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在太空建立ai超算如何
明白了
感谢!
【 在 webhost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按照表面计算,但是前提条件是有效的表面积,即辐射出去的光子总不能被自己吸收回来对吧。
: 如果详细分析,那就是褶皱的话,必然有部分光子是对着其它褶皱面辐射的,这部分光子就会被其它褶皱面重新吸收了。
: 极端点,比如两个辐射面完全面对面,几乎贴合在一起,那么实际上根本散不了一点的热。
: ...................
--
FROM 115.171.216.*
嘿,居然跟大佬想一块去了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
【 在 hbwc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ai太费电了,而太空发射成本又在大降,以后将ai超算发射到太空,用太阳能电池供电可行吧
--
FROM 120.227.61.*
【 在 XC90 的大作中提到: 】
: 冷却液最终不还得靠辐射散热
你说地面上么?冷却的最后一步有几种方法是太空无法完成的,就是巨量的空气或者水带走热量(核电站为啥建海边),以及靠液体蒸发(火电厂那巨大的散热塔,为啥冒白雾)。
地面上大量的热量可不能靠辐射散热。
:
--
FROM 14.154.124.*
我说的显然是太空
【 在 missinfailed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地面上么?冷却的最后一步有几种方法是太空无法完成的,就是巨量的空气或者水带走热量(核电站为啥建海边),以及靠液体蒸发(火电厂那巨大的散热塔,为啥冒白雾)。
: 地面上大量的热量可不能靠辐射散热。
--
FROM 114.253.34.*
月球背面的低温,可以参考
【 在 T0OLD 的大作中提到: 】
:
: 超算本身是发热大户,和太阳照射没关系。
: 地面上有对流,散热效率极高。
: 太空真空环境散热全靠辐射,效率超低,根本无法有效支撑超算所需。
: 【 在 nightwizard 的大作中提到: 】
#发自zSMTH@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
--
FROM 117.129.70.*
现在的ai走错了路,在概率计算上使劲钻研,很快就会到算法的天花板,再上多大规模硬件,边际效用也会导致没有收益
deepseek给当前的ai带来一丝希望,ds不再算一个字后边是另一个字的概率有多大,而是算一句话包含的判断,其后续判断的概率有多大,这样才能达成使用远小于谷歌微软openai的硬件却效果好于米国公司的现状。
【 在 hbwc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ai太费电了,而太空发射成本又在大降,以后将ai超算发射到太空,用太阳能电池供电可行吧
: --
--
FROM 183.46.134.*
过热问题怎么解决,太空里散热并不很容易
【 在 hbwc 的大作中提到: 】
: 蓝源成本太高了,第一个干成这事的大概率是spacex
发自「快看水母 于 22041216C」
--
FROM 223.100.72.*
怎么可能没有成本?轨道高度不需要保持吗?
【 在 adu 的大作中提到: 】
: 打上去之后就没有成本
: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发自「快看水母 于 22041216C」
--
FROM 223.100.72.*
这玩意就是行为艺术。成本远高于地面。
计算星座也是靠光伏发电,唯一优点是24小时光照,一年800多小时。地面光伏年平均光照2000小时,只需要四倍面积的光伏+储能就能达到同样效果。但太空光伏面板成本远高于地面光伏的4倍。
这还没算发射成本。
【 在 hbwc 的大作中提到: 】
: 嘿,居然跟大佬想一块去了
: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
:
--
FROM 125.33.200.*
扯呢。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宇航级芯片,价位如何,还有制程再说。
【 在 hbwc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ai太费电了,而太空发射成本又在大降,以后将ai超算发射到太空,用太阳能电池供电可行吧
--
FROM 123.1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