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星舰还是过不了隔热瓦这一关啊
它那个销钉穿过气溶胶隔热层,卡住隔热瓦的方式有点点问题,不牢靠。握持力可能不够。我记得以前我说过那种固定方式和销钉顶端的材料耐热的问题。
另外,还对它那个有瓦没瓦那个边界处没有圆滑过渡有点疑问。从空气动力角度说这个也可能不太好。
还有,气动翼面前缘可能很脆弱,可能需要增加内冷却辅助。
到底跟哪个贴的我现在找不到了。
版上的洋奴们通常不会在马斯克发言之前,思考马斯克没提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就是一帮自己没脑子,只会抄别人点子充自己见识,吓唬白丁的庸才。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斯克多次发推特说了隔热瓦脱落的问题
: 航天飞机也是死在这个上面,看来还是掉在同一个坑里了
: 看看这次发射能解决得了不
--
FROM 221.216.147.*
它那个不是贴的,是壳体上出来一个销子穿透气溶胶隔热层,插在六边形的外瓦片上把它固定住。
这个固定方式就有点不好。
那种插进去到瓦片上的销子对瓦片的握持力不好;而且,插入瓦片的那部分销子端头需要承受的高温远超过1000度,用沉重的钨合金吗?另外,那个杆状结构很容易受振动的影响。
其实再入成功的有啊,X-37B。虽然尺寸差挺多,但如果马斯克愿意花钱的话,可以借鉴的地方蛮多的。但是他作为商人可能不愿意花大价钱买别人的东西。可能自动驾驶他用纯视觉方案也是有点这个因素在里边。
现在马斯克只是不得不用NASA那个隔热瓦,这个是他现在实在没法避开。看资料最早他是打算用蒸发式吸热的吧。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问题应该挺难解决的,
: 进大气层时候振动导致隔热瓦大量脱落,要不多贴几层?掉光一层里面还有,总不见得全都震光吧,只要不炸就行。
: 星舰年内任务是夹筷子,感觉不太可能年内完成,明年内完成已经不错了。
--
FROM 221.216.147.*
我觉得向内抓瓦片抓牢了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指火箭筒体径向握持力)。在周向和轴向,除了杆本身的固定作用,堆砌铺开的六边形瓦片可以相邻瓦片互相挤住。不要有大缝隙可让气流进来就好。
那个销杆的冷态静强度其实应该还可以,但是除了热态静强度问题外,如果遇到本质频率激励,那个杆肩上挑瓦片的结构简直就像个单头音叉。
【 在 chaobill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我费解的是为什么没有横向用钉子钉住,只钉纵向
--
FROM 221.216.147.*
还有三个轴的旋转自由度吗?
你要是在筷子上插一个土豆,其实也可以固定住所有六个自由度的运动,只不过土豆绕筷子轴转动那个部分的固定可能最弱,需要依赖筷子跟土豆的摩擦力,而这个摩擦力可能有时不足。但是对于平铺六角形瓦片而言,这又不是问题。
【 在 chaobill 的大作中提到: 】
: 六个自由度,销杆只固定了一个
--
FROM 221.216.147.*
这个变形得从单个隔热瓦的局部尺度看,类似于海啸对远海船只基本无影响。
钢筋长了显得会比较软,但蚂蚁从它10厘米的感知尺度看,那段钢筋依然跟短钢筋一样的刚度。
同样粗的钢筋在受到同样的弯折力的时候,不论其总长多少,单位长度的弯折角(曲率)是一样的。
这里,决定隔热瓦固定效果的不是总变形,而是局部的弯折曲率。
事实上,大壳体的火箭壳只是相对于它自己的尺度薄,壳本身的绝对厚度应该不会比小火箭薄。所以可能它的壳其实比小火箭还略“硬”一点。
不过具体准确的评估还得看内支撑结构强度和动压情况。
不过,大壳体的振动问题可能会比较复杂点。
【 在 qgg 的大作中提到: 】
: X-37B没法参考,X-37B的结构类似于航天飞机,不容易变形,星舰的壳体非常薄,再入大气层时必然变形,最大的考验就在这里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
偶然发现2楼里出了个低级手误,应该是气凝胶,不是气溶胶。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它那个销钉穿过气溶胶隔热层,卡住隔热瓦的方式有点点问题,不牢靠。握持力可能不够。我记得以前我说过那种固定方式和销钉顶端的材料耐热的问题。
: 另外,还对它那个有瓦没瓦那个边界处没有圆滑过渡有点疑问。从空气动力角度说这个也可能不太好。
: 还有,气动翼面前缘可能很脆弱,可能需要增加内冷却辅助。
: ...................
