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马斯克大火箭运费200美元/公斤,长5火箭运费7900美元/公斤
醒醒,星舰成熟在哪儿啊?那不存在的东西说话?
【 在 NorthWestPAK 的大作中提到: 】
: 200美元的数据没有问题,200美元是星舰成熟后的运费,200吨载荷的运费4000万美元,回收的发动机,假设可以打10次,这就是4亿美元的收入,打20次就是8亿美元的收入,靠铁皮储料罐的加持,马斯克亏吗?一点都不会亏,中国航天封闭落后的产业模式,需要改变了。。
: 【 在 ia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 的大作中提到: 】
: :
: ...................
--
FROM 124.65.8.*
他们是把可回收算上了,另外就是星舰用的材料成本比现有航天用的材料按载荷算的话,要低很多。以前航天都必须用最贵最好的材料造,安全系数无限拔高,马斯克用不锈钢直接无视所有金科玉律。还有就是一次发送的载荷多,但是星舰用来发卫星至少也要再等2年以上,到时候星舰还有没有综合优势就很难说了。
【 在 ysd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啥咱们这么高,不是有人工成本低的优势吗?
--
修改:newzzdx FROM 124.65.8.*
FROM 124.65.8.*
你从哪儿看到的研发费用只需要50亿美元?还有,你说每艘星舰要发30次的话,需要几年才能完成这个数字?这样平摊下来的时间成本怎么算呢?如果10年这3万艘次才发射完,那这个折旧成本也不低。
【 在 ihi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星舰项目启动至今一共花费不到30亿美元,眼看就要试验成功。定型后研发阶段完毕,假设总研发费用50亿美元,星舰规划总产量1000艘,假设平均每艘全寿命发射30次,一共3万艘次,总研发费用平均分摊到每次发射才16万美元而已。
--
FROM 124.65.8.*
马斯克的星舰应该算几代航天人的功劳啊,最起码得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吧?200美元/公斤很便宜吗?
【 在 NorthWestPAK 的大作中提到: 】
: 咱们是吹三代航天人,长五7900美元/公斤的运费很便宜吗?
--
FROM 124.65.8.*
中国的航天不是商业航天,发展模式有啥不合理的?中国的商业航天还没大规模投产呢。你要比应该拿中国航天跟NASA比,跟土星5比,跟SLS比,你看看谁更便宜?航天事业不一定就只有商业化这一条路可走,商业化只是航天事业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 在 NorthWestPAK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不重要,就算马斯克的运费不是15美元/公斤而是150美元/公斤,长五7900美元/公斤,长八5000美元/公斤的运费就是合理的吗?中国航天发展的模式就是对的吗???
:
--
FROM 124.65.8.*
重复利用有人想过,前苏联,没做出来啊,后人觉得也做不出来。
不锈钢可能确实没人想过吧,航天之前一直是军工路线,什么贵用什么,商业化的航天10多年前很少人提,提了也就是小规模的,因为没有需求,大家觉得航天技术还处于探索过程中,不成熟,所以没有办法商业化。
【 在 ysd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啥可以用不锈钢啊,还能重复用,之前的人没有想过吗?
--
FROM 124.65.8.*
融资怎么可能没利息,将来等有利润了得分红的,分红就是融资的成本,也得摊薄到星舰成本上,这是将来的大头,要这么算的话,星舰成本不低。
【 在 interb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美国资本市场空叉去融资10年也没多少利息,发射这么多次摊下来折旧成本也不高
--
修改:newzzdx FROM 124.65.8.*
FROM 124.65.8.*
并联发动机不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前苏联搞了,炸了4次,所以不搞了,那时候太超前了吧,成本受不了,所以不搞了。
【 在 interbin 的大作中提到: 】
: 空叉选不锈钢有点儿大力出奇迹的感觉,能够并联33台发动机真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可以大刀阔斧不必抠抠索索的
--
FROM 124.65.8.*
都是并联,如果数量少的并联能成功,当然就可以发展更多数量的并联。所以马斯克只是继承前人的思想而已,前人成功不了是因为客观上他们还不具备一些条件罢了。
【 在 interb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说的是并联33台,苏联的能比么?只要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类比电车的BMS)运行成熟,能并联330台
: raptor3就算不是单发的极限,距离极限也不远了,BMS才是星舰的技术王炸
--
FROM 12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