最重要的项目。2022年9月26日,总重570公斤的DART航天器以6.6公里/秒的速度成功撞击160米直径的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使其围绕另一个小行星“迪迪莫斯(Didymos)”的轨道周期缩短了32分钟,大大高于预期(10分钟)。
2023年3月1日《自然》杂志的论文给出了更多细节。撞击后小行星速度改变了2.7毫米/秒。撞击喷出物质的作用使动量增强了3.6倍。这是个令人鼓舞的结论。不过,其围绕的小行星质量和引力完全无法和地球相比。撞击产生的每秒毫米级的速度增量对改变冲向地球的小行星轨道可能无足轻重。行星防御依然任重道远。
必须承认,美国在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方面仍然拥有全球主导地位。作为唯一实施过太空实地试验的国家,美国的行星防御技术也遥遥领先。不过,它的后续计划似乎有点青黄不接。除了2026年的“近地天体勘测者”,NASA目前还没有公布其他相关的计划。
--
修改:mactom FROM 124.126.148.*
FROM 124.126.148.*
不懂原因,愿闻其详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和小行星防御是矛盾的。等老马把卫星都发上天,小行星防御也就废掉了。
: 【 在 mactom (mactom)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中国行星防御计划:起步晚,起点高
: ...................
--
FROM 124.126.148.*
光学有影响,雷达呢?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行星探测是通过拍照来检测的,星链通过时也会被拍下来。那一部分空域信号只能删掉,等卫星多了删的就越多。
: 除了马家,还有其他家的卫星也准备送上天,基本全天会布满的。
:
: ...................
--
FROM 124.126.148.*
期待美国提出颠覆性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对美国人来说,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Jwst从计划发射到入轨等了多少年,你以为像发卫星那么简单。
: --
: 发自xsmth (iOS版)
--
FROM 124.12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