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洛马自夸
按老技术鸡汤,这不是性能过剩吗?还不得赶紧减裕量降成本。
【 在 chenminer 的大作中提到: 】
: 24000小时是疲劳试验实测出来的,F35的机体结构确实不太一样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3」
--
FROM 221.216.147.*
也不一定吧。
可能飞机疲劳试验通常是按设计负荷周期做到合格就行,不做到破坏为止,所以设计和定型时都不知道疲劳寿命裕量多少。如果不够的话,才需要补起来。
这个案例可能是静力试验强度为最短板,疲劳寿命尽管过剩但也不好减裕量,疲劳寿命过剩的处理也可以是材料减量,但这么做怕随着把静强度减得不合格了。
但能保持静力强度而定向降低疲劳强度的手段不太好找,或者不太有价值,而且还有其他因素纠缠在一起。
但是,如果明确知道能通过材料减质消除疲劳寿命裕量,从而大幅降低成本的话,业界不会排除这种可能。
【 在 chenmin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静力试验有过剩的说法,疲劳试验还没有这个说法
: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
蒙皮厚了就不像“蒙皮”了,相对而言更偏近于承载式的机身筒体,对于F35那个尺寸,内框架可以只需做辅助性的加强,尤其是提供筒体抗压扁的强度。
如果到了大运那个尺寸,会比小直径的更需要明显的纵梁和周向圈梁,挑机翼那个地方更是这样。或许还需要横截面有弦段加强内件支撑那个圆形。
当然这个梁可以也是复合材料的,甚至是与机体段壳一体成形的,凸起的型材截面。
跟金属类相比,纤维强化树脂类型的复合材料本身抗疲劳特性就比较优越,因为它比较韧吧。所以F35抗疲劳特性可能有多半应该归功于材料性质。
【 在 chenminer 的大作中提到: 】
: F35的基体结构采用的厚复合材料蒙皮少框架的硬壳设计方案,跟传统大一点的飞机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也是具有高寿命的原因
:
--
FROM 221.216.147.*
更像灯笼
【 在 tgfbeta 的大作中提到: 】
: 俺寻思若是薄了岂不是就像风筝了
--
FROM 221.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