--
FROM 221.216.147.*
我觉得从2发星舰开始往后,最要命的问题都是罐泵系的问题,表现就是二次点火不太灵光。再入的问题只是涉及复用,而这个问题涉及到首先能不能一次性使用(补充一下,因为这个跟二级调轨调姿,以及在轨输送加注燃料这些都有关)。
在2发爆炸后大概半小时内,本版一帮爱好者就把怀疑集中在二次点火中的液体输送问题上(其中没有崇洋派的在,他们没那脑子,只会拾人牙慧装),跟后来2发的MI报告弄的分析差不多一致,但可惜看起来空叉自己对液体输送问题的具体归因和解决还是不够确切和有效。
3发星舰前,空叉声称已经整改了可能的过滤器堵塞问题,且调整了一级二次点火前的等待时间(我个人觉得这个措施可能确实改进了3发中的返回推进(boostback)点火)。到第3发后,第4发前,分析依然是说过滤堵塞问题导致故障。那就是说2发以爆炸为代价做试验,到第3发时却并没有解决问题呗。
在3发总算成功入轨后(严格地说,最低限度吧,空船入亚轨道),火箭在试验台上又爆炸一次,这对于一款预期载人的飞船而言是个很糟糕的事情,因为这不是一个稳定地向上的趋势。
可能这世上最费时间的不是缓慢或者耽误,而是反复。这样,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似乎更大了。对于一款以载人为目标的火箭,这实在尴尬。米帝的目标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然而现在他们手里却连一家可用的载人登月火箭都还没法指望呢。
这时候,说什么再入,说什么回收,甚至说什么火星殖民,有点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心理建设意味吧?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想简单了。难关多着呢。
: 起码还有在线加注,夹筷子。
: 这几个都不是好解决的。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
那帮都会拼命来护马脸,却忘了目前星舰最迫切的任务是能可靠地发人上去,能成功地在轨输送燃料。有意无意忽视这些,扯相对远大的目标,算是种转移眼前尴尬的话术吗?
现在FAA发许可差不多只看是否危害公众安全和利益,甚至都不要求MI结题后才发许可,但是有些马粉还在赖FAA的许可慢,耽误了星舰的发射。这其实有点为了护脸不厚道。
另外,我觉得费解的是,据称星舰前后两次都是液氧过滤器堵塞。而猎鹰当初也是在过冷液氧这里碰到了麻烦,不过后来解决了,近两年表现出优异的可靠性。怎么到星舰这里液氧输送又出问题了呢?如果是过滤器的问题,这部分猎鹰和星舰有什么不同,导致星舰使用了不成熟的新型过滤器?如果问题出在液化甲烷那部分似乎还好理解一点。
除了输送问题,那个猛禽发动机开到100%宣称推力和室压的时候,推力室也要承受考验。猛禽作为一款重量超轻,纸面性能爆表的发动机,还要有复用次数目标(1000次!),我不知道这个工程上的不可能多边形可以拓展到什么极限。
我觉得高风险的航天事业,已知和未知的考验还很多,有挫折也属正常。我们作为外人知道的信息也未必都准确和全面,对有些有意无意吹牛或误导的信息,还是得保留一份自主思维和一点点质疑。学别人也得学会避坑。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版w网友只会用莱特兄弟的飞机第一次只能飞400m为例子来怼你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
这个壁厚问题,实际上以前在跟别的版友讨论飞机机身的时候涉及过,原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壳体就是个承载式壳体,不光承受内外压,也提供结构强度,另一类是蒙皮式机身,这种外壳就是层蒙皮+框架,结构强度主要是由内框架结构提供的。实际中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构型。
承载式壳体其实有些在微观尺度上也有跟蒙皮壳体类似的力学原理,比方采用蜂窝材料,或者纤维加强材料这些,都是通过采用非均质实体结构来提供一定的强度,同时降低重量。不过这就扯远了。我先打住。
看你提供的资料,阿波罗指挥舱应该属于前者,星舰应该属于后者。实际上这个道理跟飞机也都一样,战斗机那个尺寸可以用承载式机身,大运得用框架+蒙皮式机身。因为直径比较大的壳体如果用内框架+蒙皮式的结构的话,可以节省的重量比较多。
飞船壳体承受的内外压力差不大,蒙皮几毫米厚耐压就够,主要看能不能承受再入时的最大动压。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才有阿波罗那个挺大的壁厚。
另外,那个阿波罗厚壁下也有较大热容,可用来被动吸收热量减低温度峰,这个应该是星舰不利的地方。
讨论星舰壳体变形问题,我的理解您原贴意思主要是外壳受动压时的机械变形,这里就不能不考虑它内支撑结构件的影响。
如果在承受动压的能力都刚好满足规定或通行裕量要求的情况下,我估计两种形式的最大动压机械变形率(单位长度变形)应该是同等数量级的吧。
至于热变形不一致问题导致瓦片挤压的担心,我这么看:
金属的热膨胀率通常大于陶瓷类,但金属壳承受的温升小于隔热瓦,所以没具体数据的情况下谁膨胀得多还不太好说。X37-B用的隔热瓦也是NASA一个研究所研制的,跟星舰应该是同款。看起来它是无缝隙地贴在飞船表面上的,似乎没听说有热膨胀导致瓦片挤压鼓包或脱离的报道,也没看到有相关迹象。
在金属壳跟隔热瓦之间那个隔热层是相对有弹性的,可以吸收点内外两层硬壳的膨胀差。
【 在 qg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对局部尺度的分析很有道理。X-37B的壳体厚度肯定是保密的,我查了一下阿波罗指挥舱的压力壳体厚度,在6毫米和38毫米之间,远比星舰的厚,虽然重返大气层的速度大约比X-37B要快50%,但合理估计X-37B的壳体厚度整体看还是会比星舰厚得多。再考虑体型大小,整体变形程度肯定差异极大,至于对局部尺度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估计spacex已经做了大量仿真
: quora
: What-is-the-thickness-of-the-hull-of-a-spaceship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
如果是真的的话,那可真的是“我早就说过”,不过我自己也忘了我最早是跟哪个贴的时候说过这个隔热瓦的问题,反正我成功预言了星舰再入时会热解体。这算是指哪打哪吧?
比起一帮自己只会重复和抄袭别人的观点,还动不动听不懂别人意思,笼统地说别人阴谋论的洋奴,我还是可以吹嘘一下的吧?嘿嘿嘿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字多,你有道理
: 据说这次改用新的胶水贴了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