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星云一号一子级回收飞行试验失败
你就是致力于找可以骂的理由,甚至到这里还要串行到别的主题找骂兔国航天的事例。
美国人犯过的错误也多了,没犯过同样的错误,但犯过很多“原创性”的错误。是否可以持平?
你这种人就别拿爱国来说事,更别拿个人的发泄牢骚不满来充鲁迅好吧?
别人做了什么事情误了什么,你做了什么贡献了什么?你比别人好在你的嘴皮上?
【 在 EricCartma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哪里看到被贬得一无是处了? 静态点火变成火箭发射不该骂么?
: 美国也犯过同样错误?美国是在导弹发射场犯的错误,人类太空活动原始时代的事,你跟1952年的美国比?那时候人类还没发射第一颗卫星呢,计算还要靠计算尺呢。
: 然后你说美国人也犯过错误,所以咱们也可以犯了?你就这标准? 搞笑啊。你到底是爱国还是误国。
: ...................
--
FROM 125.33.203.*
怀疑你是不是你自命的航天人。他这段以成见出发,错误百出的说法,居然被你认为是高论。
有些带节奏的人就是喜欢冒充专家,然后说多了就露陷,我现在都怀疑你也是这样的人。
【 在 canoeheu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人
: :
--
FROM 125.33.203.*
你说点你的见解出来吧,别号称航天专家,却只能说些情绪化的话充当气氛组。
【 在 canoeheu 的大作中提到: 】
: 跟这些粉x,说不明白的……用王小东的话,脑仁小没办法
: :
--
FROM 125.33.203.*
得,有空当气氛组。怀疑你这专家是冒充的水货。
连那个屡次没基本常识还臆断的惯犯也被你当高人,你得有多低吧,被个外行的口气就唬住了。
【 在 canoeheu 的大作中提到: 】
: 分析数据中,没空跟你嘚不嘚不嘚
--
FROM 125.33.203.*
星云一号没有二次开机,就有关了部分发动机的减速上升和回落。
过程中是否出现了-G,实验意义区别很大(他们说是“高空垂直回收工况推进剂浅箱晃动状态”,这个成色多少)。目前不知道他们的滑行弹道,所以没法判断。
如果没有格栅舵或其他气动操纵面,且如你所说,也没有其他形式的姿控手段(比方冷热RCS舵)的话,如果他们仅靠变推力矢量发动机,就在减速回落过程中姿态稳定,并让火箭体平移200米精确水平定位,那其实挺牛的。
格栅舵本身似乎不算多难的技术,国家队就有使用。用于落点控制属于成熟技术,就不知道民营的可以从国家队那里拿到多少。
第一次上来就做到这样,其实也还行,内容比蚱蜢跳多点,比蓝箭的10公里级垂直回收少点。
【 在 gemini 的大作中提到: 】
: 朱雀三号的VTVL-1还是靠谱的,飞10km高是为了验证发动机二次点火和栅格舵、冷气姿控,这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 星云一号就差的有点远,没有栅格舵、RCS冷气姿态、没有发动机二次点火;就这还没落稳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3.*
FROM 125.33.203.*
这个星云一号试验总共历时179分钟(分钟改为秒),部分关机后冲高回落,制导机动。关机前没准都过了MAX-Q点了,如果用格栅舵的话,应该能有些操控力。不知道他们制导机动的姿态是不是全凭矢推摆动来控制。
【改错字并补充】对于高空回收,尽可能用气动力机动(尤其是空气阻力制动)是合适的,这样可以节省燃料,提高有效载荷,节省发动机寿命。
低速格栅舵没用我34楼就说了。
【 在 tgfbeta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速度,格栅舵怎么工作?
: 蚱蜢跳不装这玩意是正常操作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3.*
FROM 125.33.203.*
秒,想说3分钟,后改成精确的179秒,结果手误了。
【 在 XC90 的大作中提到: 】
: 秒吧?
:
--
FROM 125.33.203.*
当初马斯克的蚱蜢跳技术层面他不说低,拿大家都有的内容说技术含量也不低。这个失败的飞行试验技术含量可比蚱蜢跳高多了。
除了包含蚱蜢跳的内容,国内高空试验的部分也并非他无知地所认为的毫无意义。别说蓝箭前阵子的试验,就连没有二次开机的星云一号试验,高空部分验证的内容也挺多。
作为第一次试验,这算是刷技术,而不是刷存在感了。
至于存在感,所有人,包括马斯克,融资都需要。
【 在 wayne28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有道理。
: 就是在一个小圈内不断刷存在感和成就感,符合见好就收的理念。
:
--
FROM 125.3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