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马一龙星链二代的一些参数,卫星重量1.25吨/颗
说白了,天上发的电输送不下来,也没别的使用方式,所以就找各种应用消耗它。
这“免费”电力中有部分得用于冷却散热。数据中心这个冷却应该是循环工质的主动冷却+辐射器。
应该是阳面设太阳板兼遮阳板,阴面是辐射散热器。中间是数据中心的存储(还有IO)和运算设备,冷却工质穿越它们把热量带走,在辐射器那里散出去。服务部分包括飞轮调姿、去饱和装置和轨道维持推力器。
那确实存在前边版友所说的散热问题,总功率越大,所需的散热辐射面积就越大。好在这个部分的功耗也是“免费”的。
然而硬件不是免费的。免费的代价就是一次性投入。包括散热系统在内的所有系统的制造和发射成本。
收益与投入成正比,很公平。
看能免维护用多久。
这个封闭循环的冷却系统得无泄漏长时间工作,其中还有流体输送机械动设备。
电子设备在太空中故障率似乎高点,误码率也会高点,可能跟辐射有关。这部分要针对辐射加固,和/或,提供无缝故障切换。
如果无故障工作时间短的话,可能免费电赚的钱收不回一次性投资。
从数据中心应用的角度看,它适合把数据分成陆地和太空两个“大洲”。各自的数据就地处理,有部分就地使用。互相之间只发“浓缩”的有效信息。
这算是支持太空数据中心的一个特殊应用优点。对就地时敏应用和远端上位遥控的时敏应用应该有点不可替代的优点。
【过滤词太多了,一段段贴能贴的,好烦】
【 在 abcdz 的大作中提到: 】
: The ri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skyrocketing demand for data centers to keep pace with the growing tech sector — and pushing Europe to explore space options for digital storage, in a bid to reduce its need for energy-hungry facilities on the ground.
: Advanced Space Cloud for European Net zero emission and Data sovereignty, a 16-month-long study that explored the feasibility of launching data centers into orbit, has come to a "very encouraging"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Damien Dumestier, manager of the project.
: 这个CNBC报道更甚,直接就是为省电而发轨道数据中心。
: ...................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3.*
FROM 125.33.203.*
这个就是基本的,几乎必然的东西。如果有不同的东西,才算有新意。
"流体输送机械动设备"这个部分可能可以有点变化,借助毛细吸附作用实现工质循环也可能,但热通量过大烧干、吸附扩散速度不足、吸附材料老化这些问题都可能存在。
它的控制可能是用节流装置(阀),这个其实也是动部件,但不是流体输送机械那种长时间转动。时不时调一下就可以。
【 在 abcdz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得有水平啊,跟他们模拟图相一致。
: [upload=1][/upload]
--
FROM 125.33.203.*
多个待选方案总是好事,不以是否机械为标准,而以性能要求为标准选。
陀螺仪现在纯机械的就是工业美学收藏品了,激光陀螺什么的多了。
【 在 abcdz 的大作中提到: 】
: 机械就机械吧,这么怕用机械呢,陀螺总是机械的,机械硬盘也得要用是不是。
--
FROM 125.33.203.*
它的竞争技术,可能有两个方面:
1 是无线输电技术。如果太空电站的电可以大量低成本高效地输送到地面,这个太空耗电大户的经济动机就弱了。
2 星地链路。这个针对太空就地数据处理部分。如果星地高速低延迟激光链路普遍化,把海量数据送回地面储存和处理会更好。
但是,忽然想到,太空数据灾备应该也是个应用方向。这个它有地面无法替代的作用。
【 在 abcdz 的大作中提到: 】
: 网上看了一圈,谈这个的很多啊,看起来很有希望的样子。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3.*
FROM 125.33.203.*
现在地球上建任何东西都摆脱不了一个约束性因素:生态影响,包括废热污染。水库、海洋数据中心都可能遇到。
现在太空数据中心的现在最大经济动机就是省地面的电。
特殊需求想了想,目前看就太空灾备有点意思,非常差异化。
海量数据处理那种,目前数据处理可能随遥测星座走更合适。
【 在 MeiYou9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不是太空特殊的需求,可能建个小水电然后在水库里建数据中心更省钱和现实..
