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其实我对马斯克现在的激进做法不太认同
是的,我去年就说过,如果通过发射试验,最亏的情况就是爆了还没有足够的条件来收集数据,分析归因。试验台就好得多,可以外接很多测试仪器设备,就算爆了残骸分析的条件也好很多。
所以发射试验最好多加很多传感器,通过数据链实时下传比较好,也可以尽量拓展带宽,多装摄像头。
而以前的发射中,归因含糊不明确的情况也有过端倪。
比方某次发射MI报告说很可能是液氧过滤器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液体晃荡。后来在试验台上因为它声称已解决的问题又爆了一次。
某口气牛叉的马粉还为此呛我,发生爆炸后我@他,他直接不予回复。
这帮马粉确实是脑子普遍比较盲从,但自视过高。
【 在 zhang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真不觉得这样能节省时间。查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路总是要走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
: 他现在的做法就是不彻底解决问题,只要凑合能用,这一次试验没炸,就当成功了,赌对了。
: 但隐患还是存在的。将来遇到了合适的条件,问题还是会暴露。万一暴露的时候,上面正好有人......
: ...................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7.*
FROM 125.33.207.*
你是不是对蒙特卡罗算法有误解?那个算法只是模拟计算概率,并不能直接归因和解决问题。别捡到个自己没搞懂没用过的“学问”词自己拍脑袋神侃。这套路适合绿皮车上骗家庭主妇。
蒙特卡罗算法的核心是可以低成本地采样得到足够数据点,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具有一定置信度的结论,主要是指通过伪随机进行数字模拟计算。航天发射数据点还没便宜到那个份上。
很多东西,有限次发射测试不能充分覆盖全工况,更别说corner case。
不是说这么做不行,猎鹰做的很成功。
另外,有些东西必须发射中测试,比方推进上升期的那种液固耦合振动,动压和空气动力引起的问题(开机状态没法吹风洞试验)。
但是,这样做并不一定总是可以行,不确定是否较好。
有很多基本的测试,可以依靠以前建立的工程标准和规范,先低成本地排除低级问题。
【 在 hgoldfish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蒙特卡罗算法在社会生产的应用。
: 随机快速试错,找到最优解之后不断地解决问题。
: 或许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方法。
: ...................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7.*
FROM 125.33.207.*
有些是文科生寄生虫,抱个粗大腿只输出情绪价值的那种马粉。半懂不懂爱发宏论,有些非常喜欢踩兔国航天,或许这就是其中部分人当马粉的动机出发点。
有过几个马粉,应该是航天专业的。看起来有些是懂技术但平庸没脑子,自视为专家那种口气,结果几轮交手下来都不吱声了。
版上非马粉的航天业界人也有,虽然也有争论,但水平明显比马粉高一大截,讨论中感觉互相启迪,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好。
感觉航天专业马粉就是自己不太行只会抄,完全跪拜马斯克那种人。(类似新能源车的小鹏家。我觉得比亚迪和华为这些的应该就有些对特斯拉平等的尊重,所以可以有独立客观的思维和评价。)
电子和软件类行业的马粉归为另一类,对工程技术的知识如同文科生,但总以泛技术专家自认的口气。
【 在 ka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粉不是自视过高,是跪舔成性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7.*
FROM 125.33.207.*
这个事不是那么走极端的,只是发射测试和试验台测试之间折衷点。事实上传统的方法也要发射测试,马斯克的方法也要地面测试。
只是目前具体看起来,从星舰的当前情况看,似乎发射测试的知识收益不太高。如果爆几次还找不到原因,那不是白爆了低级重复?这样的话,看起来他得再加点地面测试和模拟来试着再现下,或者至少得继续改进在线实时数据采集和回传的方法。
【 在 hupicat 的大作中提到: 】
: 按个人经验,老板追求细致,会多用掉一些工作时间,实际工作中会在50%~1000%之间吧
: 而且追求完善需要雇佣的人也会变多,额外的交流成本,再造成50%的效率损耗
: 人力成本提升1倍~100倍之间很常见。
: ...................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7.*
FROM 125.33.207.*
尽量少爆炸试错。能论证排除的问题就论证排除,能低成本地面测试解决的问题,就地面测试。
开拓也不是所有因素所有工作都是别人没做过的,大的创新里往往只有一小部分是全新的技术,这部分也完全可以设计地面试验来重复测试要点。
【 在 lalula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他人的成功经验,然后再去精益求精,确实事半功倍
: 但是如果本身就是开拓者,充满未知,就必然要有大量试错
:
--
FROM 125.33.207.*
钱不是万能的。
这种模式,当初猎鹰9差点点就把他爆破产了吧?
【 在 lalula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首富有钱任性呗
: 用钱加速
:
--
FROM 125.33.207.*
目前,没准这种模式不能省,而且也不能快。
另外,国内商业航天的可没家底来跟着他学。
这是讨论这个模式优劣的意义所在。别有些马粉民营领导盲从取死之道,浪费社会资源。
应该一事一议,具体分析。追随马斯克仅限于商业融资讲故事和吸取经验就好了(但也要看到教训和坑)。
【 在 xtqdm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年浦东特斯拉生产厂的建立和中国引进特斯拉激活了国内电车行业,也救了马斯克
: 如今马斯克财大气粗,估计再失败几次也无所谓了
:
--
FROM 125.33.207.*
那你可以泛泛地说,对任何事情都要以法律为底线,支持多样化,支持别人去试错。别人死了也可以是不错的烟花。
你现在可以说就是这个阶段。
但是,落到自己头上就需要好好考虑最优平衡。这是就是到了下一步了。我原以为讨论应该默认是以这里为起点。
而且,实际发射试错也可以通过改进实时数据采集和回传措施,来增加失败的知识收益。这是另一个可以考虑优化的部分。
【 在 hupicat 的大作中提到: 】
: 具体到细节我不是做航天的没有发言权
: 我支持的是一个探索和计算的过程
: 不能面对一个极其高成本的流程,说这个不能少
: ...................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7.*
FROM 125.33.207.*
上次就有模拟载荷了呀
【 在 darkpa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分析仿真都有,只是老马每次都会加新的变量,这次又塞了一大堆负载进去,
: 整体结构和重心又发生改变。一级连续回收成功已经表现很好了。
--
FROM 125.33.207.*
他们的动机,有很多是鲨鱼式的,不能停游。属于不能停止画饼的生存哲学。这甚至涉及整个马斯克商业帝国的估值。
【 在 hupicat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我这点航天知识,也只能泛泛说说了……
: 这方面我还是相信SpaceX团队,毕竟成就和压力在那边明摆着。
: 他们是有充分优化的动机的
: ...................
--
FROM 125.33.207.*