: 而且限于发射能力和管路长度,太空数据中心规模不可能太大,只能做一些特殊的需求把
--
FROM 125.33.203.*
现在环评理论上说挺麻烦的,除了排放物和污染物之外,还有EMC、噪声、热污染,对物种洄游这些的影响,环评机构就是赚资质和门道钱的。有时候觉得他们那么虚的东西收太多钱了。
热污染有国家标准的,定量指标,比方周平均水温跟鱼类适应水温比较,周平均温升这些。
温泉和海底火山可不归这个管,它们属于原有生态的一部分。
【 在 MeiYou9 的大作中提到: 】
: 生态影响感觉可以忽略吧,跟凿了一个大的温泉或者海底出现一座火山区别不大,频繁发射
: 火箭造成的污染是不是也得算进太空数据中心里面
: 太空备灾确实有点意思,放到高轨空间里不用频繁变轨估计寿命能长很多
--
FROM 125.33.203.*
1.无线输电的热度可能不低于太空数据中心。
2.星地链路可以用个同温层飞行器或浮空器。然后光缆到地。
3.异地多份灾备就是应付极端情形的,包括核大战。如果只是为了正常容错,本地热双工故障切换就够用了。
【 在 abcdz 的大作中提到: 】
: 1、无线输电这个从基本原理上还没解决,太遥远,如果真实现,那是对整个人类的巨变,咱们谈的这个不值一提。
: 2、激光不是对雨雪这样障碍无解么,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星间高速激光通信,这也是数据中心最需要的,也是我最初说的要取代一部分海缆这个巨大应用。
: 3、灾备这个,看似有用,但细想这得多大灾才会用到这样的灾备呢,真有那么大灾时,地球上其他更关键维持人类生存的设施先不行了,有完好的太空数据中心有什么用呢,给外星人留个数据备份?
: ...................
--
FROM 125.33.203.*
环评不严格也不一定就好。别人雇几个NGO捣乱抹黑,然后被迫严格,那前边的投资不是废掉了?
【 在 MeiYou9 的大作中提到: 】
: 环评确实应该严一点,否则太容易钻空子了
: 所以说太空数据中心就是相当于占了太空不用环评的便宜,所以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 不过在地球上,咱也可以把数据中心修在环评不那么严格的国家吧
--
FROM 125.33.203.*
如果这么定义严格的话,可以确定不严格的地方太少了。(这句作废)
我刚把你的话理解错了,重新回答:如果前后标准不一致,当时不严格后边不确定的,这种不严格其实比一直严格还糟糕。就是坑。
【 在 MeiYou9 的大作中提到: 】
: 严格也包括前后标准一致不被舆论左右吧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3.*
FROM 125.33.203.*
不说什么量级意义之类的,沦为纯斗嘴。前边只想说,如果无线输电成功了,太空数据中心就失去了一大部分的经济动机。
说热度的意思是说,无线输电现在也有人在做,如果他们先做成了,就是给做太空数据中心的人釜底抽薪。
这个讨论线程的核心是太空数据中心的可行性和优势/弱势,以及可能的前景。
灾备有多个级别,事实上都在考核愿意为数据安全花多少钱来覆盖多小概率的事件。
通常银行灾备要至少两地三中心,且能防绝大多数自然灾害和防核爆,这是最低要求。最好是业务处理也可以切换到备份。这个成本也不低。
以后太空灾备中心的成本可能会降低到有吸引力的程度。
而灾备中心理论上最好是互相异质化,这是太空的优势。
如果有可能更省钱且总体效能更好,有何理由不选用?
【 在 abcdz 的大作中提到: 】
: 1、热度和影响量级不是一回事,太空数据中心只是一个小行业的小改进,无线输电那可是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 2、这个实用性,理解不了。
: 3、是啊,异地灾备足够了,并不需要太空灾备。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3.*
FROM 125.3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